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及答案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及答案
2.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 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
区 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 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
别 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 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
内容目标
学习建议
1.识记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懂
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同
3.自觉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坚
持可知论。
【自主学习】
一.体系构建(要求:认真通读教材,完成下面知识结构,不能填写的,自主探究后再做。)
2.如何全面理解物质的含义?
3.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的,谁起了决定作用?
4.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1
5. 为什么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主探究二:
判断下列现象属于物质现象还是意识现象:
1.学习计划
2.班规班纪
5.雷神
6.鬼神
9.生产力、生产关系
10.阶级斗争
13.疾病
14.人口
7
(1)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集中表现在 不可抗拒性。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造、改变、发明。可以 被发现、认识和利用。 (2)普遍性:指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领域的运动都遵循其固有的规 律。 注意:规律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只有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存在,规律才会起作用。就是说规 律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规律起作用或让规律不起作 用,从而造福人类。但我们改变的是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不是规律本身,规律本身是 客观的,无法改变。例如:人工降雨、反季节蔬菜、西气东输。 三.原理总结: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方法论:(1)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 致唯心主义
方法论要求
要坚持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反对离开物 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绝对运动
相对静止
含 运动就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 区 义 的变化和过程
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 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 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
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独 立于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
可知性
万事万物共同属性,是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与不可知论 划清了界限
注意:1.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
区 特性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固有的:指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的,也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克服 了唯心主义 (2)本质的:不是现象的,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联系。即是说规律不等于规 律起作用的现象。------苹果落地、月球围绕地球转(不是规律是现象);------万有引 力(是规律) (3)必然的:不是偶然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是规律是现象);------遗 传规律(是规律)。但瓜的大小、豆的长短则是偶然的,不是规律。 (4)稳定的:只要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存在,规律就会发生作用。------只要存在宏观物 体,万有引力规律一定起作用。 注意: 1.规律和规则不同,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是主观的。 2.规律和现象的关系 区别: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稳定的,必然的。只能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是外部的和外部表面的联系,是多变的、易失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 联系: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于抽象思维才能揭示本质、规律。 2.规律的特点:客观性与普遍性
(2)基因技术人类能回避吗?为什么?
探究二: “人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社会发展是客观的”,有同学提出疑问:“我国提出由计
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目标,就是我们人为的选择,怎么说社会发展是客观的 呢?”
请运用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
【总结提升】
4
第 2 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课标要求】
别
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特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征
联系
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 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③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注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正确说法: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世界统一于物质
3.世界的本质
是物质
4.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5.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三.原理总结: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探究一: 以下是古希腊两位著名哲学家的两种不同的观点: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说:“人甚至一次
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你认为应怎样评述以上两人的观点?
探究二: 有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如我们长江三峡截流成功就是生动的例证。 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说明原因。
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精神、意识现象
联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
系 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其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
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
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
,
自然界的物质性 都是
世
的一部分。
界
物质的含义:
。
的
物
人类社会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
质
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中,
起了决定作用。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的基本要素是
、
和
。
总之,
是物质的,
的产生、存在、发展及构成要素,也具有
性。
(空间上)事物的位置移动变化、数量的增 (时间上)事物的产生、发
Hale Waihona Puke 减变化及性质的变化。展、灭亡过程。
重要性: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根本)属性和存在 方式 。
本身就有的而不是外部强加给它的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角度来说的,运动是物质固 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换言之是“客观实在”怎么样 的问题。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方法论:我们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合作探究】(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挥小组集体智慧,共研共究,交流展示。)
(2)我们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 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
观能动性。
【合作探究】(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挥小组集体智慧,共研共究,交流展示。)
3.四季更替 6.万有引力规
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10.价值规律
自主探究三:困惑扫描(写出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仍不能达成共识,组 间或全班讨论解决)
【释疑解惑】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重要性
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总结提升】
8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学案参考答案
第 1 课时 世界的物质性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一:略 自主探究二: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别 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具体的物质形态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有生有灭
2
联系
①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 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②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 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 物质性;③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 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认 运动是物 识 质的固有 运 的根本属 动性
运动的含义: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静止的含义: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把
握
规 律 运 动 是 有 规律的含义:
规律的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