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苏轼的人格魅力及在词中的体现

浅析苏轼的人格魅力及在词中的体现

浅析苏轼的人格魅力及在词中的体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出生于寒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罕见的文豪,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他的诗,如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

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他都是宋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

苏轼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几经宦海沉浮,屡遭贬黜。

他的后半生一直处于新系两党的夹击和陷害之中。

病逝前,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苏轼对自己的后半生作了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然而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这位文学大师,旷世奇才。

贬滴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

他那个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和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创作个性,就是在贬滴黄州之后才真正树立起来的。

尽管他说自己“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答李端叔书》)然而正是在他到达黄州,自号“东坡居士”之后,才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形成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

屡遭挫折,苏轼也能始终保持乐观旷达的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无论穷达出处,都能在精神领域保持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他的这种人生态度来源于他独特超群的思想。

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家的学说,他汲取了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

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又使他淡薄名
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涌和通达。

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佛老的静达旷放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

故苏轼“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懂得生活的艺术,具有坦荡坚贞的品格,随缘放旷的文心和风流潇洒的气度,他的诗、词、文和书画等,不过是这一人格的外在表现而已。

王国维《文学小言》六云:“三代的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里。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殊未之有也”。

苏轼之所以能够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的作品中具有的人格力量。

最让我佩服的这些人格魅力:
一、处穷时仍不忘兼济天下之志的政治态度
苏轼的一生虽然在仕途上坎坷不平,尤其在后半生不断遭受打击的情况不多接受佛老思想来加以排解,但终其一生,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积极用世的思想。

但他的积极用世并不重在个人的名利,而重在为澄清天下而献身。

他深切关怀人民的生活,为排解民困,对皇帝也敢于大胆地提出批评和谏议。

甚至在他政治上失意,遭受恶意贬斥打击,境遇非常险恶时,仍能甘冒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