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光的色彩颜色》教学设计《光的色彩颜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内容与地位1、地位与作用《光的色彩颜色》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是对颜色之谜的揭秘。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为知道级,与前后知识点联系不太紧密,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各种颜色,但对颜色成因知之甚少,有比较迫切的了解需求。
因此,本节课确定为让学生掌握白光色散知识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用实验来探究物理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了一定的光学基础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在能力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对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但在理论上对一些现象还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难点:色光的混合及物体的颜色(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
(2)知道光的三原色。
(3)会用色光的混合和物体颜色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把白光分解成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
(2)感受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
(3)经历研究透明体和不透明体颜色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能力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二、教法和学法根据新课标,“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理念。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教法与学法:(1)教法(2)学法引导启发观察体验实验探究阅读自学演示与多媒体结合演示实验探究三、教具、学具学生仪器:手电筒、装有水的圆形烧瓶、三棱镜玻璃砖、放大镜、彩色透明纸、三色陀螺、学生活动卡、计算机等。
教师仪器:三棱镜、投影仪、三基色演示仪、彩色透明纸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一是播放世博会开幕式精彩片段,二是展示大自然中彩虹图片。
看到世博的五彩缤纷,同学们感到兴奋和骄傲。
看到天空的彩虹,同学们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同学们在骄傲和激动时,你们有谁思考过人类和自然如何创造的这五彩缤纷世界的?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颜色之谜。
【设计说明】这样的新课导入激发了学生对要学的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
板书:3.1 光的色彩颜色(二)、新课教学投影展示四幅图片,找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他们自身都能发光。
这些物理学中把他们称为光源。
板书:一、光源板书: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再从这四幅图片分析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同学们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天然光源,哪些人造光源?多媒体展示:(对比图)分析他们都是光源吗?仍然以这四幅图片看,同学们看到的不同的光源发出的光的色彩相同吗??【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世博会开幕式中,中国馆图片有哪些光源,他们是什么颜色的?从中国馆中发出白光,那么白光是最单纯的吗?请我们同学猜想一下?板书:二、光的色散(重点)【活动】学生利用实验仪器,寻找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
白光的色散同学们找到了很多彩带,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条彩带。
【设计说明】一句话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师生关系成为探究中的伙伴,平等中的首席。
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下。
老师今天用的白光既不是太阳光也不是手电筒的光而是我们投影仪发出的一束白光。
那我们观察一下,这束白光通过三棱镜能否得到彩色光带呢?大家看实验非常清楚。
这就是我刚才的实验。
它告诉我们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光的色散。
板书: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设计说明】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色散过程,便于学生思考和理解,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同学们知道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那么如果我们将七色光混合,会产生什么颜色呢?板书:三、色光的混合(难点、重点)(1)、观察电脑显示屏白色部分,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的结果:电脑显示屏白色部分是由无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光点组成的。
【设计说明】这样的设计情景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关注,拨动了学生的思维。
(2)、体验旋转自制的三色陀螺比较观察到的颜色。
然后同学之间交流。
比较观察的结果。
【设计说明】利用身边随手可得器材设计成学生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同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色光混合的感性认识。
(3)、利用三基色演示仪演示色光的混合。
板书:四、物体的颜色(难点)(1)对透明体的颜色成因①首先让学生利用手边仪器寻找单色光,将有色滤纸蒙在手电筒照上,并射向白纸,得到单色光。
【设计说明】它利用生活用品改进设计成学生活动器材,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
②接着教师演示透明体的颜色实验, *这是一张红色的透明纸体,下面我们看一下那种色光可以透过它?大家看红光能透过红色滤纸,蓝光和绿光均不可以。
*这是一张蓝色的透明体,下面我们看一下那种色光可以透过它?大家看只有蓝光能透过红色滤纸。
由此得出透明体的颜色是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板书:1、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设计说明】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彩色透明纸、手电筒各种颜色的布条等来研究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把单纯的书面作业转变为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
