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行为导论犯罪心理学的概念:(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性质:交叉性学科;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3、测验法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4、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一、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学发展1、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人的灵魂有善与恶两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犯罪的原因在于人类邪恶的本质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性恶论学说,人生来就是自私好斗残暴的18世纪,犯罪古典学派:人性自私论19世纪,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自杀犯罪等异常行为是因为社会缺乏规范和正常秩序的结果。
1867年,英国精神病学家莫利兹,《精神生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犯罪与精神错落之间关系密切。
1876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克拉夫特-艾宾,《犯罪心理学纲要》1876年,意大利精神病学家,龙勃罗梭《犯罪人论》,天生犯罪人2、现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背景:19世纪后期的欧洲,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学科,如人类学、人休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等。
社会矛盾的激发,犯罪率的不断上升。
3、犯罪心理学的诞生: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犯罪心理学纲要》。
这本著作主要从精神病态的角度研究犯罪人。
1897年,奥地利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H.格罗斯出版了《犯罪心理学》一书,着重研究犯罪者的人格。
这两本专著的问世,标志了犯罪心理学的诞生。
二、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一)、中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观点1、注重从人性角度探讨犯罪心理成因性善论(孟子)性恶论(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学三品论(董仲舒)2、强调后天系数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决定作用傅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3、注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犯罪心理的原因管仲: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老子:长使民无知无欲4、注重综合控制的方法预防犯罪刑法+道德教化(言传身教)(二)现代犯罪心理学的萌芽和出现20世纪20年代-40年代。
本世纪30年代前后,西方的犯罪心理学开始传入中国。
当时我国有一些学者翻译出版了一批西方犯罪心理学著作。
从30年代到40年代,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缓慢地发展着。
1949-1979年间建国以后,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一度曾将心理学视为伪科学,50-70年代中期,犯罪心理学一直没有得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三)国内犯罪心理学的发展:1979年-至今直到70年代末,犯罪心理学才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一样开始复苏,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学校从1979年的几所政法院校发展到全国各地的几百所院校。
1984年,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
犯罪理论的人性观:1、遵从观人类具有遵从的本性,他们想去做“正确”的事情。
即人性本善,人努力实现自己的最大潜能。
Merton的紧张理论(失范理论):(1)人性本善,人性受到社会价值和态度的强烈影响。
(2)失范理论:人类是遵从者,他们容易吸收该社会所公推的观点。
当社会过分强调目标和理想的共性,但是未能给不同阶层的人们提供达到这一目标的相同条件时,弱势群体容易以非法的手段实现这一目标,从而产生犯罪。
2、非遵从观(1)假设人类从根本上是无组织无纪律的生物,不要社会规范的约束,也无需社会的控制和管理,他们藐视社会习俗和规范,不分青红皂白的实施犯罪。
(2)人性本恶(3)Hirschi的社会控制理论:当约束个体的习俗规范和道德标准变得很弱小或基本不存在时,违法犯罪就发生了。
3、学习观(1)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是中性的,人类完全从社会环境中习得他们所有的行为、信念和理想。
(2)犯罪是习得的。
(3)个体成为一名罪犯是他们从别人那里获取的经验和信息的结果。
青少年犯罪——发展性因素青少年犯罪心理上的定义:界定为品行障碍和反社会行为。
品行障碍:那些习惯化的的品行不端的行为。
反社会行为:那些更严重的习惯性不良行为,尤其指那些给社会和他人造成直接伤害的行为。
青少年犯罪年龄上界定:按照发展心理学的划分标准,青少年时期是指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和青年晚期(17、18岁-24、25岁)的统称。
