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忽视对孩子的情商教育
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周围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智商发展,而忽略了孩子的情商发展。
情商反映了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
其实早期的情商教育尤为重要,也就是心理上的一种塑造,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性格孤僻、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对挫折;急躁、固执、自负,情绪不稳定,那么他智商再高,也很难取得成就。
下面就是两个非常明显的案例:
校方屡次警告不改被勒令退学,张先生夫妇怎么也想不明白,他们向来视为珍宝的儿子,怎么这么不争气。
在心理医生的询问下,真相破茧而出,原来,问题就出在了这上面: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又是独子,张先生一家对儿子简直是当小皇帝一般捧着,惯着。
豆豆想要的东西,即使不开口,只要他多看一眼,就有人送到他手上。
因此,小朋友从小就不爱跟人说话,因为他知道,不需要阐述任何理由,他就能轻易得到一切。
到了学校后,他用同样的态度对身边的小伙伴,自然不会有人理会。
所以,在无法得到又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情况下,他只得一次又一次用暴力解决问题……
虽然继父对他也很好,但帅帅总是显得很叛逆,什么都跟继父对着干,比如继父让帅帅早点休息,明天好早起上学,这孩子偏看电视看到很晚,继父让帅帅吃饭,他却偏偏去打球,继父再喊他,他还会冲继父大声嚷嚷。
如果妈妈批评了他,他就离家出走。
这让他的妈妈很尴尬,也很苦恼。
这两个孩子的情商都有问题,他们孤僻、叛逆,不愿与人交流、封闭自我------家长如不及时纠正,将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
而情商高的孩子会有很好的自我认知,积极探索,从探索中建立自信心,对自我情绪的控制,抗挫折能力,喜欢与人交往,愿意分享、合作,为日后成功做准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孩子良好的情商实在是刻不容缓。
如果孩子日常生活中出现下面的反常行为,这表明孩子的情商不高,作为家长的更应当注意。
一是孩子爱抱怨。
抱怨是一种消极心态的象征,不去深入地观察现实,不去为改变现实做积极的思考,而是一味地怨天尤人,这是一种没出息的表现。
即便是糟糕的现实不能改变,那么抱怨比忍受更能增加我们的痛苦,而博得同情意味着将自己的弱势地位展示给别人,实非强者所为。
聪明的父母不会在孩子面前抱怨,并且从孩子第一次抱怨就制止他。
二是孩子需时时顺着他。
经常听到父母朋友说,“我们家的孩子是顺毛驴,好好说怎么着都行,逆着他,怎么都不行。
”“顺毛驴”固然是人类渴望尊重的自然反应,但也是情商低的一种表现。
不根据事实和利益进行判断,而一味的“顺毛驴”,就很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为人所用,因小失大。
三是孩子任性固执。
任性的人总是宁愿付出很大的代价,也不愿意委屈自己一点点。
这是因为他们的自尊心过于脆弱了。
这样的人不能委曲求全、顾全大局,常常因为“小不忍”而“乱大谋”。
他们因为缺乏弹性,很难在复杂的得失中做出明确的判断。
因为缺乏自制力,常常遭受不必要的打击进而受到重创。
那么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如何来培养孩子的情商呢?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是引导孩子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自信心是任何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情商的重要内容。
自信心就像催化剂,能够将人的潜能调动起来,推动人取得成功和幸福。
自信心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家长在幼儿期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对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育尤为重要。
首先,家长要善于赏识和称赞孩子。
赏识和称赞是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良药。
赏识孩子会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称赞孩子会使孩子优秀品质和行为得到强化,从而树立孩子的自尊自信,为孩子良好情商的发展奠定基础。
为此,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优点和长处要及时给予表扬和称赞,从而强化孩子的成功感和自尊感。
其次,家长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的自信心是在
不断尝试独立解决各种问题和完成各种任务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
所以,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提供各种自主做事的机会,通过培养和锻炼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例如,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洗漱、洗小件衣物如袜子、手绢等,还可以让孩子帮妈妈擦擦桌子、摆摆碗筷、摘菜、洗菜、洗碗等等。
二是教会孩子学会放松,舒缓压力。
在美国有些中小学,在课程中加入冥想的练习,让孩子坐下,闭上眼睛,意念集中静坐20分钟。
而最近的实验发现,静坐冥想有助降低一个人的焦虑感,而且能够强化注意力的集中,进一步地提升学习效率。
像这些设计得当,适合孩子的放松技巧,早早学会,对他们未来的抗压能力就会有所帮助。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和嗜好,来帮助他们排解压力,例如带孩子一起体育锻炼,画画、唱歌等。
