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语法和语法学(一)识记:1.国外语法学经历了传统语法、历史比较语法、描写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四个阶段;2.我国语法学只有一百年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草创、模仿时期(1898—1936),代表作有两部:①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语法著作。
其核心是“词本位”。
②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这是第一部以白话文为描述对象的语法体系,其特点是“句本位”。
二是探索革新时期(1936一1949),反对简单模仿,利用西方语法理论寻找汉语语法特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三:①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②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③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
三是振兴、繁荣时期(1949一现在),解放初期出版了最具特色的两本著作:①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丁声树、吕叔湘、李荣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拨乱反正后又出版了几种重要专著,如吕叔湘著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朱德熙的《语法讲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答问》等。
(二)领会:1.什么是语法:语法就是一种语言中词语之间相互组合的结构方式和结构关系。
所谓“词语之间相互组合”,即造句的单位--词语之间按照什么方式组织而构成句子或词组。
如:结构方式结构关系例子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往往构成主谓关系目光短浅彩旗飘扬动词+名词/代词往往构成述宾关系学习文化掌握技术形容词/名词+名词往往构成定中关系美丽家乡漂亮姑娘动词+形容词往往构成述补关系解释清楚游览一下形容词/副词+动词往往构成定中关系2.语法的内容词法内容:(1)汉语的词进入句子时有没有形态变化呢,有一点,但没有普遍性,缺乏典型性。
例如汉语人称名词和人称代词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工人-工人们你-你们(2)汉语动词可后加助词“着”、“了”、“过”来分别表示“持续体”、“完成体”、“经历体”。
a.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动词都可以加这些助词(拥护着);b.可用词汇方式即用时间名词或用时间副词加在动词后面来代替这些助词(他吃着饭-他正在吃饭)(3)汉语动词也可以采用ABAB格式重叠,以表示“委婉”、“一下”或“尝试”义。
如:商量商量讨论讨论合计合计谈谈笑笑,但却有很多动词不能这样重叠,没有普遍性。
(4)汉语单音节和双音节形容词可以分别用“AA儿的”、“AA地”、和“AABB”格式重叠。
以表示程度的加深。
如:高高儿的个子大大儿的房子慢慢的走快快地吃清清楚楚,同样也有很多形容词不能这样重叠,没有普遍性。
句法内容:包括词与词如何组合成为短语、词与词或词与短语如何合称为句子。
它们的组合方式如何;组合关系又如何等等。
第二章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一)识记:1.什么叫语法形式?它跟词汇形式有什么不同?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试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加以说明。
语法形式:就是指语法成分中能表现语法意义的声音部分,以及声音部分的结构变化和排列次序等形式。
如什么“屈折变化”(包括内部元音屈折和词尾变化)、“前加成分(前缀)”、“后加成分(后缀)”、“重叠”、“词序”、“重音”、“语调”、“辅助词”等。
2.语法意义:凡在言语过程中,通过语法形式所产生出来的附加意义或结构意义,就叫语法意义。
(二)领会:1.语法形式的基本特征:(1)语法形式不能独立出现或存在,必须依附在其他的语言成分上,独立存在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但说话时当它和别的语言成分结合时,却能给后者添加一定的附加意义,即语法意义。
(2)哪一种语法形式和哪些语法成分相结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乱套。
(3)语法形式还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2.语法意义的基本特征:(1)它是由语法形式所产生的一种附加意义,不能脱离语法形式而存在。
(2)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是一种类化意义,跟词汇意义的个体性不一样。
(3)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3.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
(1)二者是对立的统一体。
(2)二者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名词+名词”这一靠词序排列而成的语法形式可以构成下列四种不同的语法关系:并列关系工人农民定中关系中国人民同位关系首都北京主谓关系小王工人“动词+动词”并列关系参观访问述补关系编写下去连动关系回来学习述宾关系开展批评“动词+形容词”述补关系打扫干净主谓关系运动好述宾关系喜欢安静连谓关系听见高兴“形容词+形容词”并列关系聪明伶俐主谓关系勤奋好“动词+名词”述宾关系编写教材定中关系编写价值(3)研究语法时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
语法形式是包含有某种意义的形式,语法意义是有语法形式作为物质外壳的语法意义,不存在于这个统一体里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是不可想象的。