(选择)青少年犯罪的特点类型:一、青少年成为违法犯罪行为实施的主体(14岁-16岁)1、青少年违法犯罪率迅速增长、居高不下2、青少年从违法向犯罪发展危害性增大: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盗窃、抢劫、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日渐增多。
并爱模仿黑恶势力,相互组成团伙实施犯罪。
3、青少年违法犯罪内容扩大:从犯罪类型来看,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
青少年涉毒案件的逐年增加。
此外,高科技犯罪团伙犯罪中,也到处都有着青少年的身影。
4、违法犯罪青少年的重新犯罪: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比率在未成年人犯罪中逐渐上升,并具有犯罪性质日趋严重化、手段暴力化、犯罪团伙化、传帮带现象严重化等特点。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世界趋势1、美国青少年的枪支暴力犯罪2、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的足球流氓3、发展中国家青少年的财产犯罪、性犯罪和毒品犯罪4、我国青少年流动人口的犯罪三、当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特点:1、低龄化,低受教育程度,未成年女性增多,屡犯增多。
2、严重犯罪日益突出3、团伙犯罪: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团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
两种形式:一是青少年被各种犯罪团伙或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吸纳。
一是青少年自身有合群性,崇尚江湖义气,在犯罪中往往组成团伙以聚力壮胆。
4、犯罪手段成人化、智能化四、青少年的毒品犯罪1、美国青少年的大麻滥用2、我国青少年的海洛因滥用3、新一代毒品对青少年的诱惑4、毒品引发青少年的多种犯罪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一、社会因素1、贫穷和社会阶层(关键因素):贫穷不仅仅是物质上匮乏,而是随之伴随的偏见、种族歧视、家庭分裂、不安全的居住环境、失业、社会疏离和有限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教养方式。
2、同伴经验(预测因素):严重的青少年犯罪是同伴、家庭和整体社会环境在内的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学龄前监管不严的更容易产生越轨行为。
3、家庭背景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严重的体罚;亲子互动的缺乏。
二、心理因素1、发展因素持续、严重的青少年犯罪的模式源于童年。
攻击性、逃学、偷窃、说谎等。
终身持续型犯罪人:在不同的条件和情境下实施其反社会行为。
在童年表现出神经功能上的问题,在日后学校中的学习问题,承认后出现明显的判断和问题解决缺陷,会终其一生实施多种攻击和暴力犯罪。
青春期犯罪人:在青少年阶段开始表现出违法犯罪行为,但到18岁,这种违法行为自行消失。
通常16岁到达顶峰,然后逐渐下降,21岁急速降到零点。
2、多动和注意力缺失障碍多动症:轻微脑功能障碍,表现为缺乏注意、冲动型、过度运动,男性为主。
多动引起人际关系问题、行为障碍等。
3、品行障碍,反复和持续性的侵害他人的基本权利的行为模式。
三、智力青少年犯在智力标准测验上得分低于非犯罪群体。
Flynn效应:心理测验智力在全球范围内有稳定的增长。
四、性别男性数量超过女性,尤其在暴力犯罪中。
但近些年数据显示:差异正在缩小。
犯罪行为的起源——生物因素犯罪的生物因素(选择)1、天生犯罪人(1)Cesare Lombroso(1836-1909) (现代犯罪学之父),1876年《犯罪人》一书,提出天生犯罪人理论。
提出有些人天生具有强烈的反社会行为倾向,罪犯代表了一种尚未进化为更高等级别的智人的独立物种。
提出可以用异常生理特征辨别犯罪人:不对称的颅骨,平坦的鼻子,大耳朵、厚嘴唇,巨大的下巴,高颧骨,蒙古人种眼睛。
原因为隔代遗传,指倒退到原始人或者低于人类的一种返祖现象。
(2)后期观点修正:天生犯罪人只占犯罪总人数1/3。
罪犯有六种类型:职业型犯罪人:犯罪是一种职业,与不良群体的接触影响巨大;司法型犯罪人:由于疏忽大意或缺乏预先考虑导致——冲动型犯罪;激情型犯罪人:为捍卫荣誉、保护爱人和维护国家尊严犯罪;倾向型犯罪人:犯罪本性较弱,环境的重要影响;精神病态型犯罪人和歇斯里地型犯罪人。
天生罪犯人的特征:对所犯的任何错误都缺乏罪恶感和悔恨;对辨别是非有一种特异性的学习无能;不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友谊;容易背叛同伴和同谋;极度自我中心;冲动、冷酷;对疼痛有高度耐受性。
(选择)2、体型与犯罪行为(1)德国精神医学学者克雷奇默认为人类的体形有四类,各具性格,并触犯不同的罪行:肥胖型:此种人身材圆厚、多脂肪、手足粗短、性格外向、善与人相处。
肥胖型的人不易犯罪,假如犯罪,则大多为欺诈,累犯很少,容易社会化。
瘦长型:此种人身材瘦长、手足长而细、性格内向、喜批评、多愁善感。
瘦长型的人多犯盗窃与欺诈罪,累犯之中,瘦长型占大多数。
运动型:此种人健硕强壮、肌肉发达、活力充沛、具有爆发性格。
健壮型的人属于暴力财产犯罪与暴力性犯罪的专门犯。
发育异常型:此种人身体发育不正常或有障碍,或有残缺,或为畸形,性格多为内向。
异常型的人多犯性犯罪。
(2)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W.H.Sheldon)受克雷奇默的影响,对气质与体型的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把人的体型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内胚层型(柔软、丰满、肥胖)—爱社交、贪吃。
中胚层型(肌肉骨骼发达、坚实、体态呈长方形)—爱冒险、竞争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