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表面粗糙度测试标准

日本表面粗糙度测试标准

JIS UDC 003.62:621.7.015B 0601表面粗糙度-定义及表示JIS B 0601-1994平成6年2月1日修正日本工业标准调查协会审议(日本规格协会发行)日本工业规格 JIS表面粗糙度-定义及表示 B 0601-1994 1.适用范围这一规格是,作为表示工业制品的表面粗糙度的参数的算术平均粗糙度、最大高度、十点平均粗糙度、凹凸的平均间隔、局部山顶的平均间隔及负载长度率的定义,并且规定了关于表示。

备考这一规格的对应国际规格,如下所示。

ISO 468-1982 Surface roughness-Parameters, their values and general rules for specifying requirementsISO 3274-1975 Instrument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surface roughness by the profile method-Contact (stylus) instruments of consecutive profile transformation-Contact profile meters, system M ISO 4287/1-1984 Surface roughness-Terminology Part 1: Surface and its parametersISO 4287/2-1984 Surface roughness-Terminology Part 2: Measurement of surface roughness parametersISO 4288-1985 Rules and procedur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surface roughness using stylus instruments2.用语的定义·记号在这一规格所用的主要用语的定义,如下所示。

另外,记号,在各自的用语后面的括弧内表示。

(1)表面粗糙度在从对象物体的表面(以下,称为对象面)随机地抽样的各部分上的,作为表示表面粗糙度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 a)、最大高度(R y)、十点平均粗糙度(R z)、凹凸的平均间隔(S m)、局部山顶的平均间隔(S)及负载长度率(tp)的,各自的算术平均值。

备考1.所谓一般的对象面,在各自的位置上的表面粗糙度不是一样的,而是通常表示相当大的误差的。

从而,为了求出对象面的表面粗糙度,其总平均值能象有效地推测那样确定测量位置及其个数是有必要的。

2.根据测量目的,能够在对象面的1 个位置以所求出值代表表面全体的表面粗糙度。

(2)断面曲线以与对象面成直角的平面切断对象面时,在其切口出现的轮廓。

备考这一切断为,一般说来有方向性即对于对象面在其方向成直角切断。

(3)粗糙度曲线从断面曲线,以位相补偿形高通滤波器除去比所定的波长长的表面波纹成分的曲线。

(4)粗糙度曲线的截止值(λc)位相补偿形高通滤波器对应增益成为50%频率的波长(以下,称为截止值)。

(5)粗糙度曲线的基准长度(l)从粗糙度曲线在截止值的长度抽样部分的长度(以下,称为基准长度)。

(6)粗糙度曲线的评价长度(ln)以一个以上包含在表面粗糙度的评价使用的基准长度的长度(以下,称为评价长度)。

评价长度的标准值为,规定为基准长度的5倍。

(7)滤波波纹曲线从断面曲线,以位相补偿形低能滤波器除去比所定波长短的表面粗糙度的成分的曲线[参照图1(a)]。

(8)粗糙度曲线的平均线(m)在断面曲线的抽样部分上对滤波波纹曲线以直线置换的线(以下,称为平均线)[参照图1(a)]。

(9)山在以平均线切断粗糙度曲线时,在其交叉点的相邻2点间的以粗糙度曲线和平均线构成的实体部分[参照图1(b)]。

备考关于粗糙度曲线,基准长度的起始及终止部分位于平均线的上侧的部分,认为是山。

(10)谷在以平均线切断粗糙度曲线时,在其交叉点的相邻2点间的以粗糙度曲线和平均线构成的空间部分[参照图1(b)]。

备考关于粗糙度曲线,基准长度的起始及终止部分位于平均线的下侧的部分,认为是山。

(11)山顶在粗糙度曲线上的最高的标高点[参照图1(b)]。

(12)谷底在粗糙度曲线上的最低的标高点[参照图1(b)]。

(13)山顶线通过从粗糙度曲线抽取基准长度中的最高山顶且与平均线平行的线[参照图1(b)]。

(14)谷底线通过从粗糙度曲线抽取基准长度中的最低谷底且与平均线平行的线[参照图1(b)]。

(15)切断能级和山顶线和粗糙度曲线交叉的与山顶线平行的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16)局部山粗糙度曲线的,位于两个相邻的极小点之间的实体部分[参照图1(c)]。

(17)局部谷粗糙度曲线的,位于两个相邻的极大点之间的空间部分[参照图1(c)]。

(18)局部山顶在局部山上的最高的标高点[参照图1(c)]。

(19)局部谷底在局部谷上的最低的标高点[参照图1(c)]。

图1 断面曲线、粗糙度曲线、平均线、基准长度、山、谷、局部山及局部谷的说明图。

3. 算术平均粗糙度(R a )的定义及表示3.1 R a 的定义3.1.1 R a 的求解方法 R a 是,从粗糙度曲线向其平均线的方向仅抽取基准长度,取这一抽样部分的平均线的方向为X 轴,纵向倍率方向为Y 轴,在以y=f(x)表示粗糙度曲线时,指根据以下方程式以微米表示所求出的值而言。

Ra=(1/l) ∫0l ∣f(x)∣dx这里,l :基准长度图2 R a 的求解方法3.1.2 截止值 求解R a 的场合的截止值为,一般从以下6种选取。

0.08 0.25 0.8 2.5 8 25 单位mm3.1.3 截止值的标准值 求解R a 的场合的,与R a 的范围对应的截止值及评价长度的标准值为,一般根据表1区分。

