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古厝,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群落。
它承载着一段历史。
20日上午,第五届中国网络媒体海西行记者团走进晋江城市展馆,在晋江古厝的图片面前,他们纷纷拍照,对这种独特的闽南民居表示了高度的关注。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晋江古代民居不同于北方大地和江南水乡的民居,也有别于南方山区的。
晋江古代民居既承袭汉人的中原传统,又深受闽越人海洋文化的影响,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民居建筑。
如,那“出砖入石”的“皇宫式”大厝,那花岗石砌成的“石头厝”,那用夯土夯就的“土挡撞厝”,那以土结垒成的“土结厝”,还有用牡蛎壳为墙的“蚵仔壳厝”;近代以来,晋江华侨又带来了西方和东南亚建筑文化,回乡建造了一座座“番仔楼”,堪称为中西合璧。
这,在全国的民居建筑中都是别具一格、不同凡响的。
“红砖厝”是以家庭为单位,四周封闭式大厝,有二进、三进,甚至有五进、七进的。
一般来说,一进为门厅,二进为迎客厅或祖先牌位厅,厅两侧居室和后落均住人,有一定的私密性,外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
进前有左右两厢房,一般用作厨房和储存草料工具等。
进两旁外侧,通常各建一条狭长的房子,称为“护厝”,也叫护龙。
厅堂多为三间七架(间,面宽的单位;架,进深的单位),间架多寡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进与护厝之间有过水廊连通出入,结构完整。
大门进去,有前院,深井(天井)两边是护廊,穿过天井就是正厅,左右是东西两厢,是正房。
大厅后面就是后院。
闽南古厝砖瓦主要为红色,红砖白墙,所谓“红砖文化”。
古厝都有两个“飞檐”,上面常雕有龙、凤等形象。
晋江古厝。
(申家驹摄)“皇宫式”大厝是晋江典型传统民居,这种大厝建筑特征与古代由中原南迁的族姓大多是官宦人家有直接关系。
“皇宫式”大厝建筑布局特点是轴线对称,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均齐配置。
大厝一般为四柱三开间或六柱五开间。
大厝诸房必然左右均齐配置,厅堂、天井、房间必然由走廊连通一体,体现中华民族的对称、连络的审美意识、形成以厅堂为主轴,以天井为中心的建筑格局。
“皇宫式”大厝为封闭式建筑。
大厝前一般铺设宽敞的石埕。
大厝的墀头大门门位凹入,有的两侧有小边门。
入门处有下厅,左右建两间下房。
下厅止步衔接天井,天井两侧有走廊并建有厢房。
走过天井踏上石阶及廊沿石即到主屋正厝,中为厅堂,厅堂左右各有大房,其后有小后厅及两侧的后房,这部分是主人的起居住房。
厅堂和大房前走廊铺设巨大的廊沿石,两侧辟有两个小边门,可通厝外或护厝。
规模完整的“皇宫式”大厝出后厅复有天井,两侧有走廊和厢房,后面建有一排平屋作厨房、杂间。
主屋正厝两边建有护厝。
正厝边门有廊道通护厝中间小厅,其余房间亦为住房。
护厝房间前仍有走廊,有的并辟有小天井。
这样,就形成了“皇宫式”大厝左右均齐配置,而又浑然贯通的建筑特征。
“皇宫式”大厝屋顶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屋面顶铺红瓦,间以瓦简压,檐口挂滴水、瓦当。
下房、厢房、护厝的屋顶较低,为硬山式屋顶或马头式山墙。
