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整体阅读使用本

诗歌鉴赏整体阅读使用本


返回
1.精卫填海的典故:诗人以精卫自比,表达了自己
有克敌复仇的强烈愿望和不灭志向。
2.包胥哭秦的典故:诗人用申包胥的典故,感慨自己
或者同道中人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也无法向朝廷痛哭, 极为沉痛,令人扼腕叹息。
返回 (四)抓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 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歌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 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 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抓关键词,主要抓以下关键词:
将士激愤,杀使者及随从,和议失败。十二月城中粮尽,哀宗 只得率兵出京,前往河朔,这就是所谓的“车驾东狩”。第二年 正月,金兵与蒙古军在黄河北岸交战,金兵大败。当时元好问 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写下了这组律诗。②龙 蛇:比喻双方军队。③精卫是《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 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④申包 胥是春秋楚国大夫,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 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
源的奸邪小人相似; “日” 为天的代表,指皇帝天子。 浮云蔽日使自己不得见长 安, 暗示自己因不被统治者
愁 ___
重用而忧愁。
返回
(二)抓意象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 的独特形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如:以松菊象征高洁;以香草美人象征理想等。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 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 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 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 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 感觉。
类型
阐释
示例
典型诗句
显 性 词 语
包含“愁”、“怨” 可以明显看出诗歌 “ 恨 ” 、 “ 愤 ” 、 情感类型的词语, “ 忧 ” 、 “ 凄 ” 、 也叫“情感语”, “ 悲 ” 、 “ 喜 ” 、 多为动词和形容词, “乐”、“悔”、 表意功能明显,大 “ 思 ” 、 “ 怜 ” 、 多数情况下决定了 “ 泪 ” 、 “ 闲 ” 、 诗歌抒情的方向和 “ 怅 ” 、 “ 怆 ” 、 基调 “孤”“独”“寂寞” 等词语
成一十五卷,
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 李二十
返回




重要信息
3.2017年
北京卷 4.2016年
晓行巴峡
①点明了写作时间(晓);
②表明了事件(行巴峡) ①交代了写作地点(金陵);
全国卷Ⅰ
金陵望汉江 ②表明了事件(望汉江); ③明确了诗歌题材(即景抒怀诗)
5.2016年
天津卷
登裴秀才
迪小台
①交代友人(裴秀才迪); ②交代事件(同友登台远眺); ③暗示手法(借景抒情)
返回


层次及内容 分别写了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 增前 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 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代著名画 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 ③棰:鞭子。 后四句 为第二 个层次
返回
[应用体验]




重要信息 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
②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 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 成一十五卷); ②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 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
1.2017年 礼部贡院阅 全国卷Ⅰ 进士就试 编集拙诗, 2.2017年 全国卷Ⅲ
返回
[应用体验] 请分析下面这首诗的颈联所用的两个典故的目的。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①五首(其二) 元好问 惨淡龙蛇 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③有冤填瀚海,包胥④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返回
[注]
①1232年,蒙古军围攻汴京,令哀宗去帝号称臣,
返回
析 注 释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 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 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 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返回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 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 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 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 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 的情感。
返回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抓意象: 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 渡头。 2.定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
论世: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 的烙印。 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 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干谒诗)的、离别思乡 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 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 颠峰时期。 ④北宋诗重义理。 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 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 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到衰的变化
返回

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 情 然景物亘古永恒,古今对比,诗人抒发 了 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
返回
景 尾联: 总为浮云 能蔽日, 事 长安不见 使人愁。 情
浮云、太阳 __________
“浮云蔽日”有深意, “云”飘浮不定, 与左右逢
诗人望长 _________ 安而不见 _________
[应用体验] 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 联、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颔联: 吴宫花草 埋幽径, 晋代衣冠 成古丘。 颈联: 三山半落 青天外, 一水中分 白鹭洲。 景 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的 白鹭洲。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 。 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 事 变化,感受晋代衣冠成冢。写的是 南京
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同时流露出落寞孤独之情。
返回
(三)抓用典 典故, 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 语。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类比。读 懂典故, 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 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 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 (典 故大多会在[注释]中说明,以便考生理解)
返回
小结:关注作者,必须知人论世。
①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 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 ②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 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 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注意:概括只为大致倾向而非全貌,切勿以偏概 全
返回
[应用体验] (一)知人论世 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 生活于南宋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 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 志不渝。因此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 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 (二)考题对接 通过对陆游的“知人论世”,我们便可更好地把握下面这 首诗的思想内容,也利于准确地解答题目。
返回
(2017· 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 陆 兴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返回
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参考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 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返回
1.注释①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 辙的地位。 注释②解释“武林”,并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时知杭州, 结合原诗可知,“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 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不要忘记亲人。 2.注释③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 者的情感,可知“莫道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表达了 对苏辙

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
返回
看 作 者
知人——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及 创作风格 论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解时代背景,相关社会 生活
知人:
九死不悔:漫漫长路的探索—屈 原 世外桃源:疲惫灵魂的皈依—陶渊明 诗中有画:描摹景物的顿悟—王 维 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张扬—李 白 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见证—杜 甫 强者宣言:永不放弃的追求—刘禹锡 明白晓畅:现实主义的革新—白居易 放浪形骸:盛事难再的挽歌—杜 牧 委婉隐晦:迷惘无助的宣泄—李商隐
的担心 。
读 正 文
返回
(一)明结构章法,知基本特点 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 容和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 1.结构章法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 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诗讲究 诗 近体诗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 起承转合 四句抒情主 首句渲染气氛 上片阕主句写景 写景次 词 尾句过渡 下片阕:抒情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