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教案《项羽之死》教案教学目的: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的观点。
4、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4、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实际写作。
教学难点: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第一节一、导入: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歌的词曲是项羽。
我相信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高一时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相关知识介绍。
1、简介: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是西汉太史令。
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因为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多万字。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记叙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使得他们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时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史书体例介绍:A、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B、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C、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于南宋的袁枢。
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D、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如《战国策》。
E、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F、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归入不同体例。
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等。
而《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历史中的项羽: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
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
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
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
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
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三、串讲第一、二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第二节一、复习《史记》有关知识。
二、复习一、二段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
三、串讲三、四自然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卒买鱼烹食吾为若德卒鲁肃闻刘表卒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然今卒困于此五万兵难卒合平明,汉军乃觉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被闻妻言,如被冰霜家祭无忘告乃翁将军身被坚执锐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忠而被谤为诸君溃围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赤泉侯为骑将以故汉追及之为我何渡为以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至,无以渡吾为若德不忍杀之,以赐公第三节一、复习前两课时所学内容。
二、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我们刻画项羽的性格。
文中项羽活动的主要地点有哪些?垓下东城乌江2、请同学概括这些地点发生的主要事件?垓下之围被困东城东城溃围乌江自刎3、所以根据主要事件的地点不同,全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垓下之围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东城快战东城溃围乌江自刎三、研习课文。
1、研习第一段。
A、学生诵读该段。
B、垓下之围这部分中包含了哪几个连续事件?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
C、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它的目的是通过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军的士气,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有,项羽听到楚歌后,大惊,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败亡的结局。
于是项羽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
D、项羽在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时,有哪些动作、行为?表现了项羽什么思想性格?惊—起—饮—歌—泣。
正面刻画了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
【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E、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从侧面烘托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小结:本段为了表现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研习第二段。
A、这一段包含了哪些详细的情节片段?直夜溃围——绐陷大泽(阴陵失道)——被困东城——决意快战。
B、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后,怎么又会被困东城?项羽垓下突围成功后,一路逃亡,过了淮水,在阴陵被农夫欺骗,误入沼泽中,结果被汉军追上,项羽只好带兵逃到东城县。
此时只剩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
C、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从中说明了什么?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这是他丧失人心的结果。
从中说明项羽丧失人心;他从来不习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D、项羽轻信别人,直率粗犷的性格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吗?先轻信曹无伤,后轻信项伯。
E、分析两个左字的妙处?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如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
F、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的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
G、你认为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结合《鸿门宴》所学。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狠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命运的捉弄:鸿门宴会,田父指路红颜祸水:儿女情长,沉迷女色H、面对死亡,项羽有没有退缩,愿意与汉军拼死决战,其目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
这又充分暴露了他近于匹夫之勇的勇武。
I、这里能不能将愿为诸君快战改为愿为诸君决战并说明理由。
快战是痛快的战斗,而决战是双方一决胜负的大战。
而此时双方悬殊太大,项羽只图个痛快。
小结:这一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语言描写。
3、研习第三段。
A、这一段主要写东城快战的经过,一共写了几次行动?第一次: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
【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
特别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第二次: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
【通过对比,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损只失了两个骑兵。
【通过这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勇猛无敌。
】B、这三次行动,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在如此情况下,项羽每次战斗都能给敌军有效的打击,没有丝毫兵败的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
C、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小结:这段为了表现项羽的骁勇善战和自负这一性格特征,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动作语言场面对比。
4、研习第四段。
A、乌江自刎这段包含了几个场面?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B、项羽本想东渡乌江,但他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定自己的决定,项羽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C、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美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不仅只有宝马、美人,还有和他一起过江站死疆场的八千子弟。
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的话语表明,他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无一生还的江东子弟,他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D、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心地仁善。
E、故人追之,想杀项羽邀功取赏,而项羽却慷慨赐头,这一对比又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小结:本段又运用了动作、语言、对比等表现手法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
三、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写一人。
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在写法上的不同。
《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如宴会上写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等,主要通过项羽对刘邦、樊哙的态度表现项羽的思想性格。
而《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项羽,写他对失败和死亡时的言行,刻画他的悲剧形象,表现他的英雄末路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