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考试试卷(一)阅读(6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14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④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

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结果自豪。

⑧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⑨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1、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3分)2、“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一句中“空白”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3分)3、第③段是一个复杂的长句,试对它进行句意的概括。

(不超过10个字)(2分)4、第⑧段划线句“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中“这样”是指(2分)5、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

他的墓占地不多,不过三四米见方。

陵墓是那么朴实无华,平台前面立着一块两米多高的墓碑,在碑的顶端安置着他的头像。

头像下方镌刻着他的墓志铭,是两行简洁的文字,表达了对马克思的一份敬意、一份景仰。

如果是你,你会为马克思拟怎样的墓志铭呢?(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5-9题。

(12分)一个人的凤凰镇(顾嘉琛)一直都把凤凰视作生命中必去的地方。

选择乘火车轰隆隆地在地上以奔跑的方式前往那里,虽然比飞机慢太多,但毕竟与在大地上行走的感觉有些许相通,一路上的一景一物至少还能用目光浏览,一天一夜里满含着的期待,不会遭遇短暂起飞落地带来的茫然。

当长途汽车穿过湘西重重叠叠的山峦,已是黄昏。

欢腾的流水与人声在车窗外变得越来越清晰,我知道那个我在文字与影像的世界里早已了然的小镇正逐渐靠近。

“梦里寻她千百度”,这种感觉就像群山环绕间忽然面对豁然开朗的桃花源,心头始终按捺不住一丝紧张。

秀丽的风雨虹桥,潺潺的沱江流水,安静的吊脚楼群……一次次在印刷品上摩挲过她们的每一处细节,让相见更亲切,如同见到故人,且道一声别来无恙。

举步踏上古镇青湿的石板路,沿着逼仄的街道,融入穿梭往来的人群,我的双眼充满了好奇,脸上漾起笑容,而内心早已欢歌一片了。

选一间临江的客栈住下,对岸就是俊秀的白塔,在这边陲小镇,四面青山阻隔了夏季的炎热与冬季的寒冷,成就了古镇独特的人情氛围,始终给人温暖的感觉。

清清的、缓缓的,沱江水就在眼前流淌,往来的小游船轻轻划过。

水面上建有对歌台,三两个不知是土家还是苗家的阿妹执着话筒,从清晨唱到深夜,遇到爽朗的游客,就会和她们对歌一曲。

或者是时下的流行曲目,或者是土家苗家的山歌,每曲末了总有一个“呦~嘿”作为尾音,这连绵的歌声不经意间成了小镇生活的一部分。

顺着沱江流水的方向坐船去桃花岛,由于雨水少,沱江水位低,水底鹅卵石清晰可见,行至水浅处,船几次搁浅,船家挽起裤腿下水推船,因为不忍,我们也下了船。

水刚到腿肚,清而凉,水草柔柔的,行走在沱江里,有点飘摇。

回程的时候,岸边早已有成队的黄包车在等候载客人去沈从文墓或是去古镇中心,男人们在河埠的台阶上等,而女人们会在前面向游人热情吆喝。

我们决定步行,但忍不住还是向他们问了去沈从文墓如何走,得到了好几个回应,心里暖暖的。

沈从文墓在凤凰镇北听涛山下,指路人说沿着台阶向上再往左即是先生的墓地,拾级而上,我们果然看到了黄永玉题写悼文的石碑:“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再往上,只见一块半人高的不规则五彩石,正面镌刻着先生的两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则是先生妻姊张允和的诔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就只有这些吗?一石一碑,静静地立于山间,毫不张扬。

正在犹疑之间,忽然发现,五彩石下端端正正地供着三支香烟,应该是慕名而来者作为香火为先生敬上的吧。

先生在此安息,守望着教他认识美、学会思索的流水,与他日日牵挂的故乡再不分离了。

我们到达这里,同样也是沿着山水的脉络,看到了小时候调皮的沈从文、年轻时腼腆的沈从文、老来沉稳的沈从文。

文字交流,视觉碰撞,终于理解了故乡之于先生的深重意义。

沈从文的乡情,是以《边城》、《萧萧》、《湘行散记》等诸多作品营造而成的一个美好的文化梦境,诗一般的文字,赞美着湘西地区传统的人性美、人情美、风俗美,表达的是对故土持续一生的无限深沉的爱恋。

正因为如此,在沈从文的晚年才能完成一部更为沉甸甸的学术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凤凰古城在沈从文的笔下处处荡漾着柔美的情绪,虽然他13岁离开家乡做了士兵,后来辗转南北远离故土,但是湘西情结一直是他的生命底色。

一条沱江,满城山色。

柔美、清澈、恬静,充满着宽容的生命意味,也成就了沈从文柔和大度的人生。

如今,我们游走于凤凰,这分机缘是沈从文给予的。

但是,不管我们一生会有多少次在此停留,都无法属于凤凰,我们这些异乡人,大多闻风而动,追求的是对大师故里的寻访和体验。

对于凤凰,我们只是擦肩而过的人,就如同一家酒吧的名字——边客,我们是边城的匆匆过客,第一次的到达只是意味着今后更多的牵挂。

归根结底,这凤凰,终究只能是沈从文一个人的凤凰,是他为之牵挂了一生的家乡,是他内心守望了一生的圣地。

6、不属于作者所陈说“选择乘火车”前往凤凰镇好处的一项是()(3分)A. 感觉有相通;B. 眼睛可浏览;C. 时光含期待;D. 山歌生流连。

7、有人认为“张允和的诔文”写得十分巧妙。

其妙处在(2分)8、“我们到达这里,同样也是沿着山水的脉络,看到了小时候调皮的沈从文、年轻时腼腆的沈从文、老来沉稳的沈从文”划线部分在句中的意思是:()(3分)A. 沈从文一生都守望着故乡的山山水水;B. 沈从文的个性见之于故乡山水的特色;C. 寻访者理解了故乡于先生的深重意义;D. 慕名者在凤凰寻觅着先生故乡的踪迹。

9、标题说“一个人的凤凰镇”、文末又说“这凤凰,终究只能是沈从文一个人的凤凰”,从文章看,作者究竟要表达或强调什么?(4分)三、完成下列默写:(10分)10、(1)子曰:“,思而不学则殆。

”(2)子曰:“,仁者乐山。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4)子曰:“君子坦荡荡,。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子曰:“见贤思齐焉,。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回也不改其乐。

”(9)子曰:“岁寒,。

”(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12分)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

”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4分)A.则必餍.酒肉而后反()B. 蚤.起()C. 施施..从外来() D.其妻妾不羞.也()1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施从良人之所之./ 又顾而之.他B. 其.良人出/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C. 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而.未尝有显者来D.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13、与其它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A.而良人未之知也B.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C.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D. 骄其妻妾14、作者写此文的用意是(2分)五、阅读下文,完成15-17题。

(12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