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1章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
第11章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
.
一、鹅 口 疮
• 鹅口疮(thrush,oralcandidiasis)又称雪口 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在粘膜表面形成 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 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 生素或激素的患儿常有此症。新生儿多 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奶头不洁及污染 的乳具感染。
.
[临床表现]
• 可见口腔粘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 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 周围无炎症反应,强行剥离后局部粘膜潮红、 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 响吃奶,无全身症状;重症则整个口腔均被 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 管、气管、肺等处而危及生命。重症患儿可 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取白膜少许放玻 片上加10%氢氧化钠一滴,在显微镜下可见 真菌的菌丝和孢子。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 (一)口腔 • 是消化道的起端,具有吸吮、吞咽、咀嚼、
消化、味觉、感觉和语言等功能。足月新生 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吞咽功能。新生 儿及婴幼儿口腔粘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 腺不够发达,口腔粘膜干燥,因此易受损伤 和局部感染;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 5~6个月时明显增多,但婴儿口底浅,尚不 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因此常发生 生理性流涎。
• 由于小儿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时 常引起胃—结肠反射,产生便意,所以大便 次数多于成人。
.
• (五)肝 • 年龄愈小,肝脏相对愈大。婴儿肝脏
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 不易发生肝硬变,但易受各种不利因素 的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中毒等均 可使肝细胞发生肿胀、脂肪浸润、变性、 坏死、纤维增生而肿大,影响其正常功 能。婴儿时期胆汁分泌较少,故对脂肪 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
• (四)肠
• 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一般为身长的5~7 倍,或为坐高的10倍。小肠的主要功能包括 运动(蠕动、摆动、分节运动)、消化、吸收及 免疫保护。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贮存食物残渣、 进—步吸收水分以及形成粪便。小儿肠粘膜 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结肠无明显 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 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肠壁薄故通透性高, 屏障功能差,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和过 敏原等可经肠粘膜进人体内,引起全身感染 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
• (七)肠道细菌
• 在母体内,胎儿肠道是无菌的,生后 数小时细菌即侵入肠道,主要分布在结 肠和直肠。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 单纯母乳喂养儿以双岐杆菌占绝对优势, 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肠内的大肠杆菌、 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 几乎相等。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 致 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婴幼儿肠道 正常菌群脆弱,易受许多内外界因素影 响而致菌群失调,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
.
• 2.人工喂养儿粪便 为淡黄色或灰黄色, 较干稠,呈中性或碱性反应(pH6—8)。 因牛乳含蛋白质较多,粪便有明显的蛋 白质分解产物的臭味,有时可混有白色 酪蛋白凝块。大便1—2次/日,易发生 便秘。如果只是排便间隔超过48小时, 不伴任何不适,不应称为便秘。
.
• 3.混合喂养儿粪便 人乳加牛乳者的粪便 与单喂牛乳者相似,但较软、黄。添加淀 粉类食物可使大便增多,稠度稍减,稍呈 暗褐色,臭味加重。添加各类蔬菜、水果 等辅食时大便外观与成人粪便相似,初加 菜泥时,常有小量绿色便排出。便次每日1 次左右。
.
• (二)食管 • 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粘膜
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 发达,下食管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 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绝大多数 在8至10个月时症状消失。婴儿吸奶时 常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
.
• (三)新生儿胃容量
• 约为30~60 ml,1~3个月时90~150ml,1岁 时250~300ml,5岁时为700ml~850ml,成人 约为2000ml,故年龄愈小每天喂养的次数愈 多。但哺乳后不久幽门即开放,胃内容物陆 续进入十二指肠,故实际胃容量不完全受上 述容量限制。婴儿胃略呈水平位,当开始行 走时其位置变为垂直。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 善,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胃扩张。由于贲 门和胃底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 故易发生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胃排空时间 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异,稠厚含凝乳块的乳汁 排空慢;水的排空时间为1.5~2小时;母乳 2~3小时;牛乳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 更慢,易发生胃潴留。
.
• (六)胰腺
• 出生后3~4个月时胰腺发育较快,胰 液分泌量也随之增多,出生后一年,胰 腺外分泌部生长迅速,为出生时的3倍。 胰液分泌量随年龄生长而增加,至成人 每日可分泌1—2升。酶类出现的顺序为: 胰蛋白酶最先,而后是糜蛋白酶、羧基 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新生儿 所含脂肪酶活性不高,直到2岁~3岁时 才接近成人水平。婴幼儿时期胰腺液及 其消化酶的分泌易受炎热天气和各种疾 病的影响而被抑制,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
治疗
一般不需口服抗真菌药物。可用2%碳 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或局部 涂抹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 溶液,每日2~3次。亦可口服肠道微生态 制剂,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抑制真菌生长。 预防应注意哺乳卫生,加强营养,适当增 加维生素E2和C。
.பைடு நூலகம்
• (八)健康小儿粪便
• 食物进入消化道至粪便排出时间因年 龄而异:母乳喂养的婴儿平均为13小时, 人工喂养者平均为15小时,成人平均为 18—24小时。
• 1.人乳喂养儿粪便 为黄色或金黄色, 多为均匀膏状或带少许黄色粪便颗粒, 或较稀薄, 绿色、不臭,呈酸性反应 (pH4.7~5.1)。平均每日排便2—4次, 一般在添加辅食后次数即减少。
.
第二节 口 炎
– 口炎(stomatitis)是指口腔粘膜由于各种感染 引起的炎症,若病变限于局部如舌、齿龈、 口角亦可称为舌炎,齿龈炎或口角炎等。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可单独发生,亦可继 发于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 良、久病体弱和维生素B、C缺乏等。感染 常由病毒、真菌、细菌引起。不注意食具 及口腔卫生或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 降等因素均可导致口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