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上的提问与反馈
【摘要】“提问”是教师上课时最常用的方法。
有深度、有思考、有分层的提问才算有效提问,要达到这样的高度,就必须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预先设制教学方案,精心预设,精心“拟问”,同时,以科学的反馈标准,关注学生的反馈情况,并以此来检验提问的质量,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提问反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144-01
“预设”,本指语句中所包含的使其有真值或有意义的估计,站在教育学的角度来解释,即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预先设制教学方案。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教学有可能并需要进行有目的的预先设计。
“生成”,是课堂对话情景中师生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即时性的获得与发展,是教学的本质内涵,是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走向灵动,由重复走向创造的超越。
关于这个话题,近年来各类媒体已经讨论得沸沸扬扬了,我们不妨从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来看看其中的异曲同工之处。
以下从三个层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1 准备要充分,枝节有预案
机遇总是厚爱有准备的头脑,好的教学效益来自于由精心设计而导致的自然生成。
好的提问往往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们应该对课堂上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
度、多层次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教学中才能从容应对,收放自如,使课堂出现“神来之笔”,使教学环节的断裂之处生成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璀璨花朵。
我们切不可寄希望与课堂中一刹那的灵光闪现,而忽视课前的充分准备;切不可因为“期盼意外”,而放弃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和对教学方案的精当预设。
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课堂生成寄托于“留白”,寄情于“意外”,更不可因此放弃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追求。
新课程讲究课堂的开放和灵动,但不是放任自流。
教师预设提问时就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在课前组织学生展开相应的先期活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铺垫。
课堂上,更不该错误地把学生那些并无生成价值的疑问、想法,当作“意外”获得的知识的“生长点”,因而过分地放纵了学生的不当需求,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了。
表面看,课堂热闹了,学生的需求满足了。
但是,这样的,没有精心设计的问题就会形成“放羊式”的“反馈”,产生了“脚踏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局面,致使学生毫无节制地盲动,导致语文教学活动出现了断裂甚至杂乱无章。
这种所谓的“人文性”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意外,还是不要追求、不要期盼的好。
2 范围有约束,不可离文本
“文本”是包含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是与学生、教师相并列的不可或缺的语文教育要素之一、不管是凭借统一“教材”,还是发掘校本课程,语文教学总离不开承载知识的“文本”。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
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有准备地、从积极的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即以精心安排的一个或一系列事件来支持或促进学生的内部学习,使其价值取向成正态方向发展,而不可剥离“文本”去进行所谓的“探索”、“拓展”。
提问的内容如果没有范围的约束,学生的思维就会“无边无际,一发而不可收拾”。
3 处理要灵活,防止成束缚
教学的提问与反馈是一个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学习,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学习,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考虑教学的提问的目标性之外,还要关注在教学中生发出来的反馈效果。
面对“意外”反馈的内容,应善于从教学目标出发,迅速判断这一材料的教学价值,采用科学的反馈策略,应该在尊重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并积极评价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引领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有效思考。
一切教学活动都毫无例外地具备下列特征
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学习本质上是由学习者内部需要引起的,是学习者的自觉行为。
教学,应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领和激励下,积极主动地去对话文本,吸纳新知,寻求发展的心理过程。
因此,实施教学预案不应生搬硬套,机械执行,而应以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主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的有机生成为依据作及时的有机的调整。
然而,长期以来,教师们已习惯于把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看作一件天经地义的事。
时间充裕,就让学生充分发挥,“尽情”展示,时间紧了,学生的自主权,甚至发言的权利就被老师“收回”了。
如一个特定的教学内容预设两节课完成,就一定得完成。
为了保证这一点,一是“拖堂”,二是干预
强行制止学生思维,或者直接提供结论。
然而,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们把话说完,或者换一个方式,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既节省了时间,也尊重了学生的表达需求,还促进了生生交往和优势互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这么急于把学生生拉硬扯进预设好的下一个教学环节呢?为什么要压抑学生智慧与激情的火花呢?长此以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就如同一条被风干的丝瓜,结构有序、思路分明,而毫无鲜活力了吗?
总综上所述,有效提问是教学的内在要求,没有反馈,课堂教学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设问,课堂教学就是杂乱无章的盲动。
好的预设提问应以生成为目标追求,应为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
“提问”应该是有机的,但不是随意的;“反馈”应该是开放的,但不是放任的;“反馈”更应该是对“文本”的超越,但不是丢弃“文本”去任意拓展;提问与反馈的和谐统一、同构共融,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有血有肉的,才是丰满鲜活的,才具有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