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名特优鱼类养殖复习资料

最新名特优鱼类养殖复习资料

名特优鱼类养殖复习资料名特优鱼类养殖复习资料1、对个体养殖户而言,选择水产品种应从哪些方面考虑?答:①有无市场前景:经济效益、市场容量;②养殖条件是否能满足:如鲑鳟鱼类必须在无污染的冷水中养殖,娃娃鱼须在石灰质的山区溪流洞穴中栖身,鳜鱼只吃活饵料鱼;③苗种来源:难易程度;④养殖技术难易。

2、地方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应遵循的原则?答:①要经过试验、鉴定,确定其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然后才可组织、推广;②认真调查、掌握拟引品种的优良性状及特点,根据当地具体的自然条件、养殖技术水平及市场情况,组织有关专家论证,因地制宜地确定引进推广与否;③先进行试验,经实践证明可行后,再由点到面,逐步扩大推广规模和范围;④对推广不稳定的杂交优势种类要严加管理,避免其散失,再度混交造成品种混乱;⑤防止品种退化,必须搞好提纯、复壮工作。

3、鳜鱼成鱼养殖过程中的饵料要求?答:鳜鱼终生以活的鱼虾为饵料,鳜鱼在1月~2月份摄食强度较差,6月~7月份摄食强度最为旺盛。

生殖季节强度稍有下降,冬季摄食很少;4、虹鳟用光处理调节产卵期的方法?答:①自1月起通过人工光照使日照时间较自然光照每周增加1h,至第8周增加到8h,该光照时间保持到第11周,然后把日照时间每天减少到8h;②自3月上旬到最长自然日照日的前一个月(约为5月下旬),通过夜间人工光的照射,把日照时间延至19h,其后池面通过遮盖,把日照时间缩至8h,持续到采卵;③从5月下旬起,池面用遮光方法把每日的日照时间缩为6h或7.5~8.5h,持续到采卵。

5、欧鳗与日本鳗苗的区别?答:①个体大小不同法国欧鳗苗(白仔)来自法国沿海。

其个体较大,11月至4月为捕捞期限,体长为62mm~85mm(以76mm左右为多),体重0.25g~0.55g(平均0.4g),单位体重平均为3000尾左右/kg。

日本鳗苗(白仔)外体较小,自10月至5月捕自太平洋西岸和中国海的日本鳗苗,其体长46mm~70mm(以54mm~58mm为多),体重0.11g~0.17g(平均0.14g),单位体重平均为6000尾/kg~8700尾/kg。

②形态特征不同欧鳗苗眼大、吻短,尾柄上无唇状黑色素环。

沿脊椎骨有一条稍红的线直达尾端,夜间被灯光照射腹部会发青光;摄食时不如日本鳗苗活泼,将白仔鳗放在手掌上只能作蛇形爬动。

而日本鳗的白仔眼小,吻尖长,尾柄上具黑色素环;诱食后能很快集中争食,放在手掌上会敏捷地作左右、上下弯曲跳动。

③脊椎骨数量不同欧洲鳗的脊椎骨数量为107块~116块;日本鳗为114块~119块。

④对丁烯溶液的反应不同在浓度为0.46mg/L的丁烯溶液中,1 小时内欧鳗苗全部死亡;而日本鳗苗在同样浓度的丁烯溶液中,1小时内不会死亡。

6、欧鳗和日本鳗的生态习性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①与日本鳗相比,欧洲鳗生长的最适温度比日本鳗低,欧洲鳗摄食的水温为8℃~31℃,最适生长水温为22℃~26℃,以25℃左右生长最快;日本鳗10℃左右开始摄食,日本鳗最适宜温度为25℃~30℃;此外,欧鳗对温差的忍耐力不强,日温差达3℃,摄食强度明显下降。

②欧洲鳗要求的水质比日本鳗高欧鳗特别喜欢清洁的池水,要求水的溶氧高、含氮量低,有机物少。

③对天然饵料的要求比日本鳗高欧鳗比日本鳗更喜食鲜活的动物性饵料。

消化吸收能力比日本鳗差,又有相当强的耐饥饿能力。

④抗病的能力比日本鳗弱欧鳗的皮肤层相对较薄,容易擦伤而引起疾病。

同时在肥水中容易患细菌性和寄生虫病。

⑤生长比日本鳗慢一些。

7、牛蛙的雌雄鉴别?答:雌蛙咽喉部呈白色或灰白色,鼓膜和眼睛的大小相近,前肢第一指不发达,无婚姻瘤;雄蛙咽喉部呈黄色,鼓膜明显大于眼径,前肢第一指特别发达,有明显的婚姻瘤。

