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工程基础实验

材料工程基础实验

昆明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材冶学院实验中心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2006年7月实验一钢的热处理及性能一、实验目的:1、了解热处理设备结构组成,掌握热处理的基本操作方法。

2、建立热处理工艺与钢的成分、组织及性能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一)、热处理设备在实验室中由教师针对设备进行介绍及讲解。

(二)、热处理工艺参数的选择:热处理工艺参数包括: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冷却方式等。

各种钢的加热温度,都是根据钢的临界点A C1、A C3、A CCm、来确定的。

碳钢及低合金钢的加热经验公式如表2—1。

其加热时间通常根据零件的有效厚度来计算,但应考虑装炉量及装炉方式加以修正,其经验公式及数据如表2—2。

(三)、热处理后的组织结构类型:1、珠光体: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因热处理工艺不同,珠光体中的渗碳体具有不同的形态。

(1)、若热处理工艺为普通的退火或正火时,其显微组织为片层状,称为片壮珠光体。

由于普通的退火或正火的冷却速度不同,因而珠光体的片间距离也不同,正火的冷却速度大于退火的冷却速度,因此正火后得到的组织比普通退火的细小,这些组织可能是索氏体或屈氏体。

根据片间距不同,珠光体类型的组织的性能也不同:a、珠光体(P):片间距离Δ0>0.4μm,硬度为HB180左右它在光学显微镜下放大500倍下,可清晰地看出片层状情况.b、索氏体(S): 片间距离Δ0=0.2~0.4μm,硬度为HB250左右,放大1000~1500倍时才能分辨出其片层状的特征。

c、屈氏体(T):片间距离Δ0<0.2μm,硬度为HB350~400左右,它需在电子显微镜下放大5000倍以上才能分辨出片层状的特点。

(2)、马氏体: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当钢的碳含量较低时,淬火后所得的是一束束尺寸大体相同的平行条状马氏体,称为板条马氏体,又叫低碳马氏体。

若含碳量较高时,淬火后得到的是针状马氏体,又叫高碳马氏体。

低碳马氏体具有足够的硬度、强度和高的塑性、韧性。

高碳马氏体硬度高,脆性大,塑性和韧性差。

(3)、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是钢在淬火过程中残留下来的未转变的过冷奥氏体,它与一般奥氏体在本质上无任何区别,它同样是碳在γ-Fe中的固溶体,其含碳量的多少与钢的含碳量及热处理工艺有关。

4、淬火钢回火后的组织:淬火钢经不同温度回火得到不同转变产物。

(1)、回火马氏体:淬火钢在低温(150~250℃)回火后的转变产物。

因为马氏体析出碳化物,马氏体的碳浓度降低,正方度减小。

回火马氏体比淬火马氏体更容易腐蚀,故在显微镜下呈现暗黑色。

回火马氏体硬而耐磨,强度高而韧性差。

(2)、回火屈氏体:淬火钢在中温回火(350~500℃)回火后的转变产物。

其组织状态为极细的渗碳体和铁素体的机械混合物,但还保持了马氏体的方向性。

回火屈氏体的屈强比(бS/бb)高,弹性好。

(3)、回火索氏体:淬火钢在高温(550~650℃)回火的转变产物。

其组织状态为粒状渗碳体和铁素体的机械混合物,由于α相已进行了再结晶,因而无马氏体的方向性。

回火索氏体具有较高的综合机械性能。

淬火加高温回火的操作又称调质。

热处理后的组织及性能之间的关系是:奥氏体化后,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所得组织的硬度、强度提高而塑性、韧性降低。

淬火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硬度和强度逐渐降低,而塑性、韧性逐步提高。

三、实验步骤:1、首先按照处理工艺规范进行退火、正火、淬火、回火(高、中、低)处理,每个人完成其中的一项处理工艺过程。

2、处理后测定每个试样的硬度值,记入表8—3;四、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原始数据表(按表8—3的形式)。