请学生阅读自学59页生活*物理*社会,然后回答一下的问题:(1)光具有能量吗?(2)光能在科学上有什么应用?请举例说明。
(3)光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吗?板书:五、光具有能量,光能。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学习收获①首先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什么收获?②接着在科学探究方面有什么收获?③再来是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有什么收获?④最后是你感觉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设计说明】本节课小结形式与以往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在总结课堂收获时,不仅回顾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交流的更多是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这种小结方式比较好地落实了三维课程目标要求。
(四)、作业布置:①完成不透明体颜色成因的“实验探究”②尝试解释电脑、电视上的各种色彩形成的原因五、板书设计3.1 光的色彩颜色一、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光的色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三、色光的混合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四、物体的颜色1、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2、不透明体的颜色是?五、光具有能量,光能。
、六、教学设计说明我们突出了新课的导入、教师的引导、实验探究的功能、多媒体的应用、设问的培养、这样设置比较好地落实了三维课程目标,比较好地创设了探究情景,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提出宝贵意见,感谢评委!篇二:1.4光和颜色(第1课时)_教学设计光和颜色(第1课时)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3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光源,了解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学会光线的画法;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光速的应用;知道光的色散现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实验来展示科学现象、分析实验现象、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三、教具ppt课件、蜡烛、火柴、激光灯、玻璃砖、水、牛奶、烧杯、玻璃水槽、镜、三棱镜、红色玻璃纸、绿色玻璃纸、白纸、手电筒、绿叶、橘子(黄皮)。
四、教学过程问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对光有哪些了解,学生个别回答。
教学意图:通过问题的回答,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的水平,对接下来的教学有一个准备。
师:什么是光源?(1)光源ppt02活动: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分析它们之间各自发光的特点,并思考,哪些属于光源?定义:我们把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我们经常说皎洁的月光,月亮是不是光源?光彩夺目的钻石是不是?为什么?可我们明明看到了月亮钻石了,我们不是说看见物体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吗?(能反射光)所以月亮钻石包括桌子、椅子也不是光源,我们却能看到它,因为它能反射光,光再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就看到了。
你可以帮它们分类吗?(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附)点击“进入人造光源发展史”ppt12 返回师: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我们可以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
(板图示范光线的画法)注意,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是表示光的传播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2)光的传播演示1: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线演示2:光在水中传播的路线演示3:光在玻璃中传播的路线结论: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是按直线传播的。
学生:举出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影子的形成、树林里的一缕缕阳光、军训时排队必须看齐前面同学的后脑勺、日食的形成、隧道挖掘机的激光、射击运动员射击时瞄准(以我国射击运动员朱启南射击瞄准时为例)(超级链接)日食、月食的成因师:展示几张手影的图片,并提问:你知道手影的原理是什么吗?生:与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的传播路线是直的有关。
【思维拓展】思考:一个人从路灯下走远时,其影子长度如何变化?(3)光速 ppt07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并填空:光在中传播速度最大,其值为,合。
并要求学生了解:光在空气中:约3×108米/秒;在水中:真空中速度的3/4;玻璃中:真空中速度的2/3(生)算一算:光在一年里通过的路程?(速度以真空计算)1光年 = 9.46 ×1012千米(展示图片)光速、声速与火箭的速度的比较课堂小结: ppt08水中掺入少量牛奶课外延伸的小孔成像原理图(可四人一小组),设计实验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及原理 ppt09 课堂练习:ppt09 ppt101. 打雷时,为什么先见闪电后闻雷声?【分析】实际上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由于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光速是3×108米/秒,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仅为340米/秒,所以打雷时,先看见闪电而后听到雷声2. 短距离赛跑时,计时员为什么见到发令枪冒烟时就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的形式_____。
才计时?【分析】发令员发令时,枪声和烟同时发生并在空中传播。
运动员与发令员相距很近,可以认为在发令的同时起跑。
记时员在终点,由于光速远大于声速,可以认为发令的同时记时员看到了冒烟,记时员听到声音要稍后些。
3. 下面现象中不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是()参考答案:da. 影子的形成b. 小孔成像c. 看不见高墙后面的物体d. 闪电后才听到雷声4. 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参考答案:aa、太阳b、月亮c、蜡烛d、眼睛5. 晴天,树阴下见到一块圆形的明暗不同的光斑是怎样形成的?分析:其实这些光斑是太阳的像,因为太阳光线通过树叶的缝隙时,也按原来的直线进行传播(原理同小孔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