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三个环节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三个环节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三个环节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想象力、激发创造力、培养审美能力的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

要真正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实属不易。

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抓住趣味、情境、想象三条主线,层层推进,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形象导入,激发学生音乐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将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的确,兴趣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和前提。

那么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突出本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审美欲望,从而达到审美目的呢实践证明,运用形象导入法是积极有效的,即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借用具体的直观艺术形象或与欣赏内容相关的故事、图画等,激发其欣赏兴趣,从而把学生引向要欣赏的音乐作品。

比如在让二年级学生欣赏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前,我先出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画中描绘了一片美丽的大森林,在林子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动物,有小鸟、小猴、杜鹃和小鹿,还有骄傲的兔子和勤恳、谦虚的乌龟。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们马上就被图画的内容所吸引。

接着,我马上把话题一转,说:“这些情景啊,同学们是通过看了这幅画才知道的。

其实除了用图画能画出树林里发生的故事外,我们还能用音乐来讲故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吧!”这样一来,学生便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音乐怎么讲故事怎么能听懂它呢此时学生有了要听的欲望,教师便可“趁热打铁”,有效地进行欣赏知识的传授,从而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了。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一般的音乐欣赏分为三个阶段:①官能欣赏;②情感欣赏;③理智欣赏,即产生听觉(器官功能)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和思想感情,从而感觉到美,最后产生欣赏情感上的共鸣。

要使学生产生这些审美感觉,就不可忽略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音乐是最具有情感性的艺术,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录音、投影、场景,创设集声、情、乐为一体的教学情境,取得良好效果。

比如让学生欣赏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我不采用直接放录音带的方式,而是制作多媒体课件,把音乐、动物、故事解说结合起来形成动画片让学生观看,这样他们不仅用耳朵去听音乐,而且用眼睛去看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情感上产生共鸣。

此外,从大范围看,创造良好的情境,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到音乐厅、艺术馆、影剧院等去欣赏音乐,为学生随时提供音乐文化信息,使其沉浸在“美”的艺术情境之中,这样,审美情趣就会油然而生。

此外,要多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和体验课堂以外的情境,开拓审美视野,培养审美意识。

三、引导想象,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当学生对欣赏作品进行听觉感受后,便开始分析、鉴赏音乐作品的过程,即由官能欣赏进入情感欣赏,这就需要展开丰富的艺术联想。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及时地引导学生展开艺术想象。

教师要注意把握欣赏深浅的尺度,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和年龄心理特征,决不能填鸭式地讲解音乐,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其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自己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求。

在欣赏音乐片段《可爱的动物》时,我选择两段有代表性的音乐先进行分析,以音色、速度、力度、表情四要素为切入点,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得出结论——每段音乐所表现的动物形象。

然后提问。

“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方法一步一步去听懂音乐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过程,自己总结出了欣赏方法。

接着,我放手让学生去欣赏剩下的几段音乐,只在难度大的地方轻轻点拨一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当然,在欣赏的开始阶段,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时或许是肤浅的,零乱的,但经过多次的接触,欣赏越来越多的音乐作品,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会逐步地懂得如何去欣赏音乐作品,如何去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

艺术美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集中体现,古今中外,人们一直通过科学追求真,通过道德追求善,通过艺术追求美。

其实,好的音乐作品本身无不体现着一个永恒的主题——真、善、美。

它能够引起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和对艺术美的感受,从而增强对心灵美、语言美、环境美、行为美的全面追求。

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始终是以“真、善、美”来引导教育学生,使他们在欣赏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人生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通过美育全面育人的目的。

载于《襄樊教育》2000年第6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