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静定结构的力分析习题解答习题3.1 是非判断题(1) 在使用力图特征绘制某受弯杆段的弯矩图时,必须先求出该杆段两端的端弯矩。
( )(2) 区段叠加法仅适用于弯矩图的绘制,不适用于剪力图的绘制。
( ) (3) 多跨静定梁在附属部分受竖向荷载作用时,必会引起基本部分的力。
( ) (4) 习题3.1(4)图所示多跨静定梁中,CDE 和EF 部分均为附属部分。
( )习题3.1(4)图(5) 三铰拱的水平推力不仅与三个铰的位置有关,还与拱轴线的形状有关。
( ) (6) 所谓合理拱轴线,是指在任意荷载作用下都能使拱处于无弯矩状态的轴线。
( ) (7) 改变荷载值的大小,三铰拱的合理拱轴线形状也将发生改变。
( ) (8) 利用结点法求解桁架结构时,可从任意结点开始。
( )【解】(1)正确;(2)错误; (3)正确;(4)正确;EF 为第二层次附属部分,CDE 为第一层次附属部分;(5)错误。
从公式0H /C F M f 可知,三铰拱的水平推力与拱轴线的形状无关;(6)错误。
荷载发生改变时,合理拱轴线将发生变化; (7)错误。
合理拱轴线与荷载大小无关;(8)错误。
一般从仅包含两个未知轴力的结点开始。
习题3.2 填空(1)习题3.2(1)图所示受荷的多跨静定梁,其定向联系C 所传递的弯矩M C 的大小为______;截面B 的弯矩大小为______,____侧受拉。
P习题3.2(1)图(2) 习题3.2(2)图所示风载作用下的悬臂刚架,其梁端弯矩M AB =______kN·m ,____侧受拉;左柱B 截面弯矩M B =______kN·m ,____侧受拉。
习题3.2(2)图 (3) 习题3.2(3)图所示三铰拱的水平推力F H 等于 。
习题3.2(3)图 (4) 习题3.2(4)图所示桁架中有 根零杆。
习题3.2(4)图【解】(1)M C = 0;M C = F P l,上侧受拉。
CDE部分在该荷载作用下自平衡;(2)M AB=288kN·m,左侧受拉;M B=32kN·m,右侧受拉;(3)F P/2;(4)11(仅竖向杆件中有轴力,其余均为零杆)。
习题3.3作习题3.3图所示单跨静定梁的M图和QF图。
(a) (b)(c) (d)(e) (f)习题3.3图【解】AM图(单位:kN·m)F Q图(单位:kN)(a)2aa F P24 F P 5M图F Q图(b)M图F Q图(c)3P4M图F Q图(d)qa 21.5qa 22qaM 图 F Q 图(e)M 图 (单位:kN·m )F Q 图(单位:kN )(f)习题3.4 作习题3.4图所示单跨静定梁的力图。
(a)(b)m(c) (d)习题3.4图【解】M 图 (单位:kN·m ) F Q 图(单位:kN )(a)M 图 (单位:kN·m ) F Q 图(单位:kN )(b)M图(单位:kN·m)F Q图(单位:kN)(c)M图(单位:kN·m)F Q图(单位:kN)(d)习题3.5作习题3.5图所示斜梁的力图。
习题3.5图【解】M图(单位:kN·m)F Q图(单位:kN)F N图(单位:kN)习题3.6作习题3.6图所示多跨梁的力图。
(a)(b)A(c)(d) 习题3.6图【解】DM 图 (单位:kN·m ) F Q 图(单位:kN )(a)21M 图 (单位:kN·m ) F Q 图(单位:kN )(b)AM 图(单位:kN·m )AF Q 图(单位:kN )(c)M图(单位:kN·m)F Q图(单位:kN)(d)习题3.7 改正习题3.7图所示刚架的弯矩图中的错误部分。
(a) (b) (c)(d) (e) (f)习题3.7图【解】(a) (b) (c)(d) (e) (f)习题3.8作习题3.8图所示刚架的力图。
(a) (b) (c)(d) (e) (f)习题3.8图【解】M图(单位:kN·m)F Q图(单位:kN)F N图(单位:kN)(a)M 图 (单位:kN·m ) F Q 图(单位:kN ) F N 图(单位:kN )(b)M 图 (单位:kN·m ) F Q 图(单位:kN ) F N 图(单位:kN )(c)M 图 F Q 图 F N 图(d)3.5M 图 (单位:kN·m ) F Q 图(单位:kN ) F N 图(单位:kN )(e)F PM 图 F Q 图 F N 图(f)习题3.9作习题3.9图所示刚架的弯矩图。
(a) (b) (c)(d) (e)(f)(g) (h) (i)习题3.9图【解】P(a) (b) (单位:kN·m)(c)(单位:kN·m)(d) (e)(f)(单位:kN·m)aF P(g) (单位:kN·m)(h) (i) (单位:kN·m)习题3.10试用结点法求习题3.10图所示桁架杆件的轴力。
P(a) (b)习题3.10图【解】(1)提示:根据零杆判别法则有:N13N43F F==;根据等力杆判别法则有:N24N46F F=。
然后分别对结点2、3、5列力平衡方程,即可求解全部杆件的力。
(2)提示:根据零杆判别法则有:N18N17N16N27N36N450F F F F F F ======;根据等力杆判别法则有:N12N23N34F F F ==;N78N76N65F F F ==。