8、丁鱥的生物学习性?答:①分布:丁鱼岁为广温性的底栖鱼类,喜栖息于水草多的淤泥底质的静水处。

②水温:在0℃~40℃水中均可存活,生长适温20℃~28℃最佳。

③pH:7~10。

④溶解氧:耐低溶解氧,皮肤具有呼吸功能,能生活在鲤、鲫鱼不能忍耐的水域里。

⑤食性:丁鱼岁食性广,为杂食性鱼类,喜食水中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植物碎屑。

⑥生长:野生状态下生长较慢,2龄鱼体重187克,3龄体重296克,在天然水域中,最大个体约7.5kg。

人工养殖生长速度较快,当年可达50g~80g,次年可达300g~500g左右。

⑦繁殖习性:丁鱼岁性成熟年龄为2~3龄,雄鱼较雌鱼为早。

繁殖期为5~7月份,产卵水温为20℃~26℃,分批产卵。

怀卵量为30万粒以上,卵小,附于水草上。

9、大口黑鲈的生物学习性?答:①分布:原产于北美洲的淡水水域,后引入英国、法国、西非、巴西、菲律宾等国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养殖,其养殖水域几乎遍布全球。

②水温:大口黑鲈生存水温为1℃~36℃,最适水温为20℃~30℃。

③盐度:淡水或盐度10‰以下的咸淡水中均能生长。

④pH:6~8.5。

⑤溶解氧:正常生活要求溶解氧3mg/L以上。

⑥食性: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掠食性强。

⑦生长:大口黑鲈生长较快。

刚出膜仔鱼全长3mm,26日龄幼鱼全长可达33.8mm,体重0.51g。

以1龄~2龄生长速度最快,以后逐年减慢。

⑧繁殖习性:1冬龄性成熟。

繁殖季节为3月~6月份,水温15℃~26℃。

在池塘中可自然产卵繁殖。

有挖窝筑巢产卵习性,多次产卵,卵粘性,圆球形,淡黄色,沉在巢穴底孵化。

雄鱼守护鱼卵直至鱼苗出膜,到能平游自由游泳摄食为止。

大口黑鲈胚胎发育时间与水温呈正比,孵化水温18℃~21℃,孵出仔鱼需45h 左右。

水温24℃~26℃需孵化30h左右。

10、虹鳟的生物学习性?答:①分布:虹鳟在天然水域中,喜生活于水质清澈、水温适宜、水量充沛、溶氧丰富、具有砂砾底的山间溪流之中。

②水温:虹鳟属冷水性鱼类。

成鱼生存极限温度为0℃~30℃,生长水温3℃~24℃,最适生长温度12℃~18℃。

③盐度:虹鳟属于广盐性鱼类,对盐度的适应性强。

它们既能在淡水中生活,也能在半咸水或海水中生长。

一龄鱼能耐盐度为20~25,成鱼能适应盐度为30~35的海水。

④溶解氧:虹鳟对水中溶氧要求很高,其适宜的溶氧应保持在6mg/L以上,至少不应低于5mg/L;溶氧在9mg/L以上,生长加快。

⑤食性:虹鳟为肉食性鱼类。

⑥pH:一般适宜生长pH为6.5-8.5。

⑦生长:虹鳟的寿命一般约8~10年。

在天然水域中,10龄的虹鳟最大个体可达20kg。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最大个体可达90cm,7kg。

⑧繁殖习型:虹鳟雌鱼3龄、雄鱼2龄时,性腺开始成熟。

6~7龄性腺开始退化。

性成熟的早晚与水温关系密切。

在适宜的水温范围内,温度越高,性成熟越早,反之则晚。

虹鳟的怀卵量多少因个体大小而异,一般在7000粒~1300粒之间。

虹鳟产卵的适宜水温4℃~13℃,最适产卵水温8℃~12℃。

11、史氏鲟的生物学习性?答:①分布:史氏鲟属河流定居型鱼类,分布于黑龙江水系,常栖息于大江之江心、江套中,尤喜有漩流的水体,以中下层水体中活动为多,平时行动迟缓,喜贴江底游动,除产卵季节很少进入浅水区。

而当江中春季涨水及风浪大时游动甚为活跃。

②水温:生存温度为1~30℃,适宜生长水温17~25℃,最适温度为19.8℃。

③pH:养殖史氏鲟水体的pH值应在6.5~9.0之间。

④食性:食性依鱼的年龄不同而异,幼鲟主要以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除摄取上述生物外,还摄食小型鱼类。