这种屋顶斜面成凹曲线,屋脊两端高高翘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曲红审美意识。
而且主屋屋顶较倾斜,厢房、下房屋顶较低且缓倾斜,于是大厝屋顶的轮廓就成三段折曲线,即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段脊和高低檐,重叠向两边翘起的态势,使整座建筑更具有美感。
据史籍所载,屋顶成凹曲线自秦代就形成了,而闽南古民居保存了这传统建筑的特征。
“皇宫式”大厝大都为穿斗式木构架、柱、梁、枋、檀、椽等木质构件皆用榫卯铰接成为框架式结构,以承载屋顶。
墙体反而不甚承重而仅起阻隔作用。
如大厅与大房的隔墙,有的用芦苇或竹片编轵而成,外面再涂上灰泥即成墙体。
有些厅房隔墙则纯用木材构成。
这种墙体由于轻薄,具有抗震力。
而闽南沿海一带因明末清初禁海迁界,民居被夷为废墟,故清代的古民居有不少外墙体为"出砖入石"墙,即利用废墟里的旧砖瓦、石、砖混砌成的墙体。
这反而成为蕴涵历史文化的一种建筑特色。
晋江古厝。
(申家驹摄)“皇宫式”大厝的木、砖、石构件装修样式在明、清初时较为简朴,用材也较大,如衙口施琅府第的梁柱,池店李五故居的廊沿石等。
至晚清及民国,木、砖、石构件越来越讲究精雕细琢,样式富有变化。
作为宅门的廊檐,明代少有雕饰,晚清发来,檐桁、月梁均予雕刻。
厅堂斗拱、雀替、驼峰等木质构件亦雕刻有花卉、动物、人物等形象,横枋上楣额则装饰各种拼木图案。
挑檐支承的垂简木则有圆雕花蓝或倒吊莲花等造型。
凹斗式大门门额嵌有主人姓氏郡望的石雕匾额,并装饰石雕"伍员目"。
曲墙装贴细磨石板或花砖,以花鸟、动物或人物故事组雕装饰。
厅堂上有木制格扇门,格扇分格芯和裙板两部分,均有作各种图案木装饰,尤以花鸟木雕透镂窗最为精致。
诸房间均有木制窗棂,样式有格扇窗、支摘窗、栏杆窗、槛窗,均有木雕图案。
主房正厝有"光厅暗房"的特点,大房、后房天窗小,向外窗位高且小。
向厝外的窗棂一般用石雕栏杆装饰。
大厝外面墙体裙采用细磨条石装砌,而门墙墙裙则有浮雕、线雕透雕等,图案有花鸟、人物及名人诗文题赠等。
墙裙上不当之处还往往配以砖雕装饰。
大厝大门有的配置一对门枕石,有抱鼓石、上马石式样,并加以雕饰。
木柱石础有砧、盆、鼓、瓶等式样,明代一般无雕饰,清代以来则加以花样雕饰。
晋江古厝。
(申家驹摄)“皇宫式”大厝室内地面铺设正方形红色地板砖。
厅前走廊边沿铺设大规格的条石。
天井亦铺设条石,并修设排泄污水的地下涵洞,有的还放养乌龟于涵洞之中,使其保持通畅。
宋、明代对民居建筑着色绘彩有严格规范,清代以来民居建筑开始有着绘彩。
由于我国自古有阴阳五行之说,因此着色亦配以五行而为五色,即青、赤、黄、白、黑。
闽南“皇宫式”大厝一般以青、赤着色绘彩。
如梁柱门窗漆以朱红色,墙裙石材喜用"青草石"(绿辉岩),外墙体饰以红砖,屋顶饰以红瓦。
“皇宫式”大厝以木料和砖、石混合为主体结构。
木质构件多为杉木,砖瓦选取本地红土绕制的产品,石材为各种花岗岩。
建筑结构上体现了木、砖、石混用的楣式和拱式兼容的构造特色。
闽南民居建筑多承袭中原传统,又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具备区域性与多样性的特色。
以晋江传统古厝为代表的闽南民居,既有中国传统民居对称、严整、封闭的性格,又具有华丽活泼、夸张矫饰的特征。
弯曲的屋顶、高翘的燕尾脊、色彩斑斓的红砖白墙、花枝招展的剪瓷与彩陶,表现出晋江古厝的特有风格。
晋江先民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自然地理环境与风俗习惯,灵活运用,创造出不同风格、具有地域特色的古厝,形成了晋江古厝类型多样、布局富于变化的特点:有传统的“皇宫起”大厝,有沿海地区装饰牡蛎壳的“蚵壳厝”,有花岗石结构的石构厝,也有夯土与土坯筑就的土撞房子与土结厝,还有近代以来中西合璧的小洋楼。
