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3共54页文档

第四章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3共54页文档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2.3.人类的正常核型
2.3.2.人类染色体显带核型
2.3.2.2.染色体显带核型的识别 区分每一显带染色体的区、带的标准系统,
称为《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的国际体制》 (ISCN)。每条显带染色体是由一系列连续的带 纹组成的,没有非带区,根据ISCN规定的界标 划分为若干个区和带。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遗传物质(染色体和基因)发生突变 而 引 起 的 疾 病 称 为 遗 传 性 疾 病 (hereditary disease,genetic disease),简称遗传病。由 于是遗传物质改变所致,一般具有垂直传递、 “终身性”和“难治性”的特征。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遗传病的先天性
临床上把婴儿出生时就表现出来的疾病叫先天性疾病。 遗传病往往有先天性特点,如白化病。 遗传病有时不都是先天性的,如男性秃顶30岁后才发病。 先天性疾病有两种情况:遗传性和获得性的。
对这些图像进行染色体数目、形态结构特 征的分析称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这是 识别和分析各种人类染色体病的基础。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2.3.人类的正常核型
2.3.1.人类染色体非显带核型
根据丹佛体制,将正常人类体细胞的46条 染色体分为23对、7个组(A、B、C、D、E、F 和G组)。按照国际体制的规定,在描述一个核 型时,首先写出染色体总数(包括性染色体), 然后是一个“,”号,后面是性染色体。正常 的男性核型描述为46,XY;女性为46,XX。
4.1.染色体异常与疾病
4.1.1.染色体数目畸变
4.1.1.1.染色体整倍性改变 是指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以n为基数成倍地
增加或减少,形成单倍体或多倍体。
多倍体(polyploid)
三倍体(triploid):3n=69 四倍体(tetraploid):4n=92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4.1.染色体异常与疾病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2.3.人类的正常核型
2.3.2.人类染色体显带核型
2.3.2.4.染色体的多态性
Y染色体的长度变异,主要变异部位是Y染 色体长臂远端2/3区段的结构异染色质区
D组G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随体及 随体柄部次缢痕区
第1、9和16号染色体次缢痕区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4.遗传与人类疾病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目增加或减少了一条或数条,称非整倍体 (aneuploid)。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4.1.染色体异常与疾病
4.1.1.染色体数目畸变
4.1.1.2.染色体非整倍性改变 亚二倍体(hypodipliod)
单体型(monosomy)
超二倍体(hyperdiploid)
三体型(trisomy) 多体型(polysomy)
先天性≠遗传性
遗传病的家族性
疾病发生的家族性即家族聚集性。 遗传病常常表现为家族性,如并指、多指。 但不是所有的遗传病都表现为家族性,如白化病。 有些疾病如夜盲症虽然表现为家族性,但不遗传。
家族性≠遗传性
遗传病 vs.家族性疾病 & 先天性疾病
• 家族性疾病 (Familial disease): 大多数遗传病呈家族聚集现象; 某些遗传病为散发性,仅有先症者发病; 某些环境因素致病亦有家族聚集现象。
• 先天性疾病(Congenital disease): 指出生时既表现出来的疾病;
大多数遗传病都是先天的,出生前致病基因已经表达; 某些遗传病需发育到一定年龄出现表型; 某些先天畸形为环境因素所致。
遗传病的分类
单基因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 染色体病 线粒体遗传病 体细胞遗传病
丹佛体制是针对正常人类核型的基本特点 而制定的统一标准命名系统,主要是根据染色 体的长度和着丝粒的位置,将人体细胞的46条 染色体进行配对、顺序排列、编号、分组以及 核型描述。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2.3.人类的正常核型
2.3.1.人类染色体非显带核型
核 型 (karyotype) 是 指 一 个 体 细 胞 中 的 全 部 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 的图像。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4.1.染色体异常与疾病
生物界中各物种的染色体在形态、结构和 数目上都是相对恒定的。在病理条件或环境因 素的作用下,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 目 可 发 生 改 变 , 称 为 染 色 体 畸 变 (chromosome aberration)。染色体畸变可以自发地产生,称为 自发畸变。也可以因环境因素诱发引起,称为 诱发畸变。
染色体序号 臂的符号 区的序号 带的序号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2.3.人类的正常核型
2.3.2.人类染色体显带核型
2.3.2.3.高分辨显带染色体 高分辨显带(high resolution banding)是细胞