2、比较分析各种热处理工艺条件下的试样组织特征。

3、分析珠光体型的索氏体、屈氏体与索氏体、回火屈氏体的组织、性能上有什么不同,它们在什么条件下获得的。

实验二、铝硅合金熔铸及组织分析一、实验目的:1、了解及学习合金的熔铸全过程;2、掌握铝硅合金的变质处理;3、学会分析铝硅合金变质前后显微组织特征及性能;二、实验说明:在铸造合金中,以Ai—Si共晶为基的合金是最常用的,这主要是因为铸造性能好,硅在结晶时象石墨一样体积是膨胀的,收缩小,降低了铸件的热裂倾向,此外线膨胀系数很低,导热性好,广泛用于制造内燃机和压缩机的活塞。

并且经过变质处理以后,可以提高强度和韧性。

三、实验内容:铝硅合金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铸造合金,常称为硅铝明,典型牌号为ZL102、含硅11—13%,从Ai—Si合金相图可知,其成分在共晶点附近,而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

当硅含量大于共晶成分时,铸造后得到的组织为粗大的针状硅和α固溶体所组成的共晶体及少量呈多面体的初生硅晶体组成。

粗大的硅晶体极脆,而严重地降低了合金的塑性,为了改善合金的性能,可采用变质处理。

即再浇注前加入占合金总量2—3%变质剂(常用的变质剂为2∕3NaF+1∕3NCl的混合物)。

由于钠能促进硅的形核,并能吸附在硅的周围阻碍硅晶体的张大,使合金组织细化。

同时使合金的共晶点右移,而使原成分合金变为亚共晶,使变质后的合金组织成为初生α固溶体和细蜜共晶体(α+。

Si)组成。

由于共晶体中硅的细化,而使合金的强度与塑性显著改变。

四、实验程序;加入金属硅↘1、配料→熔化金属铝→700—750℃→待硅熔化后进行搅拌→静置5分钟后→进行浇注。

加入金属硅加入变质剂↘↘2、配料→熔化金属铝→700—750℃→待硅熔化后→进行搅拌→静置5分钟后→进行浇注。

3、磨制金相试样,观察及分析金相组织;(1)、未经变质处理的组织:粗大的针状硅和α固溶体所组成的共晶体及少量呈多面体的初生硅晶体。

即(α+Si针状)共晶体+Si块。

(2)、经变质处理的组织:初生α固溶体和细蜜共晶体,即α+(α+Si点状)共晶体(3)分别测定变质前后两种合金的布氏硬度值。

五、实验任务与要求:1、说明合金实验方案及成分设计的要求。

2、绘出铝硅合金变质前后的金相组织。

绘在一个直径30mm的圆内并注明材料、状态、组织、放大倍数、浸蚀剂。

3、测定变质前后的试样的硬度,分析组织及性能之间的关系。

实验三、表面处理及组织观察分析(一)、钢铁工件上电沉积锌一、实验目的:1、掌握电镀前工件的预处理过程及对镀层质量的影响2、掌握阴极电流密度对镀层质量的影响规律3、了解电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4、了解电镀工艺条件对镀层质量的影响二、实验内容简介电镀是在整流电作用下,以工件为阴极,使电解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并沉积到工件表面,形成具有一定性能的金属镀层的过程。

其目的和意义主要是改善材料的外观,提高材料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能,赋予材料表面特殊的耐蚀性、耐磨性、焊接性、装饰性及各种电、磁、光学等性能,在工业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锌镀层是一种银白色的镀层,在干燥大气中性质稳定,其标准电极电位低于Fe。

在一般的腐蚀介质中均可为阳极镀层,对基体有电化学保护作用和机械保护作用,其工艺成熟、操作简单。

在电镀生产中,电镀Zn占总产量的60%以上,因此本实验以电镀Zn为例,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电镀过程及各工艺参数的影响。

1、电镀原理当整流电通过两电极及两极间含金属离子的电解液时,金属离子在阴极上还原沉积成镀层,而阳极氧化将金属转移为离子。

M(阳极)-Ze →M Z+M Z+(阳极表面)+Ze →M(金属镀层)实际上,金属的沉积过程要比上述电化学反应式所表达的要复杂得多,要实现金属离子在阴极上的还原,必须使还原电位小于其平衡电位,产生阴极极化。

