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心理学习题

犯罪心理学习题

《犯罪心理学》第一次作业
1、简述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12分)答: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区别:
(1)、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具有外显性。

(2分)
(2)、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独立性,犯罪行为具有依存性。

(2分)
(3)、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

(2分)•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联系:
(1)、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

(2分)(2)、要剖析犯罪心理,应先了解犯罪行为。

(2分)(3)、犯罪行为的性质由犯罪心理而定。

(2分)
2、研究犯罪心理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8分)•答:意义:
(1)、理论方面:丰富和完善心理科学和犯罪科学的内容,提高它们的理论水平。

(2分)
(2)、实践方面:有效的控制、减少和预防犯罪,改造犯罪人。

(2分)
(二)作用:
(1)、有助于提高认识犯罪人心理的理论水平. (1分)
(2)、可以有效地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1分)(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活动的水平。

(1分)(4)、有助于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

(1分)
3、简述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解释。

(8分)
答:(1)个体的攻击行为是怎样获得的——攻击行为的获得机制;(2分)
(2)在某个具体情境中,是哪些因素引发了个体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启动机制;(2分)(3)是哪些因素使个体将所获得的攻击行为方式保持下来,并在未来的情境中加以运用——攻击行为的保持机制;(2分)
(4)个体内部是怎样实现对自己攻击行为的控制的——攻击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

(2分)
4、简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犯罪观中的人格与犯罪。

(8分)
答:虽然本我中的原始本能是犯罪的根源(2分)。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并不会去犯罪(2分)。

如果自我和超我不完善,存在缺陷,已有的道德观念无法
抵御本能冲动的诱惑,或者本我的力量过于强大,压倒了现实原则所带来的抑制力量,就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4分)。

5、简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犯罪观中的潜意识的罪恶感与犯罪。

(8分)
答: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利比多的固着与倒退,个体对母亲产生了不正常的恋母(恋父)情结(2分),使其在超我的作用下产生了很深的无意识罪恶感(2分),这种罪恶感可能引起犯罪或其他不良行为的发生(2分)。

对这些人来说,当犯罪发生并得到应有的惩罚后,他们倒会感到欣慰和满足(2分)。

6、犯罪人的需要有哪些表现?(12分)
答:犯罪人的需要突出表现为对需要强烈程度的失控及满足需要的方式与社会规范的对立(3分)。

强烈而畸变的需要是犯罪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如强烈的物质占有欲和挥霍享受欲,畸变的性欲,诸如报复、嫉妒、逞强、团伙“义气”等不健康的心理需要,封建迷信、权位欲、支配欲等不良的精神需要(3分)。

犯罪人正是在这些需要的激发、推动下实施犯罪行为的(3分)。

如果个体的需要具有以上特征,在适当的时空条件下
(犯罪机遇),就很容易形成反社会的行为动机,导致犯罪(3分)。

7、试对当前我国学校环境中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违法犯罪心理的因素进行分析。

(20分)
答:(1)学校教育内容的缺陷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2分):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及学校优劣的唯一标准。

因而,学校只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却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道德教育也不同程度地被忽视(3分)。

(2)学校教育方法和态度偏差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2分):在学校教育中,不适当的教育方法、不正确的教育态度,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还会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有些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有的学校以考试成绩排名次的办法来督促学生的学习,无形中给成绩差的学生贴上了“标签”,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而且也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等等,所有这些不适当的教育方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使某些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而厌学、弃学、逃学,流入社会后极易受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违法
行为。

在教育态度方面,有的学校和老师对于学习成绩优劣不同的学生,往往人为地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

对“优等生”过分重视的态度,使得他们产生高人一等的骄傲自大心理,也可能使他们背上“优等生”的沉重包袱。

而对所谓的“差生”则敷衍了事,任其自由发展,或者备受冷落,甚至进行讽刺、挖苦,伤害了这些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导致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去学校。

由此看来,学校和老师在教育态度上的偏差,与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的产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3分)。

(3)学校管理工作上的失误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2分):有的学校和教师忽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许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有打架斗殴、故意扰乱课堂秩序、谈情说爱、相互攀比等不良行为,但学校对此却放任自流。

其结果使不良习气在校园内盛行(3分)。

(4)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2分):学校恶劣的周边环境,如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林立,销售庸俗书包、黄色音像制品的摊点比比皆是,这种不良环境不仅会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也会诱发青少年学生的物质欲望、消费欲望、娱乐消遣的欲望,成为刺激青少
年学生违法犯罪心理的因素(3分)。

8、犯罪心理形成的渐变模式有哪些特点?(6分)答: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渐进过程(2分),经历了由朦胧的犯罪意向到形成清晰犯罪心理的过程(2分),而且从产生不良欲求到形成犯罪决意,具有明显的预谋性(2分)。

9、要实现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需要哪些条件?(6分)答:要实现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是十分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因素形成一种合力。

其基本条件包括:
(1)、要产生内部心理矛盾需要各方面的积极。

(2分)(2)、要有促进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动因。

(2分)(3)、要遵循转化规律。

(2分)
10、犯罪人在犯罪行为发生前后的不同阶段,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12分)
答:(1)、犯罪行为人犯罪前的心理(1分):自我辩解(合理化、比拟、投射、补偿)、犯罪决意的形成、等待犯罪时机中的焦虑的状态。

(3分)
(2)、犯罪实施过程中的心理状态(1分):兴奋、
紧张、恐惧、愤怒、沉静。

(2分)
(3)、犯罪后的心理状态(1分):情绪表现方面(不安、恐惧、满足、得意、麻木、罪恶感)(2分);异常行为表现方面(试探、其他反常行为)(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