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沙市名校中考化学精选实验题100题汇总

长沙市名校中考化学精选实验题100题汇总

一、实验题1.用久置的镁条做实验时,需要用砂纸把表面的灰黑色打磨掉,直到露出光亮的银白色.实验小组同学对镁条表面“灰黑色外衣”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提出问题)镁条表面“灰黑色外衣”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Ⅰ.是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镁.Ⅱ.是镁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黑色碳单质.Ⅲ.根据铜锈的成分是碱式碳酸铜,推测镁条表面的“灰黑色外衣”是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得到的碱式碳酸镁.同学们经讨论,从颜色上否定了只含有氧化镁,因为氧化镁是.(查阅资料)①碱式碳酸镁的性质有:受热可分解;常温下能与稀硫酸反应.②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水能变为蓝色.③碳不与稀硫酸反应,但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能反应并生成CO2、SO2和H2O.同学们认为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三种产物的共同点是.(进行实验)(1)同学们用久置的镁粉进行了如下实验.(2)同学们发现,经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中镁粉会突然“噗”地燃烧起来,出现红热,很快停止,并有黑色固体粘附在试管壁上.于是将试管取下,冷却后加入足量稀硫酸,大部分固体溶解,并有气泡出现,但黑色固体没有消失.请写出有气体生成的一个反应化学方程式.(3)将实验(2)试管中的混合物进行 (填操作名称),除去其中溶液,向黑色固体中加入浓硫酸,加热.黑色固体全部溶解,得澄清溶液并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则黑色固体为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综合上述实验现象,实验小组认为镁条表面“灰黑色外衣”中含有碳和碱式碳酸镁.(反思与评价)有的同学提出,实验(2)不足以证明镁条表面“灰黑色外衣”中含有碳,他的理由是.2.下图中的A~E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几种装置,请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1)利用上图中A、C装置的组合可以制取的一种气体是__________;从反应伍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说明制取该气体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上图中装置的组合是__________;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C装置,收集的气体应具有____________性质3.某化学兴趣小组对CO2是否支持常见金属的燃烧进行探究活动.实验①:将燃着的镁条插入充满CO2的集气瓶,发现镁条仍燃烧.生成物除白色MgO外,还有一种黑色固体.(1)镁在CO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此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2)实验①的结论是_____.由该结论可知_____ (写“能”或“不能”)用CO2灭火器扑灭活泼金属的火灾.(3)通过实验①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_____.4.(3分)下图是实验室常见的制取气体的装置,请回答:(1)用A装置制取气体时,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需满足什么要求?(2)写出一个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得的二氧化碳常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气,欲选择以上装置制取并收集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为B→→→C(填装置序号)。

5.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将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时,发现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的气泡放出。

生成了什么气体?同学们决定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放出的气体可能是SO2、O2、H2的一种或几种,提出猜想的依据是。

(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化学性质与二氧化碳有相似之处,它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生成CaSO3。

(方案设计)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方案:(1)甲同学认为是O2,则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检验不是O2。

(2)实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了如下组合实验方案,排除和验证猜想的气体。

(实验探究)实验开始时,先将收集到的气体从a通入一段时间后,再点燃C处酒精灯;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实验过程中发现A装置中溶液不变浑浊,C装置中表面含CuO的铜网由黑色变为光亮的红色。

结论:铝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

该气体与氧化铜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思维拓展)由上述实验可以推出,硫酸铜溶液中可能含有____________。

注意:答对(3)(4)奖励4分,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3)丙同学用砂纸将截下的一段铝丝长时间用力反复打磨,然后将打磨后的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在横截面处现象明显,但在铝丝表面无明显现象,请问可能的原因是(4)丁同学用试管取2ml硫酸铜溶液,向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刚开始并未发现预料中的蓝色沉淀现象,其原因是。

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发现:不仅碱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碱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溶液中解离出了OH-,那么Na2CO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呢?他们设计了下图3个实验,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

(1)实验Ⅰ可以证明。

(2)实验Ⅱ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

小组内有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

(3)实验Ⅲ滴入K2CO3溶液,振荡,酚酞溶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渐滴入过量的CaCl2溶液,红色逐渐消失,同时还观察到现象。

由实验Ⅰ、Ⅱ、Ⅲ得出结论:CO32-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

(4)小组同学在与老师交流上述结论时,老师说:“其实Na2CO3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OH-。