晋江古厝,已经成为晋江的乡土地标,成为闽南一道让人驻足惊叹、流连忘返的绚丽风景。
自本期起,本报将带您走进晋江古厝,体验古民居的独特风格。
明清时期的晋江古厝,以三间张双落大厝最为典型。
具备下落、顶落及左右榉头合围成天井的布局,才称得上完整的大厝。
这种双落大厝,在晋江最为常见。
再简单一些的是省去下落,形成三面围成的合院,称“三间张榉头止”。
再大的大厝,可以有三进以上,但很少超过四进落的,一般只横向发展,增建东西护厝。
下落的正中是门厅,也称下厅、下落厅,左右次间是下房,五间张的大厝还有两边的角间。
大门内凹,称“塌寿”。
晋江大厝,几乎都做塌寿。
塌寿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孤塌”,即入口内凹一次,明代的古厝多做这样处理。
另一种是“双塌”,在孤塌的基础上,再向内凹入,形成一个凸字状的空间,双塌正中设大门,两侧设边门。
顶落,即“大厝身”,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称“三间张”、“五间张”。
其平面布局为“一厅数房”的形式。
明间为大厅,称“顶厅”、公妈厅,是家庭的客厅、祖厅。
厅后设屏,称寿屏、晋屏、太师壁。
也有的设供奉祖先牌位的龛,称公妈龛。
龛前设长案、长桌,供奉果品、香炉等。
寿屏后为横向走道,称“寿屏后”、“寿堂后”、“后轩”,用来联系左右后房。
正厅两侧的房间称大房。
若为五开间,大房两侧还有边房,进深较大的大厝,大房、边房还有边房,形成一厅六房的布局。
次间、尽间分隔成前、后房间。
规模小者如三间七架,只有两房。
规模大者,以板壁或砖墙分隔成“前房”、“后房”,三间张者称“隔四房”,五间张者称“隔八房”。
正厅的檐下空间称步口。
早期的大厝,如衙口靖海侯府,檐柱与内柱间施隔扇,私密性较强。
清代晚期以后,都取消了这种做法,代之以宽敞通透的走廊。
天井两侧东西向的房屋是榉头。
榉头只有一间,多作为走廊,也有的在后半部隔出房间,前半部留下檐下空间,称榉头口。
五开间的大厝,也可以在顶落边房前再留一个小天井。
榉头间只有一、二间。
榉头间与后落之间的通道空间,称“子孙巷”,通往左右两侧的边门,称“后尾门”。
大型的古厝还在一侧或后面附建花园、书房等,布置假山、水池、亭台,莳花种草,一派自然气息。
安海的七房施大厝、陈清机宅,西园的王起教宅等,都附有大小不同的花园。
晋江古厝最典型的代表是宫殿式大厝,它中轴对称,以厅堂为核心,以廊道、天井等组织院落,创造了不同情趣的生活空间,外观严整有序而对次分明,古雅堂皇又生动和谐。
官僚、富商的规模庞大的古厝,往往占地极广,连接成片,排列齐整,极具气势。
如东石玉记古厝群。
近代以来,为了增加、改善居住空间,常将顶落边房或五间的前半间、榉头或突规的后段建成两层的阁楼,也称为“角脚楼”。
因为遵循余音绕屋顶不得高于顶落正脊的原则,所以将屋顶分成两段。
突规、榉头的角脚楼前部多做成平屋顶,作为晒台、凉台,也有的在二层角脚楼前附以开敞的亭榭,以资远眺、休息、纳凉。
这些装饰华丽的亭榭俗称“小姐楼”。
如王起教宅,在左突规处建“梳妆楼”,前面缀以小亭。
民国以后,角脚楼高度增加,超过大厝正脊,如三埕排,突规建成二层的楼阁,称为双阁楼。
陈清机宅在左突规前端建二层“枪楼”,开圆窗,设枪孔,以资瞭望、防卫。
□郑君平文/施清凉图古厝天井.jpg护厝与大厝身之间的过水廊闽南民居突规后部建二层阁楼,前设砖坪.晋江古厝晋江古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