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2)
第四章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2)
2014-4-27 27
一、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
4、林带宽度
林带宽度以能够形成适宜的林带结构和适宜的疏透度为标准。
疏透度:指林带纵断面透光孔隙面积占纵断面总面积的百分数。
透风系数:指林带背风面林缘平均树高以下处的风速与旷野同一 高度平均风速之比。
2014-4-27
28
一、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
18
一、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
2、林带结构
紧密结构
2014-4-27
19
一、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
2、林带结构
(2)疏透结构
由乔木和亚乔木或灌木组成。林带纵断面透风透光,且孔隙分 布均匀,一部分气流可以通过,另一部分越过林冠。在背风林 缘附近形成一个弱风区,且防护距离较大。各地农田均可采用 这种结构。
2014-4-27
4
农田防护林形式
林岛形式:在农田的间隙地带营造的丛状和小 片林。
2014-4-27
5
农田防护林形式
林网形式:在农田四周营造的带状林分,林带往 往在农田之中交织成网,称为农田防护林网。
2014-4-27
6
农田防护林作用
降低风速: 林带可以减低风速。当害风通过林带时,
通过树干和枝叶的摩擦和阻拦而使风力减弱;越
2014-4-27
25
一、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
3、林带间距
(1)主林带间距 ②以干热风为主的危害地带:主林带间距按当地林带成林高度 的25倍设计。 ③盐渍化地带:本区生物排水和抑制土壤返盐是设计林带要考 虑的又一重要因素。在盐渍化土壤上,树高较低。这类地带一 般主林带间距不应超过200m。 以上两三种灾害同时存在的地带,应以其低限指标来设计主林 带间距。
4、林带宽度
(1)以减免干热风危害为主要目的:以适度通风结构为宜。
林带疏透度0.3-0.4、透风系数0.4-0.6的林带防护效益最好。 a.林带4-6行乔木,两侧再配1行灌木。 b.如果树种选择适当,加以株间密植,由1-2行乔木再配1行 枝叶稠密的亚乔木。按照以上配置,带宽4-12m即可。
2014-4-27
2014-4-27
17
一、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
2、林带结构
(1)紧密结构
由乔木、亚乔木和灌木树种组成,林带上下层均较密,外观上 不透光,气流从林冠上越过,背风林缘附近形成静风区或弱风 区,但越过此区以后,风速很快恢复到旷野风速,防护距离较 短。此结构适合于阻止流沙的防风固沙林带。
2014-4-27
2014-4-27 33
二、农田防护林的营造与管理技术
3、整地措施
造林前的细致整地可以改善造林地土壤的理化性 质,消灭杂草,蓄水保墒,为幼林的成活和生长 创造良好的条件。 整地方法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两种。
2014-4-27
34
二、农田防护林的营造与管理技术
3、整地措施
(1)全面整地
指对造林地全部进行翻耕。营造农田防护林的造林地大多数为 地形平坦或稍有起伏的耕地、荒地和草原,采用全面整地的方 式最为合适。全面整地一般使用翻耕机具进行,整地深度为30 -40cm。
2014-4-27
22
一、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
2、林带结构
2014-4-27
23
一、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
3、林带间距
林带间距包括主林带间距和副林带间距。
主林带间距
2014-4-27 副林带间距
24
一、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
3、林带间距
(1)主林带间距 主林带间距的大小,是由林带的防护距离和林带的树高所决定 的,一般的规律是害风越过林带后不造成危害的距离,为主林 带的有效防护距离。 ①沙尘风暴危害地带:主林带的间距应根据灾害因地制宜的确 定。为防止表土风蚀,保证适时播种和全苗,保持土壤肥力, 主林带间距应以当地林带成林树高的15-20倍为准。
一、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
1、林带的走向
农田防护林是由很多林网组成,一个林网是指由2条相邻 主林带和2条相邻副林带所包围的土地面积。
2014-4-27
11
一、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
1、林带的走向
林带走向取决于害风的风向。
害风:是指对农作物造成影响或严重影响的风,如引起风沙 流的风、引起落花落果的风和吹折作物茎秆等均称为害风。
2014-4-27 15
一、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
1、林带的走向
(5)考虑当地农业技术措施和耕作习惯,道路、沟渠的布局 和走向,在风、沙灾害均不严重的地区,营造农田防护林主要 是改善田间小气候,为当地提供木材、条材及林副产品等。林 带走向的确定不能单纯局限在与主害风风向垂直这一点上,允 许有不大于45°的偏角,林带偏角指林带与理想设计林带(与 主害风垂直方向的林带)的夹角。
2014-4-27 26
