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世界古代史复习资料

(完整)世界古代史复习资料

(完整)世界古代史复习资料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世界古代史复习资料)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世界古代史复习资料的全部内容。

世界古代史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图腾崇拜:1)是最古老的宗教信仰之一,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2)是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3)图腾为印第安语toten的音译,意为“他的亲族”或“他的氏族",相当于是整个部族的标记;4)许多氏族往往以它命名,图腾崇拜的动物是不能捕杀的,只能在特殊的场合举行祭祀时才能杀死它.2、血缘家族:1、原始群向氏族公社过渡时期的家庭形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家庭形式;2、一个血缘家庭是一个原始公社单位,一个集团,一个生产单位,实行族内班辈结婚,兄弟姐妹互为婚姻,排除了上下辈通婚制。

3、氏族:1、以族外婚为前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共同信仰的比较牢固的经济生活的社会单位。

2、实行生产资料共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阶级。

3、公共事务由选举的氏族长管理,重大事情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4、成员都处于自由、平等地位。

4、火的控制和使用对早期人类的生活产生的影响:1)供原始人防寒御暖,防御野兽的袭击;2)使人类祖先度过冰川时代,并不断扩展;3)从食用生食过渡到食用熟食,有利于增强体质;4)使人能在黑暗的洞穴中居住举行宗教活动;5)有利于工具和武器制作技术进步。

5、简答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对以后人类的发展产生的影响:1)生产性经济的出现,从而使人类获得稳定充足的食物来源,使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有利于种族的延续;2)形成了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格局,不平衡的种族格局的出现,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6、早期人类社会的组织演变及其对应的婚姻形态:原始群(群婚)→前氏族公社(血缘家族公社、原初社)(辈婚)→群婚家族(族外群婚、普那路亚婚)→母系公社形成(对偶婚)→父系氏族形成(一夫一妻制)→胞族→部落7、象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4000年代,一组组的图画的,每个词包括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部首符号三部分通常从右往左,或从上往下、但也有相等情况,总数约1000个,有草体形式、科普特文等形式。

象形文字复杂难懂,法国学者商博良在解读象形文字中有突出贡献。

8、金字塔:古埃及法老及王后的陵墓,基座是正方形,四面是呈四个相等的三角形,阔底而尖顶,远望如同汉字“金”字。

埃及人自古就有灵魂不灭的观念。

在古王国和中王国时代,在开罗附近的尼罗河两岸,修建了70多座金字塔,显示了法老的权威和尊严。

9、埃赫纳吞改革:1、为了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阿蒙荷特普四世实行改革。

2、废除对一切神的崇拜,只准崇拜阿吞神;没收阿蒙神庙和其他一切神庙的财产,并将其转交给阿吞神庙;将首都从底比斯迁至埃及中部的阿马尔那,将其改名为埃赫纳吞;国王自己也改名为埃赫纳吞;将所有建筑物上的阿蒙字样都铲掉;提拔一些出身涅木虎的人担任高级官吏,以推行改革。

史称埃赫纳吞改革。

3、改革实质上是一场政治斗争,是财产和权力上再分配的斗争。

4、改革以失败告终。

10、简述地理环境对埃及文明产生和特征的影响:●埃及地处于东北非洲、北临地中海、东临红海、南起尼罗河第一瀑布、西达撒哈拉沙漠,同外界交往困难.所以,古埃及具有较大的孤立性。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埃及得以发展灌溉农业;●政治上有利于国家统一,长期延续和相对和平的环境;●生活态度和世界观:感恩之情,生性乐观;死而复生,灵魂不灭。

11、不同时期埃及文明的重要成果和特征:前王朝时期:①.铜石并用文化,典型的有巴达里文化,涅伽达文化Ⅰ期和Ⅱ期;②社会贫富分化和奴隶出现;③国家的形成和统一国家的建立,实行军事民主制和土地私有制;早王朝时期:纳尔迈统一过埃及,约BC3100年,上埃及的纳尔迈统一建立了第一个王朝-提尼斯王朝古王国时期:a.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b. 法老专制制度的确立、发展,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形成;c.金字塔是法老专制政权强化的外部表现,对人民残暴奴役的见证;d.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动统治。

4)中王国时期:a.封建时代,贵族权力与古王国时期相比要大,法老权力再次被削弱;b。

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兴建大规模的灌溉工程;生产工具进步;对外贸易活跃;出现新的社会阶层—涅捷斯)c.奴隶制的发展,数量增多,应用于劳动领域5)新王国时期:a.奴隶制国家极盛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增长:农业、手工业发展,进入铁器时代;海外贸易日趋活跃,使用金属货币b。

对外扩张,十八王朝法老频繁发动对外侵略战争;c.奴隶制的更大发展,奴隶市场繁荣,范围使用更为广泛;d.土地买卖频繁,土地私有制的大发展。

e。

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宗教改革f.卡叠什之战g.大兴土木6)后期埃及:(第二十一~第二十六王朝):国势衰微,分裂多于统一;外族人长期统治埃及或埃及部分地区;从二十五、二十六王朝起,埃及进入铁器时代。

第二十七~第三十王朝:波斯人统治。

12、《汉谟拉比法典》:1、是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2、汉谟拉比法典分为三个部分:序言、法典条文、结束语.3、序言主要说他的权力来自于神,并夸耀自己的功绩。

