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效的提问
打造高效课堂
肥城市安庄镇寨子小学翟端国
“学贵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
的今天,教师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恰当的提问,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沟通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改善课堂提问的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提问要抓住关键,问”出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培养其思维,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用智慧的手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又能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师借助课堂,智慧性地层层设疑提问,能促思益智,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
如,教
“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
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
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 8份、16份,剪拼
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教师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 4 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
圆的什么?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乂宽,圆的面积二半周长X半径
=(2 n r/2) X r= n r r。
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问”出学生的激情
恰当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 成为“好知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
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时,教师出示了一块钉子板和一些牛皮筋,用富有挑战性的口气对学生说:“你能用这些牛皮筋在钉子
板上围出我们今天认识的这些图形吗?”学生跃跃欲试。
于是教师让
他们小组内同学合作,同时进行小组间的比赛,看看哪一组围出的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图案最多。
学生的探究动机在挑战性提问的激发下唤醒了。
他们用手中的牛皮筋围成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 有的是横着的、有的是竖着的,还有的是斜着的。
可是圆却怎么也围不起来,他们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一致得出:在钉子板上用牛皮筋是围不出圆的,因为钉子板上围出的都是直线图形,而圆形的边是弯的。
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
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
以上两片段中教师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提问,能及时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
三、注重提问的开放性,“问”出学生的创造
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不断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多动手,促使学生注意、记忆、思维高度凝集。
让他们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下,进行尝试性和创造性学习,进而达到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
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
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进
问:你
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
最后一致认为
“>”又简单,又好写,而且好记(开口的一边是大数,尖角的一边是小数)。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
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
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