⑤溶氧:对溶氧的要求不应低于6mg/L。

⑥生长:在黑龙江流域的野生史氏鲟,由于每年的冰封期长,生长较慢。

在养殖水温和饲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史氏鲟生长速度很快,2~3周年的生长水平相当于产地水域中5~6龄的鱼,是集约化养殖的优良品种。

⑦繁殖习性:史氏鲟性成熟较晚,雌性最小成熟年龄9~13年,雄性7~9年;史氏鲟产卵期长,5月底至7月中,水温达17℃时适宜该鱼自然产卵。

产卵环境为江河干流,水流平稳、水深2~3m、小石砂砾底质的江段处。

卵为沉性卵,具粘性。

12、罗非鱼的生物学习性?答:①分布:罗非鱼广泛分布于非洲大陆的淡水和沿海咸淡水水域,为广盐性热带鱼类。

养殖遍布75个国家和地区。

②水温:13—40℃。

③盐度:适合的盐度是8.5%到17%。

④食性:属于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⑤繁殖习型:池塘中养殖生长2一3个月即达性成熟;湖泊中的鱼则需生长到6一9个月方可达性成熟。

每年产卵的次数6-11次不等。

产卵量在80--1400粒之间。

它的生殖习性很特殊:成鱼在繁殖季节有明显的婚姻色,雄鱼比雌鱼的色彩更为鲜艳;雄鱼为雌鱼在水底构筑产卵窝,窝呈圆形,直径30--40厘米,深度10一20厘米;产卵时,雄鱼用头部压迫雌鱼腹部,雌雄双方进行周旋运动,诱发产卵;受精卵藏于雌鱼口内孵化,当稚鱼具有一定游泳能力后,雌鱼才将其吐出,并守候其旁,若有敌害侵袭,雌鱼立即将稚鱼吸人口中保护起来。

13、大鲵的生物学习性?答:①分布:原产地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四大区域:一是湖南张家界、江永、岳阳和湘西自治州;二是湖北房县、神农架;三是陕西安康、汉中、商洛;四是贵州遵义和四川宜宾、文兴等地。

自然界大鲵生活在海拔300~800m 的山区溪流中,有喜阴怕风、喜静怕惊、喜洁怕脏。

②水温:其适宜范围为 16~25℃,最佳范围在18~23℃。

③光照:成体是背光运动—一即畏光,要求光照强度为100~500勒克斯。

④食性:成体为肉食性动物,饵料分两大类:鲜活及冰冻动物(但含脂过量不适宜)、人工配合饲料。

⑤PH:6.5~7.5。

⑥生长:大鲵的寿命在两栖动物中也是最长的,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能活130年之久。

⑦繁殖习性:大鲵在野生条件下要5~6年方可性成熟,16龄后退化。

雌鲵每年7~8月间产卵,卵产于岩石洞内,每尾产卵300枚以上,剩下的抚育任务就交给了雄鲵。

雄鲵把身体曲成半圆状,将卵围住,以免被水冲走或遭受敌害,直至2~3周后孵化出幼鲵,15—40天后,小“娃娃鱼”分散生活,雄鲵才肯离去。

14、鳜鱼的生物学习性?答:①生活习性:鳜鱼一般生活在静水或缓急的水体中,尤其是生活在鄱阳湖、梁子湖这样的水草茂盛、水质清晰的湖泊中。

冬季常常在深水处和洞穴中越冬。

春季,鳜鱼则游向浅水中觅食。

白天卧穴,夜间在水草中捕食。

②食性:鳜鱼胃典型的食肉性鱼类。

③生长:鳜鱼的生长速度还存在这雌雄差别。

雄性鳜鱼第一年生长比雌鱼快,从第二年开始情况完全相反,雌鱼的体长和体重的增长均超过雄鱼。

④繁殖习型:鳜鱼在水库、湖泊、江河中能自行产卵。

它的生殖季节就全国来讲为4月~7月。

雄性一般两年至三年才能成熟,最小的成熟个体也只有100g 左右,一般在250g。

长江流域水温在20℃以上即产卵,6月上旬至7月上旬是鳜鱼产卵盛期。

鳜鱼的产卵量一般为2.8万粒~21.4万粒。

鳜鱼一般喜欢在平缓的流水环境中产卵。

据调查,鳜鱼的产卵场在水深1m~2m,流速大约0.6 m/s~0.8m/s,砂质底的地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