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 22 个教案苏教版五年级语文备课教案第三单元第 8课课题成语故事第一教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知道三则成语故事的内容。
4.读懂《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自相矛盾》包含的意思。
课前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预习导航:预习“五字诀”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划: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查:查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查成语字典,理解“自相矛盾”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一边读一边想:读懂了什么,读出了什么问题教学流程:思考与调整一、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1.忆一忆:(板书课题:成语故事)你读过哪些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2.引一引:在我国语言的宝库中,成语是一朵鲜艳的奇葩。
有好多成语中包含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了解这些成语故事,既能增长知识,又能积累语言。
今天咱们又能学到三个成语,而且还能听到三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呢!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1.了解成语故事: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我们要学的是哪三个成语故事吗?(教师板书:《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2.学习生字新词:交流反馈,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小黑板出示)⑴一类字词、重点词语:楚国买卖锐利腾空墙壁逼真神韵夸口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张口结舌惊叹不已张牙舞爪点睛之笔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读一读:指名读词语说一说:联系预习,学当小老师,给同学们在字音、字形或字义上提个醒。
⑵二类字词、三类字词戳穿腮帮唬人张僧繇吹竽俸禄齐湣王3.读通成语故事:指名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读正确)三、突出全文情感点,顺清脉络整体感知:假如要你分别用一个字评价三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你想分别用上什么字呢?酌情点拨:故事主人公整体感受自相矛盾楚人蠢滥竽充数南郭先生假画龙点睛张僧繇神四、精选课文一部分,细读研讨学习《自相矛盾》㈠读懂题目认一认: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
㈡读懂故事1.自读自悟: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2.阅读感悟:(1)引出“夸口”:楚国人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2)解析“夸口”:我们一起来看“夸”字,它的上半部分是一个“大”字,你能说说这表示什么意思?(夸口就是“说大话”的意思)再朗读,效果会更好一些。
那再来看一看它的下半部分是什么字?(“亏”字)你能用“亏”字组词吗?那你们知道了说大话的下场是什么呢?(吃亏的还是自己)(3)品味“夸口”①找一找:他是怎么“夸口”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②读一读:谁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③议一议: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④品一品: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指导读好问话。
(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你是一位孩子,叔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你是一位中年人,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㈢读懂人物1.品味语言: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1)找一找:“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2)换一换:“张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出示: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回答不出来了。
(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3)议一议:他为什么张口结舌?他敢试给大家看吗?为什么?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______,这跟他说的“”相矛盾;如果矛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_______,这跟他说的“”相抵触。
2.评价人物:同学们,生活中的人形形色色,如果按智慧划分的话,大概可分为这么三类人:一类是愚蠢的人,思维力低下,愚笨可笑;一类是平凡人,思维力一般,平平常常;还有一类自然就是聪明人,思维力超常,善于动脑思考,会跳出一般人的思考方式。
你怎样评价故事中的楚人?酌情点拨:寓言故事的特点——蠢人蠢事㈣读懂寓意1.揭示寓意(1)议一议: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2)说一说:现在你们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2.巩固寓意:(1)演一演: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小组讨论,说一说)(2)悟一悟: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你明白了什么?(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
)(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3.链接生活(1)举一举:你在现实生活中见过或做过这种自相矛盾的事吗?(警察询问犯罪的人,他们说的话会自相矛盾;同学说谎时,前后说的话是自相矛盾的……)(2)评一评: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参加会议了。
昨天,下了一夜大雨。
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画就是仅有的一个。
我的家庭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五、突现下节知识点,顺延激情1.结一结:我们是用怎样的办法读懂《自相矛盾》这则成语故事的?2.引一引:下一堂课,我们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学习另两个故事,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六、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1.写一写:抄写词语2. 做一做:完成《当堂反馈》第一课时3. 练一练:联系生活实际,续写一段话。
读了《自相矛盾》,我不由得想起了这样一件事……4. 读一读:《矛与盾》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矛: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鬻:卖誉:夸耀曰:说吾:我的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或:有人以:用子:您,对人的尊称何如:怎么样应:回答板书设计:自相矛盾(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总第 23 个教案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备课教案第 3 单元第8课课题成语故事第二教时教学目标: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
2.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两个成语的意思。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行朗读感悟,发展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预习导航:学生课前搜集“自”字开头的成语。
教学流程:思考与调整一、复习导入,链接新知1.填字成词自相( )( ) ()()充数画龙点( )()口( )舌张()舞()()()不已乌云()()电()雷()2.复述三个故事,要求简洁。
二、细读研讨,走进文本精读《自相矛盾》(一)激趣1.师:同学们,生活中的人形形色色,如果按智慧划分的话,大概可分为这么三类人一一类是傻瓜,思维力低下,愚蠢可笑;一类是平凡人,思维力一般,平平常常;还有一类自然就是聪明人,思维力超常,善于动脑思考,会跳出一般人的思考方式。
同学们,你们想成为哪类人?师:要做聪明人,就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
(板书: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揭题齐读)2.出示“矛”和“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简介矛与盾(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
)3.播放《自相矛盾》的FLASH。
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二)品读感悟1.提示任务:请大家自读这个成语故事,初步感受文中人物留给你的印象?他们是傻瓜,是平凡的人还是聪明的人?可以在旁边写上一些批注。
2.自主阅读:学生自读,写批注。
3.展示交流:(1)同学们,见过有人做买卖吗?哪些买卖人会在集市上吆喝些什么呢?(2)请大家来看看样一个句子(出示: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 ▲谁来模仿买盾人吆喝一下。
学生自由练习――指名――点评――指名――一起吆喝(不要很整齐,但是吆喝的味道要出来)▲“夸口”什么意思?(说大话)再朗读,效果会更好一些。
(3) 再出示: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请同学朗读――指名――评价――指名――奖励学生两句连在一起读。
齐读。
(4) 同学们这个生意人矛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矛戳得穿)这个生意人的盾的特点又是什么呢?(教师板书:盾戳不穿)▲此时,你来评价一下,这个楚国人属于哪类人?(说说理由)(5)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出示句子,指导读好问话。
(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同学们,如果此时你也是围观的人,当这卖矛盾之人话音刚落,我们也许还没有反应过来,那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了。
你对这个围观人产生了什么想法呢?(读句子)(6)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他为什么张口结舌?▲师:这卖矛盾之人被围观者一说,羞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要是他还有点聪明的话,他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小组交流过后再说一说。
4.拓展明理:(1)配音《自相矛盾》的FLASH,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现在你们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2)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3)现场表演: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小组讨论,说一说)(4)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
)(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5)你在现实生活中见过或做过这种自相矛盾的事吗?精读《滥竽充数》(一)理解题意1.(师板书:滥竽充数)同学们,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对于我们学习整篇课文是很有帮助的。
▲那你们知道“滥竽充数”中的“竽”是什么意思呢?(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在这个词语中是指“吹竽”的意思,出示图片)▲充数呢?就是蒙混其中,充数字。
▲关键是这个“滥”,老师这里有几种解释:(1)坏的;(2)不加选择的:;(3)不会,看看题目,你会选择哪种答案?<(3)>师生交流,说理由。
(二)品读感悟南郭先生为什么不会吹竽却能得到与别人一样多的俸禄:1.提示任务: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成语故事《滥竽充数》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