然后取结点4、5列力平衡方程,即可求解全部杆件的力。
习题3.11 判断习题3.11图所示桁架结构的零杆。
(a) (b)(c)习题3.11图【解】P(a) (b)(c)提示:(c)题需先求出支座反力后,截取Ⅰ.Ⅰ截面以右为隔离体,由30M=∑,可得N120F =,然后再进行零杆判断。
习题3.12 用截面法求解习题3.12图所示桁架指定杆件的轴力。
(a) (b)(c) (d)习题3.12图【解】 (1) N P 32a F F =-;N P12b F F =;N P 2c F F = 提示:截取Ⅰ.Ⅰ截面可得到N b F 、N c F ;根据零杆判断法则,杆26、杆36为零杆,则通过截取Ⅱ.Ⅱ截面可得到N a F 。
(2) N 0a F =;N P b F ;N 0c F =提示:截取Ⅰ.Ⅰ截面可得到N b F ;由结点1可知N 0a F =;截取Ⅱ.Ⅱ截面,取圆圈以为脱离体,对2点取矩,则N 0c F =。
Ⅰ(3) N 12kN a F =-;N 10kN 3b F =;N 28kN 3c F = 提示:先计算支座反力。
取Ⅰ.Ⅰ截面以左为脱离体,由0AM=∑,得N a F ;由0B M =∑,得N c F ;再取结点A 为脱离体,由0yF=∑,得N b F 。
=N F N c(4) N 5.66kN a F =-;N 1.41kN b F =-;N 8kN c F =-提示:先计算支座反力。
取Ⅰ.Ⅰ截面以左为脱离体,将N a F 移动到2点,再分解为x 、y 的分力,由10M=∑,得4kN ya F =-,则N 5.66kN a F =-;取Ⅱ.Ⅱ截面以左为脱离体,由0yF=∑,得1kN yb F =-,则N 1.41kN b F =-;取Ⅲ.Ⅲ截面以右为脱离体,注意由结点4可知N340F =,再由10M=∑,得N 8kN c F =-。
习题3.13 选择适当方法求解习题3.13图所示桁架指定杆件的轴力。
(a) (b)(c) (d)(e) (f)(g) (h)习题3.13图【解】(1) N P a F F =;N 0b F =;N 0c F =。
提示:由40M=∑,可得60y F =。
则根据零杆判别原则,可知N N 0b c F F ==。
根据结点5和结点2的构造可知,N23N350F F ==,再根据结点3的受力可知N P a F F =。
(2) N 12.73kN a F =;N 18.97kN b F =;N 18kN c F =-。
提示:先计算支座反力。
取Ⅰ.Ⅰ截面以左为脱离体,由0AM =∑,可得N 12.73kN aF =;取B 结点为脱离体,由0yF=∑,得N 12.73kN BD F =-;由0x F =∑,可得N 18kN cF =-;取Ⅱ.Ⅱ截面以右为脱离体,由0CM=∑,可得N 18.97kN b F =。
N B DN cF(3) N 0a F =;N P 3b F F =;N P c F F =。
提示:先计算支座反力。
取Ⅰ.Ⅰ截面以左为脱离体,由0yF=∑,可得N 0a F =;由30M=∑,可得N12/3P F F =;由0x F =∑,可得N34/3P F F =-;取结点3为脱离体,由0xF =∑,可得N b F;取结点A 为脱离体,由0xF =∑,可得N cF。
注意N1N12A F F =。
N 341A(4) N P 13a F F -=;N P 3b F F =;N 0c F =。
提示:先计算支座反力。
取Ⅰ.Ⅰ截面以上为脱离体,由10M=∑,可得N a F ;取Ⅱ.Ⅱ截面以右为脱离体,由0yF=∑,可得N b F ;取Ⅲ.Ⅲ截面以右为脱离体,注意由结点B 可知N 0BC F =,再由30M=∑,得N c F 。
(5) N P a F F =;N P b F =。
提示:根据求得的支反力可知结构的受力具有对称性,且结点A 为K 形结点,故可判别零杆如下图所示。
再取结点B 为脱离体,由0yF=∑,可得N N P b BC F F ==;由0xF=∑,可得N P a F F =。
(6) N 0a F =;N P /2b F F =;N 0ac F =。
提示:原结构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的叠加。
对于状态1,由对称性可知,R 0B F =,则根据零杆判别法则可知1N 0a F =。
取Ⅰ.Ⅰ截面以右为脱离体,由0DM=∑,可得1N 0b F =;根据E 、D 结点的构造,根据零杆判别法则,可得1N 0c F =。
对于状态2,根据零杆判别法则和等力杆判别法则,易得到:2N 0a F =;2N P /2b F F =;2N 0c F =。
将状态1和状态2各杆的力相加,则可得到最终答案。
222F PF P F P22F P F P 状态1 状态2 (7) N 0a F =;N 0b F =;N 40/3kN c F =-。
提示:先计算支座反力。
取Ⅰ.Ⅰ截面以右为脱离体,将N a F 移动到B 点,再分解为x 、y 的分力,由0AM=∑,可得0ya F =,则N 0a F =;根据结点B 的构造和受力,可得N 0b F =; 取结点C 为脱离体,可得N 40/3kN c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