在这个条件下,金属离子沉积为金属镀层要经过以下四个步骤:传质步骤、前置化学步骤、电荷转移步骤、结晶步骤。

2、电镀层的基本要求不同的金属镀层具有不同的物质,甚至同一种镀层因应用场合的不同,对它的要求也有差异,但是通过电镀形成的金属镀层,不管品种和性质如何,人们对它都有一些共同的要求。

(1)镀层与基体间有良好的结合力,不允许出现镀层起鼓、爆皮、脱落等现象。

(2)镀层应结构致密,表面光滑平整,有的甚至要求具有一定的光亮度。

(3)工件不同部位,厚度要均匀,或在基体表面各部位镀层厚度的差异尽可能地小。

除此之外,还应结合工件的实际服役现状,对镀层有一些特别而具体的要求,如硬度、耐蚀性、色彩等。

3、电镀过程及步骤(1)电镀前工件预处理为了得到健全、致密、结合力良好的镀层,电镀前需对工件进行一些前处理工作。

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a、工件表面整平用机械方法(如磨光、抛光、滚光、刷光、喷砂等)使工件表面达到规定的光滑程度,其机理主要是使磨料与工件表面充分摩擦、碰撞、除去表面的划痕、浇口、毛刺、氧化皮、焊缝等宏观缺陷。

b、除油(脱脂)除油是电镀前处理的一项重要工序,若除油不彻底就会影响镀层与基体金属的结合力或使镀层发花。

用有机溶剂(如四氯化碳、汽油、丙酮等)、碱液等,采用化学法、电化学法、超声波振动清洗以除去工件表面的汗渍、油污等。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件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所用的润滑油类别也发生着变化,往往是两类油脂均有应用,因而除油过程往往是几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效果较好。

常用碱液脱脂配方(g/l)和工艺条件(黑色金属适用):NaOH Na2CO3Na3PO4•12H2O Na2SiO3YC除油添加剂温度(℃)配方1:50~100 25~35 25~35 10~15 80~95配方2:40~60 25~35 25~35 10~15 60~80c、酸洗:酸洗是镀前处理的重要工序,良好的酸洗工艺是镀层与基体金属结合力的重要保证,其目的是去除工件上的氧化物、锈蚀等,露出金属晶格,为了避免出现“过腐蚀”和“渗氢”,常在酸洗液中加入一些添加剂(如缓蚀剂、表面活性剂等),起除油、抑雾、缓蚀等作用。

钢铁工件常用酸洗液的配方及工艺条件:HCL(d=1.18g/cm3) 乌洛托品(六次甲基四胺)时间(min) 温度(℃)150~400g/L5g/L 1~5 10~35缓蚀剂多为含氮或硫原子的有机物,缓蚀剂的作用机理被认为:缓蚀剂本身带电荷,与锈及氧化皮的吸附力很差,不能形成保护膜。

故不断被溶解下去。

缓蚀剂易于吸附在基体金属上并形成分子膜保护金属,同时增加了氢的超电压,阻止了酸的作用以达缓蚀目的。

d、中和与水洗中和指用碱中和工件经化学去锈,水洗后残留在其上的酸液。

虽经过水洗,但在工件表面,尤其是焊缝、小孔、深孔等部位仍残留酸液,很易再次腐蚀工件,故需中和处理,常用中和处理工艺为:Na2CO3 PH 温度(0C)时间(min)20~50g/l 9~11 40~60 0.5~1中和后再以水洗干净工件上的余碱,之后工件立即转入电镀槽。

工件经上述磨光、抛光、去油、去锈、去旧涂膜等预处理工序后,要求其达到规定的洁净程度(清洁度),清洁度的高低是衡量表面预处理质量好坏的指标,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简单而灵敏的检测方法,加上表面处理各行业对表面清洁度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各行业均根据自己的要求和条件选用不同的方法来检测清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