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讲评作文题:现在就付诸行动一、审题:这是命题作文。
题中有三点含义。
一是“行动”;二是“现在行动”;三是把一个想法、一个计划、一种情感、一个梦想(理想)付诸行动。
二、探究论题: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代代都有人在探讨,今天我们也加入这场讨论。
“我思故我在”,我们大多是一个思者,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一个幻想家,鲜有人是行者,行动家。
所以,这个话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
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能行动?不单纯是懒惰。
如果只是懒惰,这个话题早就让人失了讨论的兴趣。
它肯定有别的原因让人嘘唏,感慨,伤感,懊悔,自责,反思。
譬如,勇气不够,害怕千山万水;譬如自卑,以为天生庸劣,何必心比天高?譬如,思想过多,要把一切考虑周详,结果时间小鸟已经飞过,天空不留下痕迹;譬如等待,等待机遇,或者认为时机还不成熟,结果机遇一闪而过,留下一缕幽香;也许认为明天正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最后发现明天只是一抔黄土……你只要肯问,那些终生一事无成的人肯定会说出各种理由来。
而我们呢?试图以青春的激情让这个话题终止。
很多同学已经说得很好,我就说这么多。
三、优秀作文现在就付诸行动高三(5)班方振杰一个优秀的旅行者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带着美丽的梦立即动身出发,趁着那夕阳未下,海棠花未眠。
现在就付诸行动,是对机遇独具慧眼的人的坚定信条,是有备而来的实干家的座右铭,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康庄大道。
你和我都是旅行者,是人生道路上的同行者。
“现在就付诸行动”理应成为我们共同的信念,用双脚丈量大地,描绘心中风光无限的路线图。
不尚空谈,行动起来。
没有实践,一切美丽的设想都将只能是梦幻泡影,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赵括的竹简上书写着一首首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
在纯粹理论搭建的世界里,赵括披坚执锐,戎马倥偬,驰骋于万里疆场。
但在现实中,他的空谈却让其命丧沙场,险令其父一世英名尽毁。
可怜的圣西门与傅立叶,以作为反面教材的始作俑者的独特姿态而永载史册。
他们又何尝不渴望构建如理想国般的世界?然而,他们没有找准目标,缺乏行动,仅仅局限于空想与空谈。
古人常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心动不如行动。
行动令梦想充实丰富,触手可及。
时不我待,现在行动。
机遇往往只敲一次门,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抓住他的尾巴。
食品设有保质期,而机遇没有保质期!行动不可无限延后。
高考迫在眉睫,梦圆象牙塔需要现在就付诸行动。
灾情就是命令,福岛上炽热的核反应堆容不得日本人民半点犹豫,需要现在就付诸行动。
十二五的蓝图已绘就,民族富强民主的百年梦想需要我们抓住可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现在就付诸行动。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叹世间懦弱之人,不停地为自我设置时间的栅栏,行动的藩篱,能止之乎?认准目标,付诸行动。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旅行者紧攥手中的车票,人未至已意无穷。
那多少次令他辗转反侧,魂牵梦萦的美丽之景呵!不是无问津者的桃花源,不是虚无缥缈的蓬莱仙阁,而是实实在在的心灵的栖息地。
做好准备,现在就付诸行动,不再犹豫。
现在就付诸行动高三(5)班汪思明你要是在心中构建了一座宏大华美的城市,就应该伐木、砌墙,现在就付诸行动。
行动,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
而现在,则是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时间。
过去是否行动,已无法挽回。
将来能否行动,也无法确定。
