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5名师模块钟君申论笔记-14.10.30
2015名师模块钟君申论笔记-14.10.30
精做真题。真题就是硬道理,不问姓“国”姓“地”。 结合讲解,仔细反复推敲。 重点是不是答案,是得出答案的过程。 近五年真题主题汇总: 生态:生态文明、两型社会、低碳经济、能源资源价格、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经济:经济全球化、经济增长、统筹城乡、经济自主创新、非公有制经济、区域协调发展 政治:服务型政府、政府公信力、反腐倡廉、干部选拔与任用、行政问责制 文化:文化软实力、文化遗产保护、公民道德素质、社会伦理、读书 社会: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建设小康社会、危机管理、城市建设、公共安全 民生:收入分配、户籍制度改革、养老问题、医疗、卫生、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食品安全、物价问题 、交通问题、安全生产
3.3.1. 准备材料
5
3.3.1.1. 新华网评 3.3.1.2. 人民日报评论 3.3.1.3. 焦点访谈 3.3.1.4. 中国之声 3.3.1.5. 钟君微博 3.3.1.6. 钟君博客 3.3.2. 关于热点
3.3.2.1. 决不能死记硬背 3.3.2.2. 理解万岁 6
3.4. 培养语感,学会表达 3.5. 培养题感,提高解题能力 3.6. 养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4.1.3.1.2. 第二遍归纳大意 4.1.3.1.3. 第三遍梳理整合 4.1.3.2. 四步
4.1.3.2.1. 第一步:采点,对段落标号,勾画关键词或关键句
4.1.3.2.1.1. 首尾句原则
一般来说,写文章总是要讲究起承转合。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材料都是能从首句或尾句中找到段落大 意或中心思想。这个原则,在申论写作中也需要大家注意。
4.1.3.2.1.2. 关联词原则
这一条在言语理解中也非常好。比如,转折连词出现的地方,强调的一定是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 容一定是应该选的答案。 因果:因为/所以 转折:虽然/但是/其实/于是 并列:同时/还/此外
11
4.1.3.2.1.3. 观点性
观点性词汇:指出、强调、调查结果显示、希望、期望、据悉、认为、断定、说等。
利益:需求 文化利益——精神需求
核心层:价值观、精神、思想 载体层: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
风俗习惯
制度层:体制、机制
法律、制度
方面
社会利益——民生
生态利益
理念(宏观)
思想认识 意识(中观)
常识、知识(微观)
思想道德素质
行为素质
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
业务素质
技术手段
人:人才、队伍、干部、专家、编制
硬技术
财:资金、经费、支出、投入、预算
本地、本国、民族 外地、外国、世界 内因:本(主观) 外因:标(客观)
物理空间 思维空间
空间维度
申论万能思维体系
过去、现在、未来(宏观) 事前、事中、事后(微观)
时间维度
实务维度
主体︓谁来干︐对谁干
构成
政府:公共部门——公正、权力 企业:市场——效率 群众(专家、媒体):权利
经济利益——钱 政治利益——权力、权利
阅读材料
民众观点
申论常见词原则 核心任务:挑选最重要的关键字
第二步:归纳大意,总 结段落大意
四步
申论万能思维体系 五位一体的并列
横向原则
纵向原则:解决问题的表现/原因/对策
第三步:分门 别类、梳理
多层次原则:横向和纵向的交叉
第四步:整合信息,形成答案
综合性概括模式 单一性概括模式
概括主要内容
阅读理解
4.1.4.1. 综合性概括模式
适用于概括主要内容、主要信息、情况综述、简报、发言提纲、解说词、倡议书、公开性、政府短文、报纸
评论等等。换言之,只要题目中有上述字眼,我们就可以尝试用这个模式。这个模式简单说就是表现(是
什么+影响)、原因、对策三部分组成,可以四句话进行概括:
(1)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说明了一个重要现象:
抽象的问题意识 具体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
1、自知之明
2、自控力 3、同理心
情商
4、适度的热情
1、过程的叙述
2、表格与图形 3、材料的数字 4、说明的例子
略读
第一遍勾画采点
三遍
第二遍归纳大意
第三遍梳理整合
首尾句原则
关联词原则
调查结果 政府观点:点题 专家观点:辩证看
观点性
第一步:采点,对段落标 号,勾画关键词或关键句
4.1.3.2.1.3.1. 调查结果 4.1.3.2.1.3.2. 政府观点:点题 4.1.3.2.1.3.3. 专家观点:辩证看 4.1.3.2.1.3.4. 民众观点 4.1.3.2.1.4. 申论常见词原则
申论高频词:影响、危害、原因、根源、措施、政策、利益、思想、技术、制度等等
4.1.3.2.2. 第二步:归纳大意,总结段落大意
②权责不对等
③职责不清
环境︓在什么氛围干
人文社会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
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产业 文化交流
申论写作