第二部分是法典条文,共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土地关系、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家庭、财产继承、伤害、奴隶等方面的内容。

在结束语中说明他的法典的公正,要求严格遵守,若不遵守则会遭惩罚。

4、法典的制定是当时社会的需要,也是汉谟拉比加强自己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5、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众多方面的情况。

13、简答《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及其反映的三种社会阶层:特点:1、施行同态复仇法,即奉行以牙还牙的原则;2、公开维护不平等的阶级制度;3、施行严格保护商业财产的规定;4、颁布了许多类似社会生活保障的法令;5、较之苏美尔法律,增加了反对国家的罪名社会阶层:全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奴隶14、论述大流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作用:主要内容:1、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省,分别委派总督和军事长官管理行政和军事2、制定统一的贡赋制度,规定贡赋的数额;3、将全国划分为5个军区,统辖各省军事;4、组建由波斯人组成的近卫军;5、制定统一的货币制度;6、修筑驿道,通达帝国各地;7、为适应帝国统治的需要,将琐罗亚斯德奉为国教。

作用:1、加强了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统治基础;2、扩大了帝国境内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关系,促进了帝国境内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3、但对被征服地区的民众来说,它意味着更残酷的统治。

15、试述波斯帝国的历史地位1)是西亚北非古代文明从小国寡民到地域王国,再到帝国。

这一发展过程的最高阶段;2)它庞大的版图包括了两河、埃及和印度河这三大文明中心,并接近第四大文明中心希腊的边缘,是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的帝国.3)通过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制度,如行省制度,赋税制度,铸币制度,驿道制度以及宗教政策等,把这些文明地区和其他相对落后地区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4)波斯帝国既为西亚北非的文明作了总结,又为后来的希腊罗马文明提供了借鉴,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5)是西亚北非文明的终结者。

16、论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埃及文明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一)相似点:①两支文明几乎一样古老;②都有各自的文字系统;③都孕育于大河文明流域;④都从城邦国家过渡到统一的强大的帝国;⑤都实行君主专制统治;⑥都在数学上和天文学上有自己重要的成果。

(二)不同点:1)在地理上,两河流域没有尼罗河那么富饶。

两河流域尽管非常肥沃,但灌溉不可或缺;尼罗河流域因定期泛滥,灌溉并不十分重要。

另外两河流域不是像尼罗河谷那样是快相对封闭的地区,该地区易遭侵略。

2)在政治上,埃及在统一后经历了相对封闭的历史发展进程,而两河流域没有像埃及文明那样有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的发展,他的政治史多次被外来民族入侵和推翻.3)思想和宗教观念上的区别。

埃及文化着重伦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则着重法律。

埃及的人生观一般是泰然处世,顺乎自然。

相反,美索不达米亚的人生观则是阴郁消沉、忧心忡忡;埃及人相信长生不老,用精力来准备将来的生活,但美索不达米亚人却是只顾眼前,对阴间的祸福不抱多少希望。

最后,尼罗河的文明以多神教为主,但已有一神教的倾向,并多讲社会正义。

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则较多的利己主义和讲求实惠的性质。

它的宗教很少超出原始多神教的阶段,它的艺术也很少具有像埃及人天生的素养和个人的能力.4)在经济活动方面,两河流域的商业贸易更为活跃,因为两河流域所需的矿石和木材须靠进口。

尼罗河流域经济则以农业为特色.17、种姓制度:又瓦尔那制度。

1)是古代印度在吠陀时代的社会等级体制;2)瓦尔那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婆罗门作为第一等级,在社会上有首脑之尊,其他等级对其应敬重礼让,婆罗门由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组成。

刹帝利作为第二等级是由王族和军事行政贵族集团组成,刹帝利和婆罗门一样是拥有大量土地奴隶的统治阶级,甚至更富于婆罗门.第三等级吠舍是整个社会的支持者和供养者,包括从事各行各业的平民大众;首陀罗是第四等级指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由被征服的非雅利安各族组成。

他们没有任何权利,地位低贱.18、哈拉巴文明:1、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1921年考古学者在印度河流域陆续发现了200多处城市遗址,人们把这些远古遗址通称哈拉巴文化.2、它属于青铜文化,主要经济部门为农业,人们已能驯养家禽,手工业技术发达,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巴文化的重要部门.3、当时城市繁荣、商业兴盛、社会已有财产的不平等和阶级对立,存在依靠剥削养尊处优的统治者并且有了文字。

19、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1、主张“自度”、“普度众生"、“众生平等”2、在宗教仪式上不拜偶像,要修成正果必须出家3、“四谛”、“五蕴”、“八正道”20、论述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征1)是随着奴隶制度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分化而形成,它形成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等印度土著居民及雅利安人内部分化的过程中,在印度国家形成后,划分等级更严格。

2)特点:1、等级森严,社会分为四个等级。

2、职业世袭,实行内婚制3)影响:1、淡化印度的民族概念:不利于印度的统一和团结,使社会四分五裂,人民之间缺乏团结;外族十分易于入侵;使印度具有超稳定性.21、婆罗门教的内容及其影响1)内容:崇拜三大主神;“梵我一致";“业力轮回”;宣扬四种种姓及婆罗门至上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