现在就付诸行动,是我们能够决定的唯一的一件事,但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若不付诸行动,我们的所有想法都不过是海市蜃楼,过眼云烟。
只有当想法被付诸行动,无形的意识才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行动是心中所想与现实世界的交汇点,没有行动的想法只是空想,与没有想过差别不大。
没有行动的现实世界无法改变、死气沉沉。
当伽利略从比萨斜塔抛下两颗质量不等的铁球后,他在众人面前证明了自己的所思所悟;当王羲之挥毫洒出《兰亭集序》,他为后人留下了生命的感慨;当人们在大灾难后开始清理废墟,在过去的地面上打下新的桩时,他们正在重建着心中的家园。
有人说我思故我在,但只有将我所思付诸行动,我之所在才会留下痕迹。
若不现在就付诸行动,我们的想法也终究难以实现。
人生能有几多个十年。
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真正完成一件事业的人又有多少个?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活着的几十年与朝菌之晦朔,蟪蛄之春秋是同一回事。
但我们之所以比朝菌、蟪蛄高贵,是因为我们不仅会思想,还能在短暂的时光里决定现在就付诸行动。
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者之一圣西门,在临死之前,躺在床上对身边的人说:“别难过,让我们来谈谈社会主义吧!”即使下一秒他便有可能死去,他仍决定现在就付诸行动,向人们宣扬他思考终生的社会主义。
这又怎能称之为空想呢?!如果你希望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那么从现在起,就应该去寻找建在海边的那所房子的木料。
现在就付诸行动,不要让明日成了蹉跎。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当我回首往事,我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付诸行动,我们不会碌碌无为;现在就付诸行动,我们不会虚度年华。
现在就付诸行动高三(5)班张文慧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不会来临;现在,才是我们的时间。
多说,梦想只会是天外的浮云;多做,未来尽由自己掌握。
现在就付诸行动吧。
不是明天,不是下一刻,而是现在。
明日,比永远更长。
事事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若人只期待明天,憧憬那不可触碰的虚无,我们放弃了多少机会,失去了多少成功的资格。
一味追逐明天,被动地等待的光亮,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黑暗。
现在的时间,是我们前程的曙光。
古人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准备好了,就现在行动吧。
现在的时间,才是我真是拥有的时光,现在,就是东风,送我步青云。
现在就付诸行动,而非作时间的遁逃,那是颓废的人生。
怀特说:“行动吧,在行动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自身。
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
”生命无时无刻不将我们的作为一笔一笔地记录下来,最终,我们是我们行为的总和。
一味计划,一味幻想,现实只会与我们渐行渐远。
一生碌碌无为,那是一个极空洞的人。
雄鹰振翅方能呼啸九天,萤火虫舒翼才可流光点点。
只有行动,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光芒,才能踏稳路上的每一步。
有人坐以待毙,有人守株待兔,都担心行动会结不出香甜的果实,前者却是连资格也没有。
人行在原野中,只说不做的人正如一副精致的地图,详细但若不行动就意义全无。
正如木头的纹路源自树木中心,人的行为一圈复一圈地规划着我们的时间,年岁。
现在就付诸行动吧。
拖延不动是源于恐惧,要克服它必须毫不犹豫地行动起来,心中的慌乱才可以平定。
现在就付诸行动,我的计划才不渺小,我的幻想才有价值,我的目标才可以到达。
现在就付诸行动。
珍惜现在,毫不犹豫地行动起来,把握自己的命运,我相信,这是人生的一种逻辑,一个原则。
即使物质层面上我是匮乏的,但现在行动起来,我就是一个极充实的人。
现在就付诸行动高三(5)班卢雪芳对,就是现在,快跑过去吧!踏着火云的骏马,把乌云拖回到它安息的所在,它绝对不是阻挡你们飞驰的借口,但愿驾车的法厄鞭策着你们飞驰到西方,让你们一直不停地付诸行动,直至摘下你们梦寐以求的亮星。