心理学上的研究显示,做运动是极佳的疏压方法之一,持续做有氧运动20分钟以上,会促进大脑中脑内啡的分泌,因而在生理上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
三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质,提升孩子自控能力。
作为情商的一项核心品质,自控能力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功能,它使人能够自觉地调控自己的欲望和行为,确保个人的行为和活动经常处于良性运行的轨道上,从而帮助个体积极、持久、稳定、有序地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要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控制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许多家长对孩子娇惯、溺爱、有求必应,孩子习惯了只要想要的就必须得到满足,当要求不被满足时便哭闹不止,而家长一旦妥协,孩子就会变本加厉、得寸进尺。
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就要从控制孩子的错误行为和不合理要求开始,家长不妨在平时多和孩子约定.让孩子明白家长的态度和底线,当孩子发生哭闹时,提醒孩子事先的约定,用暗示和提醒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让孩子学会“等待”,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即便是对于孩子一些合理的需要,家长也不要一味给予即时满足和无条件满足。
相反,对于孩子某些强烈的渴求和愿望,家长要有意地考验其等待和忍耐的能力,故意延长满足和兑现的时间,让其经受等待的煎熬。
或者在孩子提出某种需求时,家长也提出自己兑现需求的条件,从而让孩子体验到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换取回报。
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培养孩子自控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义务,主动自觉地承担责任,这就需要对其进行自控能力的培养,从认识上明白权利和义务的联系,承担并享受完成任务带来的成就感。
家长平时应该多在家庭中进行分工协作,让孩子习惯承担一部分家庭工作,此外还要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强化他的责任意识。
四是创设情境,提升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孩子的所有情商技能中,和他人相处的能力对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和生活质量的高低起决定作用。
因此,家长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营造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
在家庭中应创造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交往氛围,以父母为中心和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要让孩子敢说、爱说,有机会说话。
家庭中的大小事,孩子能理解的,应该让孩子知道。
适当地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某些议论,有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敢于与成人交往。
家庭中有关孩子的一些问题,更应该听听孩子的意见,看看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地只是家长说了才算。
为孩子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
孩子的交往能力必须在各种交往实践中才能不断锻炼和提高的,因此,家长应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多去其他小伙伴家串门,同时也应该允许自己的孩子邀请小伙伴到家里来作客,以扩大孩子的社交圈子。
在孩子跟其他伙伴相处的过程中,家长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学习掌握各种交往技能,例如教孩子学会如何跟小伙伴分享食物与玩具,引导孩子在与小伙伴的争吵和冲突中学会忍让和妥协等等。
五是教会孩子乐观积极地看待问题,对待生活。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只要孩子对自己持正面的看法,对未来有乐观的态度,那父母就大可放心,孩子这辈子不会离幸福太远。
要懂得对事情做正面的思考。
有一个孩子,有次老师当众批评他的历史成绩。
大多数孩子都
会因此而觉得有失颜面而耿耿于怀。
然而他做了心态上的调整,笑着跟妈妈说:幸好老师批评的是我最烂的一门科目,如果我最好的一门科目还被他批评,那我不就更惨了。
有这样的正面思维能力,就是乐观特质的精彩展现。
因为他知道怎么在任何环境中看到事情的优点面,从而避免了负面情绪的不当干扰,而找到激励自己的动力。
为了帮助孩子学会看到事情的优点面,父母亲应常常用正向发问的方式启发孩子的思考,比如今天认识的这个新同学,你觉得他有什么优点?而在碰到挫折时,例如孩子上台演出不理想,爸妈不该说:你今天怎么回事,表现得一塌糊涂。
而该用:这次可能让你自己失望了,那你觉得有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部分呢?如此一来,孩子就有能力去思索正面的答案,例如比起上次还是略有进步,或者是学到了重要的经验,下次上台该做更充分的准备。
正向思维能力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只要平时多花点心思,父母亲就能帮助孩子培养出乐观的正向思考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