备考 R a 是,首先在设定截止值上求解。

在进行表面粗糙度的表示·指示的场合,因为在每次指定这一值是不方便的,一般使用在表1所示的截止值及评价长度的标准值。

3.2 R a 的表示3.2.1 R a 的标称方法 R a 的标称方法是,由下列产生。

算术平均粗糙度_μm ,截止值_mm ,评价长度_mm或_μm R a ,λc_mm ,ln _mm备考1.使用在表1所示截止值的标准值求解R a 的值,若位于表1所示范围的场合下,可以省略截止值的表示。

2.评价长度是截止值的5倍,也就是说,若使用在表1所示评价长度的标准值,可以省略评价长度的表示。

3.2.2 R a 的标准数列 在根据R a 表示表面粗糙度的场合,一般使用表2的标准数列。

2的数列。

3.2.3 R a 的区间表示 在有必要以在R a 区间表示时,与其区间的上限(表示值的大的方面)及下限(表示值的小的方面)相当的数值,从表2选取同时记录。

例1.上限及下限的截止值的标准值相等的场合 上限为6.3μm R a ,下限为3.2μm R a 时的区间表示,为(6.3~3.2)μm R a 。

在这一场合,作为截止值使用2.5mm 。

例2.上限及下限的截止值的标准值不等的场合 上限为12.5μm R a ,下限为3.2μm R a 时的区间表示,为(12.5~3.2)μm R a 。

在这一场合,意味着以截止值8mm 测定R a 的值既为12.5μm R a 以下,并且,以截止值2.5mm 测定R a 的值,也在3.2μm R a 以上。

备考1.对应于上限及下限有必要为同一值的截止值的场合,或在使用表1的标准值以外的截止值的场合,同时记录截止值。

关于例2,在对应上限及下限截止值为8 mm 时,表示为(12.5~3.2)μm R a ,λc8mm 。

2.对此所谓上限及下限的R a ,是以从指定的表面随机抽取数个位置的R a 的算术平均值,而不是每个R a 的最大值。

4. 最大高度(Ry )的定义及表示4.1 Ry 的定义4.1.1 Ry 的求解方法 Ry 为,指从粗糙度曲线沿其平均线方向抽取基准长度等,沿粗糙度曲线的纵向倍率方向测定这一抽样部分的山顶线和谷底线的间隔,以微米(μm )表示这一值的而言的(参照图3)。

图3 Ry 的求解方法备考 为了求解Ry的场合,因为没有看作有缺陷那样并且不一致的高山及低谷的部分,抽取基准长度等。

4.1.2 基准长度 求解Ry 场合的基准长度为,一般从以下6种选取。

0.08 0.25 0.8 2.5 8 25 单位mm4.1.3 基准长度的标准值 求解Ry 场合的,对应Ry 的范围的基准长度及评价长度的标准值为,一般根据表3的区分。

备考 Ry为,首先在指定上求解基准长度。

在进行表面粗糙度的表示或指示的场合,因为在每次指定这一值是不方便的,一般使用在表3所示的基准长度及评价长度的标准值。

4.2 Ry的表示4.2.1 Ry的标称方法 Ry的标称方法,如下所示。

最大高度_μm,基准长度_mm,评价长度_mm或_μm Ry,l_mm ,ln_mm备考1.使用在表3所示基准长度的标准值求解Ry的值为,如位于表3所示范围的场合,能够省略基准长度的表示。

2.评价长度是基准长度的5倍,也就是说,如使用在表3所示评价长度的标准值的场合,能够省略评价长度的表示。

4.2.2 Ry的标准数列为了根据Ry表示表面粗糙度的场合,一般使用表4的标准数列。

4.2.3 Ry的区间表示在有必要以在Ry区间表示时,与其区间的上限(表示值的大的方面)及下限(表示值的小的方面)相当的数值,从表4选取同时记录。

例1.上限及下限的基准长度的标准值相等的场合上限为6.3μm Ry,下限为1.60μm Ry时的区间表示,为(6.3~1.60)μm Ry。

在这一场合,作为基准长度使用0.8mm。

例2.上限及下限的基准长度的标准值不等的场合上限为12.5μm Ry,下限为1.60μm Ry时的区间表示,为(12.5~1.60)μm Ry。

在这一场合,意味着以基准长度2.5mm测定Ry的值,既为12.5μm Ry以下,并且,以基准长度0.8mm 测定Ry的值,也在1.60μm Ry以上。

备考1.对应于上限及下限有必要为同一值的基准长度的场合,或在使用表3的标准值以外的基准长度的场合,同时记录基准长度。

关于例2,在对应上限及下限基准长度为2.5 mm时,表示为(12.5~1.60)μm Ry,l 2.5mm。

2.对此所谓上限及下限的Ry,是以从指定的表面随机抽取数个位置的Ry的算术平均值,而不是每个Ry的最大值。

5.十点平均粗糙度(Rz)的定义及表示5.1 Rz的定义5.1.1 Rz的求解方法 Rz为,指从粗糙度曲线沿其平均线方向抽取基准长度等,沿纵向倍率方向测定这一抽样部分的平均线,求出从最高的山顶到第5个的山顶的标高(Yp)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和从最低的谷底到第5个的谷底的标高(Yv)的绝对值的平均值的和,以微米(μm)表示这一值的而言的(参照图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