摘星之旅需要伴随着行动,而不是让你们在冥想中痴心地等待陨星坠落,更不是让你们高谈阔论,直至星光暗淡。
梦,每个人都有,区别在于聪明者能够用行动成功地将梦转化为现实,而是失败者或是懒惰,或是懦弱,总喜欢把自己沉浸于美梦之中,最终梦也只能把他软化。
行动会让人逐渐变得强硬,实实在在地积累跬步,掌握着控制权,主导着旅途的方向,方能以至千里。
这要求行动与梦想一致,言辞与行动一致。
君不见“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泪”的可笑!“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至今仍广泛运用,这说明了人总有一根懒性的绳子,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会让人能成为夸夸其谈的“辩才”,却从未付诸过行动。
但也只有行动才能让人自解绳索。
现在,就是付诸行动的最佳时机,不必为何时开始而苦恼,更不必为过去时光的浪费而伤感,自责和忏悔,只因为今天永远是余生的第一天,每天都如此,直至死去那一天为止。
毕竟希望也未曾存在于过去。
希望在明天,但不要过分地依赖明天。
“明天就付诸行动”的心理暗示无疑是让惰性像癌细胞一样在自己的身体内疯狂地扩散,一发不可收拾。
不需为过去的失败而失去现在行动的动力,希望总在前方,只需把握现在的一分一秒,足以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甚至改变一切。
能够现在就付诸行动,是因为有理想,有目标,有计划。
实现理想是现在就付诸行动的最终目的,可以说理想的城堡是你一手一脚堆砌的,再也没有一座建筑物像它那样让你如此刻骨铭心。
心中多一份预期,前方就少一分迷惘;心中多一份计划,路上就少一份沟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因为有计划,才知道每一步是如何行动的。
著名女歌手舒曼·海因克当初拜访维也纳宫廷歌剧指挥时,因为相貌平平而被劝回家当缝纫工,但她在挫折中仍对成功具有强烈的欲望和预期,有计划地通过每天的声音练习,最终以她美妙的声音博取全世界听众的欢心。
仰望星空是必要的,现在用你们的行动去攀登天梯,摘取专属你们的梦想之星更重要!不要迟疑,就是现在!现在就付诸行动高三(5)班李锦荣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要有蝴蝶般的梦想,也要有蚂蚁般的踏实行动。
一旦有了想法,请现在就付诸行动。
现在过后,那些可贵的念头已开始散发腐烂的气息。
而这些念头的主人,可以沉痛,可以悔恨,也可以一笑而过,但对于没有付诸行动的,他不能阻止它们沉寂在历史中。
别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很多人总爱在行动之前就立下豪言壮志,也往往壮志未酬而行动则杳如黄鹤。
身处学生时代的你我,或许心有同感:放假回家,我们会对自己说要完成什么作业,看什么书或者复习什么,而到了家,面对电脑,电视和被窝,于是,“还是先上上网吧”,“唉,好累有好困,明天再做吧”。
明天过后又是明天,如果爱迪生只是对电灯幻想而没有立刻付诸制作,那万家灯火的和谐的城市夜景是否要推迟到很多个明天之后?很多事情只有今天才能完成得好,只是人们总爱把事情推到明天,仿佛这些万能的明天无穷无尽,但人们看不见笼罩他们的虚无,同样也看不见吞没他们的无穷。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心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人们从小就会唱,但谁又能真切明解它忠诚的指引——现在就付诸行动呢?现在就付诸行动,是一个人的承诺,责任与珍惜。
人应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答应别人的事,就应信守承诺,付诸行动,这也是在珍惜自身的人格。
罗斯福发表就职演说,当选总统,而后立刻实行新政,带领人们渡过动摇的危机年代。
他的立竿见影的行动见证了他的承诺与责任。
而对于那些指望用时间来冲淡承诺的人,本身的人格也随即黯然失色。
游子外出工作,日复一日,他们常唱《常回家看看》抒发思乡之愁,多少次决心要回家看看望眼欲穿的双亲却又往往推咎于工作繁忙。
其实对于这首歌,同决心一样,只是唱唱而已,曲终人散。
未及时付诸行动,又一次次证实了“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这个一直沉淀着悲伤的道理。
沉痛悔恨已惘然,终也无法逃避阴差阳错的事实,生命并不像一斗烟丝那样持续很久,而行动迟缓便把人像烟灰一样敲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