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课标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新课标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问题设计: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得出结论,这样一位清廉有为,造福百姓的好官能够受到光武帝重用,可见,光武帝是很重视人才的。
经过光武帝30余年的励精图治,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增加。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光武中兴”。
教师讲解:刘秀本是西汉皇族,公元25年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因国都洛阳在西汉国都长安的东方,一般称为东汉,又叫后汉。所谓“中兴”有“由衰微而复兴”有含义,即中兴汉室之意。
总结本课知识
梳理本课所学知识
板书
一、光武中兴——盛世局面的到来
二、外戚宦官交替掌权——走向衰落
三、黄巾起义——加速灭亡
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点
拓展空间
课后搜集一幅关于东汉时期的画像砖图片,并配上相应的解说词。
学生课下按照要求完成活动
通过该活动学生初步发展搜集材料、研读材料的方法。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单元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科
七年级历史
学段
第一学段
年级
初一年级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介绍光武帝刘秀:史书上记载他才兼文武,豁达有度。他善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刘秀先后消灭了更始、赤眉等割据势力,最终使得自莽新末年以来分崩战乱的中国大地再次归于一统。因定都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的东方,这个王朝史称东汉。
问题设计:刚刚建立的东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呢?
我们以质帝为例,结合图片将故事。
为了摆脱外戚专权的局面,借助宦官的力量,结果出现宦官专权。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除了皇帝年幼,根本原因在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在专制制度下尖锐的表现,专制制度的完备,使权利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成为权力的化身。觊觎权力的人,都力图狭持皇帝,无论外戚或宦官当权,都力图拥力幼主,以便自己继续操纵。
大家观察这块画像砖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景象?
展示《东汉射猎收获画像砖》《东汉集市画像砖》《舂米画像砖》
画像砖能够证明,在光武帝刘秀的治理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问题设计:光武中兴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结合课件内容讲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观察图片
设计问题,
总结概括
通过教师讲解
了解朝代更替
阅读材料,发展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2)整体感知教学内容
东汉的兴亡这节课通过几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展开东汉的“兴”与“亡”,一方面从政治和经济等角度,探究分析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另一方面通过外戚、宦官专权,从政治制度本身分析东汉灭亡的原因。
2.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对于历史的学习热情很高,也通过一些历史故事了解到东汉这个朝代,但是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这些学科知识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但是对于图片等直观资料感兴趣,对于简洁的历史资料也能基本理解。初一年级还没有掌握历史学科学习方法,对于历史学科的探究分析还不了解,需要在体验中逐渐得到发展。
为了让大家对这种治世的景象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可以通过欣赏画像砖来了解当时的兴盛表现。所谓画像砖,东汉时期流行在四川等地的画像砖墓,是一种在墓壁上镶嵌具有浓郁绘画韵味的画像砖的墓葬,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上,是我国最有特色的古代墓葬之一。汉画像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如一幅幅生动逼真的风俗画,凸现了汉代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图景,是研究那个时期历史、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文化等最可靠的实物资料。
二、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光武中兴;从政治和经济等角度分析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了解外戚、宦官专权,从政治制度本身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了解张角和黄巾起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资料,探究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分析其特征,逐渐提高材料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
简单介绍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起义的过程及结果。意义:这场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东汉腐朽统治,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倾听老师讲解
初步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
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东汉的兴衰的历史,了解到东汉初年政府的休养生息政策,也知道这一政策的实施带来了社会的繁荣;也学习了东汉后期政治的腐败,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导致农民无法生存,爆发农民起义,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东汉中后期朝政日益腐败,社会混乱,国势逐渐衰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以展论从史出的能力。
第三目 黄巾起义
东汉中后期,水旱蝗灾几乎连年不断。
东汉中后期农民生活十分艰难。天灾人祸,农民生存艰难是农民起义的原因。
面对无尽的压榨,使得农民无法生存,甚至出现了“人夫食妇”“人妇食夫”的惨象。百余年间,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多达100多次。其中黄巾起义,是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对东汉政权打击最大。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资源】课件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读一下PPT上的内容,出示PPT。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西汉的历史前面已经学习过了,本节课我们将会学习到,光武帝是如何建立东汉政权的?东汉王朝如何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通过对舂米画像砖等图片的观察,并结合相关知识,得出科学结论,逐渐提高分析历史文物的能力。
通过对外戚、宦官专权出现原因的分析,认识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君主专制制度,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的学习,认识到国家政策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认识到外戚、宦官专权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专制制度
阅读材料
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阅读简洁的材料,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一目
光武中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到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夺政权,王莽,汉元帝王皇后的侄子,当年幼的孝平帝即位,他毒死了孝平帝。公元9年,建立了年号为“新”的政权。史称王莽篡汉,王莽称帝后,进行改制,结果失败。公元17、18年,爆发了绿林赤眉农民起义,公元23年,王莽政权被推翻。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
初步理解历史概念
提高对于历史文物的分析能力。
学生进行概括,逐步掌握总结概括的方法。
第二目
外戚宦官交替掌权
过渡:东汉初的安定局面持续了60多年,以后的皇帝大多是年幼即位。出示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和寿命表。
问题设计:东汉后期的这10个皇帝有什么特点?
皇帝年幼,最小的是只生下一百多天的婴孩。皇帝年幼,照例由太后临朝执政,太后又把政权交给她的娘家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外戚专权的局面。
王莽末,天下旱蝗,黄金一斤,易粟一觥。
光武帝第二年,“关中饥,人相食”。
面对这种局面,光武帝将会采取什么政策呢?
光武帝采取的措施: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1.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2.减轻农民负担。
3பைடு நூலகம்减轻刑罚。
4.整顿吏治。
教师举例:他重用的南阳太守杜诗,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杜诗是一位爱惜老百姓,很廉洁,治郡有方好官员。他不仅是一位好官员,它发明的冶铁水排,是金属冶炼史上巨大的进步,在欧洲,直到12世纪才开始利用水力鼓风。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是非常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