一、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
3、林带间距
(2)副林带间距 副林带间距的大小,可根据防护效率来定 a.当防护效率要求为100%时,副林间距与主林带相等; b.当防护效率要求低于100%时,以主林带间距的2-4倍设计;
c.若害风来自不同的方向,仍可按主林带间距设计,构成正方形
林网。
农田防护林(Farmland protection forest)
是以抵御自然灾害、改善农田小气候、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和高产稳产为主要目的,将一定的组成和结构的树种成带 状或网状配置在田块四周,所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2014-4-27
3
农田防护林形式
林农间作形式:在农田内部栽植树木,其株行 距均较大。
2014-4-27
35
二、农田防护林的营造与管理技术
3、整地措施
(1)全面整地
2014-4-27
36
二、农田防护林的营造与管理技术
3、整地措施
(2)局部整地
指在造林地上对直接影响苗木生长的局部面积进行整地。又
可分为带状整地和穴状整地。 在立地条件比较恶劣的地段,如有风蚀的固定半固定沙地、 盐碱地、水湿地、道路、堤坡等不宜全面整地的地方,宜采用 局部整地。
品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美化作用。
2014-4-27
9
一、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
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农
田防护林效能的大小和农牧业生产率的高低。
因此,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必须贯彻“因地制
宜、因害设防、宜带则带、宜网则网”的原则,
同时要考虑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
的需要。
2014-4-27 10
过树冠的气流与穿过林带的气流接触后又产生摩
擦、混合,继续消耗气流动能。
调节气温和湿度: 由于风速的减弱和林带树冠的蒸
腾作用,使得林网内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得到了改
2014-4-27
善,有利于作物高产、稳产。
7
农田防护林作用
积雪均匀而不易吹散: 在多雪地区,积雪的覆盖是
农作物高产的重要条件。有防护林网的保护,积
2014-4-27
16
一、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
2、林带结构
林带结构(Structure of forest belt):是指林带树冠上下组成 的层次、宽度、纵断面形状、枝叶状况、密度和透光度状况等 综合情况。不同的林带密度、宽度、树种组成,构成防护效能 不同的林带结构。根据防护的需要,通常把林带结构划分为三 种基本类型,即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
一般应提前整地,雨前整地,农闲整地。多年的农 耕地或风蚀严重的地区,可以随整地随造林。
2014-4-27 39
二、农田防护林的营造与管理技术
4、造林方法
(1)植苗造林 多采用1~2年生的苗木,目前也有采用3~5年生的大苗。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了防止苗木过多失水,栽植前苗 木地上部分可采用截干、修枝、剪叶等措施。
2014-4-27 31
二、农田防护林的营造与管理技术
1、树种选择
适宜于农田防护林的 树种较多,但主要的 树种有北京杨、新疆 杨、箭杆杨、群众杨、 合作杨、泡桐、白榆、 楸树、紫穗槐、白蜡、 杞柳等。核桃、桑树、 柿树等多用于山地林 网。
2014-4-27 32
二、农田防护林的营造与管理技术
1、林带的走向
(1)当主害风风向频率很大,即害风风向比较集中,其他方 向的害风频率均很小,主林带应与主要害风垂直配置。由于次 害风频率很小,危害不大,副林带作用较小,副林带距可以大 些或不设副林带。
(2)主害风与次害风风向频率均较大,主林带与副林带所起 的作用同等重要,林带可设计成正方形。
2014-4-27
2014-4-27
37
二、农田防护林的营造与管理技术
3、整地措施
(2)局部整地
带状整地 穴状整地
2014-4-27
38
二、农田防护林的营造与管理技术
3、整地时间
选定适宜的整地季节,可以较好地改善立地条件, 提高整地效果,保证较高的造林成活率。
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往往是影响林带 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子,为了保证造林时期有充分的 土壤水分,整地季节的选择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 土壤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农忙与农闲季节。
第四章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2014-4-27
1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概述 造林技术 农田防护林规划及营造 生物固沙技术 水土保持植草技术
林草 措施
工程 措施
综合治 理措施
农业 措施
2014-4-27
2
第三节 农田防护林规划与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