分裂早中期、晚前期或更早时期的染色体显带。 由于细胞所处的分裂期较早,染色体较长,带 纹也相对更多,分辨得更精细。
染色体不分离(chromosome nondisjunction) 有丝分裂不分离 减数分裂不分离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有丝分裂不分离
2N+
2N
1
2N- 1
47/45嵌合体
2N 2N
2N
2N 2N+
2N
1
2N-
1
46/47/45嵌合体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减数分裂不分离
2N
N+1
N-1
2N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2.3.人类的正常核型
2.3.2.人类染色体显带核型
2.3.2.3.高分辨显带染色体 亚带描述 次亚带描述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2.3.人类的正常核型
2.3.2.人类染色体显带核型
2.3.2.4.染色体的多态性 在正常人群中,染色体存在着各种恒定的
微小变异,主要表现为同源染色体之间在形态 结构、带纹宽窄和着色强度等存在着明显的差 异。这类变异是按孟德尔方式遗传的,通常没 有明显的表型效应或病理学意义,称为染色体 多态性(chromosomal polymorphism)。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2.3.人类的正常核型
2.3.2.人类染色体显带核型
2.3.2.1.染色体显带 G显带(G-banding)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2.3.人类的正常核型
2.3.2.人类染色体显带核型
2.3.2.1.染色体显带 R显带(R-banding)
用盐溶液处理染色体标本后,再用Giemsa 染色 , 显示 与 G 带相 反 的带 , 称反 带(reverse band)或R带(R-band)。
染色体标本经NaOH或Ba(OH)2处理后,再 用Giemsa染色,所显示的带称为C带(C-band)。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2.3.人类的正常核型
2.3.2.人类染色体显带核型
2.3.2.1.染色体显带 N显带(N-banding)
用硝酸银染色可使染色体的随体及核仁组 织区(NOR)呈现出特异性的黑色银染物,称为N 带(N-band)。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4.1.染色体异常与疾病
4.1.1.染色体数目畸变
4.1.1.1.染色体整倍性改变 是指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以n为基数成倍地
增加或减少,形成单倍体或多倍体。 嵌合体(mosaic)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4.1.染色体异常与疾病
4.1.1.染色体数目畸变
4.1.1.2.染色体非整倍性改变 非整倍体形成机制
N
N
N+1 N+1 N-1 N-1 N N
N N+1 N-1
2N+ 2N+ 2N 2N 2N+ 2N- 11
后期Ⅱ不分离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4.1.染色体异常与疾病
4.1.1.染色体数目畸变
4.1.1.2.染色体非整倍性改变 非整倍体形成机制
染色体不分离(chromosome nondisjunction) 染色体丢失(chromosome loss)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4.1.染色体异常与疾病
染色体畸变一般指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 察到的染色体改变,其实质是指染色体上的成 群基因的增减或位置的移动。这种改变造成了 多个基因或者是成群的基因的改变,影响正常 的新陈代谢等基本生命活动,造成多个器官的 病变,在临床上表现出各种症状。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4.1.染色体异常与疾病
定,不同对的染色体带型不同。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2.3.人类的正常核型
2.3.2.人类染色体显带核型
2.3.2.1.染色体显带 Q显带(Q-banding)
用荧光染料氮芥奎吖因(QM)处理染色体标 本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沿其 长轴显示出一条条宽窄不同的明暗相间的带纹, 称为Q带(Q-band)。
种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沿长轴显现出一条 条明暗交替或深浅相间的带(band)。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2.3.人类的正常核型
2.3.2.人类染色体显带核型
2.3.2.1.染色体显带 人类的24种染色体都可显示出各自的特异
的带纹,称为带型(banding pattern)。 每对同源染色体的带型基本相同且相对稳
4.1.1.染色体数目畸变
人类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二倍体 (diploid) , 即 2n=46 ; 精 子 或 卵 子 为 单 倍 体 (haploid),即n=23。如果染色体数目发生了改 变,体细胞染色体数不是46,生殖细胞染色体 数不是23时,即表明这些细胞发生了染色体数 目畸变。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2.3.人类的正常核型
2.3.2.人类染色体显带核型
2.3.2.1.染色体显带 G显带(G-banding)
染色体标本用胰酶处理后,再用Giemsa染 色 , 显 示 出 着 色 深 浅 相 间 的 带 纹 , 称 G 带 (Gband)。Q带亮带的相应部位在G带为深色带;Q 带暗带的相应部位在G带为浅色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