”你认为Na2CO3溶液存在OH-的原因是。

7.4月23日同学们进行了物理化学实验考查。

化学实验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收集和验满”和“配制50g6%的NaCl溶液”两实验供抽选。

(检查药品与仪器)小文同学抽到了“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实验。

下图是实验桌上摆放好的该实验所需的用品。

实验前小文发现其中缺少了一种实验仪器和一种药品,请你写出所缺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所缺药品是__________;写出该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操作)下图是小文实验时的主要步骤,这些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填字母标号),其中操作有误的是_________(填字母标号)。

(反思)氨气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溶解时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溶液显碱性。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实验室制氨气的反应如下:2NH4Cl(固体)+Ca(OH)2(固体)2NH3↑+CaCl2+2H2O。

能否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制氨气?______(填“能”或者“否”),实验室氨气的收集方法是_________。

8.实验室常用块状硫化亚铁(FeS)与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H2S)。

硫化氢性质:①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其密度大于空气;②可以燃烧,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硫;③能溶于水,且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请根据上述内容和下列装置回答问题(装置用字母表示)(1)写出装置D中仪器a的名称;(2)收集硫化氢时应选用的装置,硫化氢尾气处理应选用的装置中装;(3)A、D组合还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方程为:。

9.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参观制碱厂后,获得以下信息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查阅资料)①生产原料粗盐中含有少量可溶性杂质(MgCl2和CaCl2)及不溶性杂质(不与酸反应).②生产原理反应:NaCl+ NH3+ CO2+ H2O= NaHCO3↓+ NH4Cl,分离得晶体B,并使其充分受热,可分解制得纯碱,同时得到二氧化碳和水.③氯化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NH4Cl△NH3↑+HCl↑.④部分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问题讨论)(1)①溶液A中的溶质有NaCl和、,②操作Ⅱ的名称为.③流程中Na2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粗盐中的.④写出加入NaOH溶液与Mg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⑤晶体B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上述生产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是(填序号).A.NaOH B.NH3C.HCl D.CO2(组成探究一)(3)设计实验检验纯碱样品中是否混有晶体B,请完成下表(组成探究二)(4)取纯碱样品加水溶解,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沉淀的方程式为,由此确定纯碱样品含有杂质NaCl.(组成探究三)(5)同学们为了测定该纯碱样品的纯度,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判断加入氯化钙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然后观察现象判断.②判断滤渣是否洗涤干净,可以采取向最后的洗出液中滴加,然后观察现象判断.A.氯化钡溶液B.硝酸银溶液C.碳酸钠溶液D.稀盐酸③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3分)10.(5分)化学课上老师为同学们做了一个“燃纸成铁”的趣味实验:将一张滤纸(成分为纤维素)用FeC13浓溶液润湿,在酒精灯上烘干后点燃,滤纸变黑、红热,最终生成黑褐色物质。

老师告诉同学们:黑褐色物质中含有铁单质。

聪颖的小明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黑褐色物质中真的含有铁单质吗?(探究过程)I.理论分析(1)小明先从反应物元素组成分析,认为:因为,所以反应后可能有铁单质生成。

II.实证研究(2)为了获得实验证据,小明做了实验1。

实验1:将黑褐色物质放入稀盐酸中,发现有连续微波气泡产生,若黑褐色物质中含有铁单质,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对于实验1,小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由反应物的组成分析,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物质不一定是铁单质,还可能是(填化学式)。

不过,小明查阅相关的资料后得知,在此高温条件下不可能生成此类物质。

(4)为了进一步证明黑褐色物质中有铁单质,小明又做了实验2。

实验2:将黑褐色物质放入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得出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探究,证明黑褐色物质中确实含有铁单质。

11.如图1所示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研究。

(1)未滴加盐酸时,烧杯中溶液呈色.(2)随着盐酸不断滴入,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随着盐酸不断滴入,烧杯中溶液温度变化如坐标图2所示.某时刻测得溶液的温度是32℃,请判断b点时溶液的酸碱性并说明理由(4)当溶液的温度为38℃时,可证明溶液不含氢氧化钠的实验方法是(填选项)A.品尝烧杯中溶液的味道B.用手沾取烧杯中溶液并体验是否有滑腻感C.往烧杯中再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并观察溶液颜色12.(4分)某固体混合物由Na2SO4、Na2CO3、CaCl2、CuSO4、NaCl中的几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它的组成,做如下实验:⑴取固体样品溶于水,振荡后得无色溶液;⑵取部分此溶液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⑶过滤,然后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最后全部溶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