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泉州红砖古厝
摘要:泉州的民居称作“厝”,其中有一种是模仿“皇宫”风格的建筑——“红砖厝”,它是我们泉州特有的建筑。
现在我们从建筑艺术、形式、装饰、文化内涵四个方面谈谈闽南建筑风格。
关键词:泉州、红砖厝、建筑艺术、形式、装饰、文化内涵
泉州的民居称作“厝”,其中有一种是模仿“皇宫”风格的建筑——“红砖厝”,它是我们家乡特有的建筑。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古大厝逐渐破败和消失,而流逝的不仅是儿时的回忆,更是一种文化。
现在我们从建筑艺术、形式、装饰、文化内涵四个方面谈谈闽南建筑风格。
红砖厝的传说
红砖厝在福建的其它地方是很少见的。
至于其中缘由,还得从历史的故事说起。
相传闽南是相传唐昭宗光化年间一位王妃的出生地,即惠安县黄田(今张坂后村)人、工部侍郎黄纳裕的侄女黄小厥,有幸被闽王王审知选入宫中,因其才貌双全后来又被立为王妃。
每年的雨季于她来说是一段难过的日子,她深知家乡的父老乡亲正处在由于大雨等灾害带来的水深火热的日子里,苦不堪言,因而很是忧伤。
由于闽王对黄皇后的的宠爱,在加之黄皇后对家人住房条件的担心,便特允许她府上建皇宫式房屋。
于是闽南就出现了很多皇宫式的民居。
当然这不过是传说,其实闽南大多喜欢建造皇宫式的房屋,是因为在闽南人心中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皇宫是世界上最美、最高贵的建筑,所以闽南人富裕后便盖起了他们心目中向往已久的富贵、豪华建筑。
闽南文化中保留着很浓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这种建筑风格正体现出了闽南文化的这一特点。
红砖厝的艺术风格
建筑风格,是从建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同意中体现出来的独特艺术特色,是建筑设计者的文化人格在作品中的综合体现。
闽南的红砖厝早期以官似大厝为主,在建筑造型上华丽古典,严肃大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装饰手法多样,建筑群中的雕刻艺术手法精湛,线条流畅,构图完美,充分体现了泉州地区古建筑巧,美,秀,雅的风格,同时也将能工巧匠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
得淋漓尽致。
由于“红砖建筑”在外观上色彩艳丽,且其风格上多体现出中西和壁的特点,展现出独特的形势魅力。
红砖厝的形式美感
“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
这一切都是泉州红砖厝建筑形式的特色,是它的独特个性,它从一个侧面反映着这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的风采。
“出砖入石”是闽南红砖区建筑中一种十分独特的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和红砖交垒叠砌,因其外观而得名。
相传明末,闽南地区发生大地震,地震过后当地人民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砖、石、瓦、砾构筑成了这样一道独特的墙体,后来被人们广泛应用,沿袭成风。
用这种方法砌成的墙不仅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成为我国民居建筑艺术的一大杰作。
红砖厝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是它外观上的色彩与团形成了“面”的形式。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迹象,喜庆,是宫廷建筑中最常用的一种色彩。
在泉州古民居中,建造者并不掩饰自己对于崇高身份和地位的向往,都有意无意地选择了红色来作为民居建筑的基本色调。
红砖厝的装饰风格
在建筑装饰上,红砖建筑极好地发挥了红砖的风格特色,更将闽南巧匠们的艺术性与创造力发展到极致。
红砖厝的建筑装饰,是能工巧匠们按照实用的要求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加工过程中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如:在门楣窗楣,墙面转角,建筑立柱上不仅有精细的雕刻团,其色彩的讲究也使红砖的美感得到完美的体现,展现了红砖建筑的独特内涵。
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梭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制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
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
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
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红砖厝的文化内涵
红砖厝具有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
其间数取奇数,一般作三开间或五开间,进深有一进(一落)、二进、三进,乃至四进、五进。
大门左右各有一间下房,合称“下落”。
“下落”之后为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一间厢房(或称“崎头”)。
过了天井就是主屋正厝,中间是厅堂和后轩,它的左右各有前后房四间(俗称大房、后房),是住室和起居间,合称“上落”。
“上落”的房间也有讲究,兄弟分家时,以东大房为尊,其余类推。
“光厅暗房”是泉州传统民居的特点。
厅堂是祭祀祖先、神明和接待客人的地方,面向天井,宽敞明亮。
而卧室房门悬挂布帘或竹帘,房顶天窗很小,房内幽暗。
有的大厝前面加门庭(俗称“大埕”),东西两侧和后轩外面加护厝,有单护厝、双护厝、环护厝之分,作卧室或杂物储藏间用,并且在门庭四周筑起围墙,成为一个封闭型规整独立的建筑群。
为了避免外人窥视院内活动,大门只有逢大事时才开启,入门处正中又置有木板壁或屏风,平时都由两侧边门进出。
所以,在文化内涵上,既体现了与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封闭式主次尊卑尚礼气氛,又让人感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
泉州现存明清时期官式大厝的典型代表,有南安官桥的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和石井的中宪第,晋江的杨阿苗故宅和青阳的庄用宾故居等。
所以,我们在研究中认识到了红砖厝是泉州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涵盖了建筑学、工程学、艺术、文化等内容。
实际上,红砖大厝在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建筑中也是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房屋改造、自然损毁等,很多古建筑都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现代的工匠、设计部门,对古建筑传统的建造流程并不是很清楚,这造成了建筑、文化方面很大的损失。
因此,保护传统红砖厝、古建筑应该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周尚意、孔祥,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2、朱百顺,品闽南红砖古厝,《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郑秋丽,泉州红砖建筑研究,华侨大学;2007年
4、周红,蔡氏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2007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