申论写作 .............................................................................................................................1 1. 申论万能思维体系 ......................................................................................................2 2. 辩证法 ..........................................................................................................................2 3. 申论之道 ......................................................................................................................4 4. 申论之术 ......................................................................................................................7
目标性阅读:三遍四步法
4.1.3.1. 三遍
9
4.1.3.1.1. 第一遍勾画采点
4.1.3.1.1.1. 略读
4.1.3.1.1.1.1. 1、过程的叙述 4.1.3.1.1.1.2. 2、表格与图形 4.1.3.1.1.1.3. 3、材料的数字 4.1.3.1.1.1.4. 4、说明的例子 10
2.3.1.1. 被动 2.3.1.2. 主动 3
2.3.1.2.1. 善意:集中整治、整顿 2.3.1.2.2. 恶意
3. 申论之道
3.1. 心态准备
3.1.1. 焦虑心态 4
3.1.2. 内在的功利 3.2. 陷阱
3.2.1. 1、申论考试有章可循,大有技巧可用。 3.2.2. 2、过度追求个性。 3.2.3. 3、申论考察政策理论水平可以脱离材料自由发挥。 3.3. 理论知识准备
4.1.3.2.3.1.2. 五位一体的并列
(1)政治 (2)经济 (3)社会 (4)文化 (5)生态
4.1.3.2.3.2. 纵向原则:解决问题的表现/原因/对策 4.1.3.2.3.3. 多层次原则:横向和纵向的合信息,形成答案 4.1.4. 概括主要内容
(2)这个问题的主要表现: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 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3)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主要是以下问题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何以如此呢? 原因何在?(注意设问句的使用)
(4)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克服这些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防治是多方面的: 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发生:
①财政投入 ②银行贷款、发债
技术︓用什么来干
③民间资本、社会资本 物:设施(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设备
规划、决策
软技术:管理
施行、执行 监督、检查
评估(标准、体系)
总结、反思
1、规则:静态、单一的规定(法律法规)
2、机制:系统的、动态的制度实用化
制度︓在什么框架下干
①多头管理
3、体制:规则与机制的统称
4.1.1.2. 具体的问题意识
主要任务:审题+破题 限定资料——答案来源 作答任务——题干涉及的特定事实 回答体例——表达形式 角色定位
8
字数限制
4.1.2. 情商
4.1.2.1. 1、自知之明 4.1.2.2. 2、自控力 4.1.2.3. 3、同理心 4.1.2.4. 4、适度的热情 4.1.3. 阅读材料
1
本质:公务员实际公共管理的全真模拟
1. 申论万能思维体系 2. 辩证法
2.1. 多分法 2.2. 结合
2.2.1. 原始性创新 2
2.2.2. 集成性创新 2.2.3. 结合性创新
结合点: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边界
2.2.3.1. 例:物质和精神维度的结合 2.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3.1. 例:选择性执法
4.1.4.2. 单一性概括模式
适用于概括主要问题、主要特点、主要原因、主要做法、主要对策等问题,这种单一性概括的内在逻辑相 对简单,其内容都是并列关系,因此分条作答即可。答题格式为: 主要(问题、特点、原因、做法)为: (1)„„ (2)„„ (3)„„ (4)„„ „„
14
申论万能思维体系
申论万能思维体系 .............................................................................................................1 1. 实务维度 ......................................................................................................................2 2. 时间维度 ......................................................................................................................9 3. 空间维度 ....................................................................................................................10 4. 价值维度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