知识点整理:1.别丢了!“了”是个时体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体。
别丢了!表禁止,即警告或提醒人不要把什么东西丢了,“丢了|”是“丢”的完成体。
别丢了钥匙!由于它表示完成体,故动词后可附加结果补语:“掉、失、光”等。
如:别丢掉了书包!别丢掉了钥匙!2.别说了!“了”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示事态出现变化。
别说了!也表禁止,是有人在说话,你认为他已经说够了,或自己不愿听了,就叫他不要说下去或再说出来,这就是要改变一种事态,语气强硬。
其层次分析为:别说/了!这种句子如动词后面带有宾语的话,这宾语必须放在“了”之前,如:别说话了!别抽烟了!动词后绝不可以带结果补语“掉、失、光”等,下面的例子是不可以成立的,如:别说掉话了!3.“把”字句的谓语不能是个光杆动词,后边往往有补语或别的成分,为什么?就因为“把”字句是一种处置式,对某一对象进行处置,自然得有个结果,所以“把”字句谓语动词后边往往得带上个表示结果的成分。
如:把衣服穿上。
4.“范畴、价值、法则、观念”等词表示的意义岂不是也很抽象吗?算不算语法意义?否,这是因为:(一)它是一个具体的词表示一个概念,尽管意义也很抽象,但不是附加意义,而是通过词汇形式所表示出来的词汇意义,抽象只是对客观现实的概括而已。
(二)它个性很强,一个词就有一个词的抽象意义,没有类化的作用没有语法意义这种同类相同的概括性。
5.区别主宾语无形态可依靠,只能靠词序和结构关系来规定,如处于动词谓语前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处于动词谓语后边的支配、涉及对象为宾语。
第三章汉语语法特点(一)识记:1.形态:就是词法里体现语法意义的那些形式。
如词形变化、前缀后缀、外部形态(补助词)等。
2.语法范畴:是词法内语法意义的归类与概括,把具有同一类语法意义的现象归纳概括在一起,就是某一语法范畴。
形态发达的语言,综合范畴多,形态不发达的语言,分析范畴多,即它们用词的外部形态(补助词)来表达语法意义。
(二)领会:1.汉语缺乏狭义形态,但有一些广义形态(1)汉语缺乏狭义形态,即使有一些,也不够典型,缺乏普遍性:a.人称名词或人称代词后边加轻音的“们”(men)以表多数。
b.双音节形容词有部分采用词根重叠而产生一定的语法意义,这也是一种形态变化。
如:干干净净、清清楚楚、安安静静,但也不普遍,大多数双音节形容词不能这样重叠。
c.汉语单音节量词、单音节或双音节动词、单音节形容词有部分采用重叠的形式变化而产生一定的语法意义,也可算是一种形态变化。
例如:村村、家家、户户、说说、谈谈、商量商量、合计合计、好好、快快、高高儿。
d.有少数词变调后或念轻音、儿化后会改变词性,这倒是汉语形态变化的一个特色(p51)。
(2)汉语存在一定的广义形态:前缀、后缀、中缀、词的外部形态(补助词)着看着写着磨着挑着研究者制造者了看了洗了生了吃了讨论了清洗了过穿过写过唱过打过学习过表演过的你的她的新的小王的老李的广东的地慢慢地快快地好好地顺利地努力地得写得好说得正确洗得干净收舍得很整齐AZ2.汉语缺乏综合性语法范畴,但有一些分析性语法范畴(1)性:汉语的“性”不是通过语法形式来表达,而是往往用词汇形式或词根来表达,如在名词前面用“公、母、男、女”等表示区别。
(2)数:汉语只有人称名词和人称代词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如:人--人们代表--代表们他--他们,汉语还有以词的重叠形式来表示多数的。
如:“家家户户”等,此外,一般名词都没有数的语法范畴。
(3)人称:汉语动词本身无人称变化,也就是说汉语动词无人称的语法范畴,只用代词来表示第几人称,比如“笑”,不论你笑、他笑、我笑、都是“笑”。
(4)时:汉语仍然有现在、过去、将来的时间概念,不过它不用语法形式来表达,而是用词汇形式(时间名词或时间副词)来表达,如“现在、过去、将来、正在、曾经、已经”等(5)体:汉语没有时的范畴,却有体的范畴,汉语的“着、了、过”就是表达动作过程的状态。
“着”表示动作正在持续进行,“了”表示动作已完成,“过”表示动作已经历过。
除了“着”,“了、过”都可以与动词分离,即动词后带上补语再带“了、过”,如“她穿好了衣服才出来。
”“他从未吃饱过一餐饭。
”(6)态:汉语没有分析性的态的范畴,主动态为零形式。
被动态一般用介词“被(让、给)”加在动词前边来表示。
汉语有些句子的被动意义,往往不用加介词,加了反而别扭,如“衣服洗干净了”、“练习题做完了”等。
(7)式:汉语动词本身没有式(语气)的变化,但不等于汉语没有语气。
汉语的语气是用补助词(语气词)和语调来表示的。
3.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1)汉语缺乏狭义形态和综合性的语法范畴。
(2)名词除了可以充当主宾语外,还可以充当定语(中国人站起来了),在某些局子里还可以充当谓语(他广东人)。
(3)动词除了做谓语外,还可做主宾语(走是对的,我赞成马上走)、定语(讨论题目已经拟好了),又是还可以充当状语(他两谈谈笑笑走过去了)。
(4)形容词的句法功能最多,除了可以充当定语外,还可以充当主宾语(高好,矮不好。
我说美,他说丑)、谓语(他勇敢,我懦弱)、状语(他愉快地笑了)。
(5)副词只有充当状语一种成分。
4.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与与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1)汉语词在句子里的语法关系和地位,首先靠词序来确定。
(2)在汉语里,词序的排列直接关系到每一个词在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直接影响句义。
6.虚词也是汉语句法构造的重要手段之一(1)用不用虚词或用什么样的虚词往往会使句子的结构关系发生变化。
例如:参观工厂(述宾)---参观的工厂(定中)张三逝世(主谓)---张三的逝世(定中)小王吃了饭(主谓宾)---小王吃的饭(定中)(2)那本书放桌上(处所宾语)---那本书放在桌上(处所补语)(3)主谓谓语句:汉语在句法上比较特殊的句式,就是由小句(即主谓词组)充当谓语。
例如:小林口才流利刘春妮心眼很好理科我不考酸的他不吃(4)汉语有丰富的量词,在说明数字时,数字不能直接与名词结合,必须在数词之后加个量词,且不同的事物得找出不同的量词去匹配。
(三)简单应用: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1.汉语缺乏狭义形态、汉语缺乏综合性语法范畴是汉语有别于印欧语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