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
② 适应范围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胸脘以上大满大实:风痰,宿食,酒 积等 ●伤寒和杂病中的某些头痛; ●痰饮病:胁肋刺痛; ●痰厥失语,牙关紧闭,神志不清; 眩晕恶心诸症。
③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治疗方药
●张氏认为病邪“凡在上者,皆宜吐 之。” ◆瓜蒂散:治伤寒头痛, ◆葱根白豆豉汤:治杂病头痛 ◆瓜蒂配茶末:治痰食积滞 ◆三圣散:治疗发狂 ◆稀涎散:膈实中满、痰厥失音、牙 关紧闭
●张氏认为疾病是由于邪气侵犯人
体所导致的,因为“夫病之一物, 非人身素有之也。 ◆或自外而入 ◆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 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
2、三邪致病
●邪气包括天、地、人三邪 。
攻邪应就近而祛之 “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诸风 寒之邪,结于皮肤之间,藏于经络 之内,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在 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 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 之。”
汗法与吐、下相合使用
◎汗法:飧泄不止,日夜无度,或见脉 浮大而长,身表热者,可用桂枝麻黄汤 ◎吐、汗结合:惊风搐搦、涎潮热郁可 用瓜蒂散先涌出风痰,再投以通经散解 之。 ◎下、汗结合:风寒湿痹,腰脚沉重, 可先服导水丸(大黄、黄芩、滑石、黑 牵牛),继用发汗之剂。
④ 汗法注意事项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儒 门 事 亲
儒门事亲
●卷一、二、三《儒门事亲》, 反映张子和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 ●卷六、七、八为《十形三疗》, 以风、寒、旨、湿、燥、火、内 伤、外伤、内积、外积等十形为 纲,汗、吐、下三法为治,介绍 内、外、妇、儿各科病案约一百 三十九则 ●卷九《杂记九门》 ●卷十《撮要图》 ●卷十一《治病杂论》 ●卷十二《三法六门》 ●卷十三《刘河间先生三消论》 ●卷十四《治法心要》 ●卷十五《世传神效名方》。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返回攻邪
注意事项
●少壮气实之人,宜辛凉解之, ●老耆气衰之人,宜辛温解之。 ●病人因冒寒食冷而得者,宜辛温解之; ●因役劳冒暑而得者,宜辛凉解之。 ●病人禀性怒急者,可辛凉解之; ●病人禀性和缓者,可辛温解之。 ●病人两手脉浮大者,可辛凉解之; ●两手脉迟缓者,可辛温解之。”
(2)吐法
返回攻邪
●观察汗出程度:“凡发汗欲周身漐漐然, 不欲如水淋漓,欲令手足俱周遍,汗出一、 二时为佳。” ●发汗之剂:“中病则止,不必尽剂。” ●因时因地,因人因脉,辨证施治。 ●如“南陲之地多热,宜辛凉之剂解之; 朔方之地多寒,宜辛温之剂解之。 午未之月多暑,宜辛凉解之; 子丑之月多冻,宜辛温解之;
④
凡在表者皆可汗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以《本草》校之,荆芥、香白芷、陈皮、 半夏、细辛、苍术,其辛而温者乎; ●蜀椒、胡椒、茱萸、大蒜, 其辛而大热者乎; ●生姜,其辛而微温者乎; ●天麻、葱白,其辛而平者乎; ●青皮、薄荷,其辛苦而温者乎; ●防己、秦艽,其辛而且苦者乎; ●麻黄、人参、大枣,其甘而温者乎;
2、汗吐下攻邪三法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天邪 外 来 之 邪 地邪 人邪
上部
汗
疾
中部
就 近 祛 邪
下
病 产 生吐下部源自汗吐下攻邪三法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张氏行医于民间,中年曾为军医 ●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其攻邪已病思想指导下,对《内经》 《伤寒论》等前贤的有关汗、吐、下法 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扩大了三法的应用范围与适应症,发展了 中医攻邪学说。
●定义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即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治疗方法。 ●理论依据: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②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适应范围
●邪气侵犯肌表,尚未深入,结搏于皮 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外的疼痛走注,麻 痹不仁,四肢肿痒拘挛。 1表证:恶寒为主要表现(现狭义,专指 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2外证:皮毛、肌肉、关节、肢体 (其表现:疼痛、麻木、瘙痒、走窜、 拘挛、肿等)
天邪:天之六气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风 寒 火
天邪
侵犯人体上部
暑
燥 湿
地邪:是指地之六气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雾
泥
露
地邪
冰
侵犯人体下部
雨
雹
人邪:是指人之六味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返回攻邪
淡
茯苓
酸
苦
人邪
咸
侵犯人体中部
甘
辛
其它邪气
●七情所伤 ●药邪:治疗失当所造成 ●指出“先去其药邪,然后及病邪
自号戴人。
下一页
◎1166年受庭训学医,1176悬壶,1178年移居宛 秋行医, 1180简 年鉴于当时医界滥用辛热温补之时 生平 介 弊,提出了“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 的攻邪学说,1201年46岁在隐水流域行医。 ◎1203年从军入伍,1207年52岁时回师中原。 ◎1217年被举荐为太医,1219年辞去太医。感慨曰 “齿豁头童六十三,迩来衰病百无堪,归游马上 行人老,不似当年过汝南”。 ◎1222年与朋友麻知己、常仲明酝酿撰写 《儒 门事亲》,1224年麻被特赐为进士,因病未任; 1227年张子和病老缠身,难以东笔,由其口述, 麻记录整理而成书。
凡在表者皆可汗
●葛根、赤茯苓,其甘而平者乎; ●桑白皮,其甘而寒者乎; ●防风、当归,其甘辛而温者乎; ●附子,其甘辛而大热者乎; ●官桂、桂枝,其甘辛而大热者乎; ●浓朴,其苦而温者乎; ●桔梗,其苦而微温者乎; ●黄芩、知母、枳实、地骨皮, 其苦而寒者乎;
凡在表者皆可汗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师承授受
传张从正之学者 ●麻九畴 ●常 德 ●李子范
后世评价
◎《金史· 本传》谓:“张从 正,精于医,贯穿《素》、 《难》之学,其法宗刘河 间,用药多寒凉,然起疾 救死多取效。” ◎王孟英:“自古以来,善 治病者,莫如戴人。”
2、治学方法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张氏治学主张以《内经》《难经》《伤 寒论》为宗,兼采百家之长。临证主张以祛 邪为主,多采用汗、吐、下三法;并发展情 志疾病治疗方法。针对医界滥用辛燥温补 之弊,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学术 观点。
1服用药物发汗
凡在表者皆可汗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如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五积散、败毒 散,皆发汗甚热之药也 ●如升麻汤、葛根汤、解肌汤、逼毒散,皆辛 温之药也。 ●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饮子,苦寒之 药也。 ●如通圣散、双解散、当归散子,皆辛凉之药 也。 ●故外热内寒宜辛温,外寒内热宜辛凉。
“余之用此吐法,非偶然也,曾见病之 在上者,诸医尽其技而不效,余反 思之,投以涌剂,少少用之,颇获 微应。既久,乃广访多求,渐臻精 妙,过则能止,少则能加,一吐之 中,变态无穷,屡用屡验,以至不 疑。”
① 定义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具有催吐等上行作用的治疗方法,促使停 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 食、毒物等的排出。包括服用催吐药、引 涎、漉涎、嚏气、追泪等多种方法。 ●“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理论依据: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其高者引而越之。”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张从正
导学 张从正远承《内经》及 仲景学说,近宗刘河间之学, 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 观点,阐发攻邪学说,善用 汗、吐、下三法治疗疾病。 总结以情胜情法调治情志 疾病。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一、概说
1、生平 2、治学 3、著作
1、生平
中 ●张从正(约1156~1228),字子和, 医 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人。 ●因居宛丘(今河南省 各 淮阳县东南)较久, 家 故自称宛丘; 学 ●因春秋战国时睢州 属于戴国,因此又 说
凡在表者皆可汗
中 ●风、寒、暑、湿之气,入于皮肤之间而未 医 深,欲速去之,莫如发汗。 各 ●圣人之刺热五十九刺,为无药而设也,皆 家 所以开玄府而逐邪气,与汗同。然不若以 药发之,使一毛一窍,无不启发之为速也。 学 说
治疗方药
●然发汗亦有数种。世俗止知惟温热 者为汗药,岂知寒凉亦能汗也,亦 有熏渍而为汗者,亦有导引而为汗 者。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① 定义
② 适应范围
③ 治疗方药
④ 注意事项
吐法导源于《内经》 张仲景《伤寒论》中以瓜蒂散吐伤 寒邪结于胸中, 《千金方》中以盐汤吐宿食停滞不 消, 《普济本事方》中以稀涎散治痰厥 失音、牙关紧闭、如丧神守, 《圣济总录》中以常山散吐疟疾, 《孙尚方》中以三圣散吐发狂等。
汗吐下攻邪三法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张言:“今予论汗吐下三法,先论攻其邪, 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况予所论之法, 识练 日久,至精至熟,有得无失,所以敢为来者言 也。”
●“世人欲论治大病,舍汗、吐、下三法,其 余何足言哉”《儒门事亲· 五积六聚治同郁断》
2、汗吐下攻邪三法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返回攻邪
中 ●感受风寒:麻黄汤或桂枝汤辛热发表; 医 ●表里俱病:大、小柴胡汤、柴胡饮子; ●风热侵袭:通圣散、双解汤、当归饮子 各 等辛凉解表; 家 学 说
下一页
2外治法发汗:灸、蒸、渫、洗、熨、烙、 针刺、砭石、导引、按摩等多种方法。
●所谓熏渍而汗者,如张苗治陈廪丘,烧地 布桃叶蒸之,大汗立愈。又如许胤宗治许 太后感风不能言,作防风汤数斛,置于床 下,气如烟雾,如其言,遂愈能言。 ●此皆前人用之有验者。
学术渊源
●《内经》的影响 ●《难经》的影响 ●《伤寒论》的影响 ●私淑河间学术思想 ●兼千百家之长
3、著作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代表作:《儒门事亲》 作者:张从正 麻知几 常仲明 最新版本: 《张子和研究集成》 《张子和医学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