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晚清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晚清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 广州十三行
• 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闭关 锁国政策,朝贡外交是中国 处理对外事务的主要方式。 对于西方人不为朝贡只为通 商的交往清政府极为反感, 但是为了体现“天朝”对 “蛮夷”的“加恩体恤”而 仅开广州一口通商,相关的 涉外事务由地方行会组织广 州十三行来管理,而非中央 一级的外事机构和官员。
• 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往使中国接触到了西方的外交方式和西方的礼法, 中国被迫加入到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近代国际社会,为适应这些变化,中 国开始改变对外交往的方式并推进外事机关的演变。
内部外交机关的转型
五口
通商大臣
抚夷局
总理衙门
外务部
• 外事机关的演变
• “五口通商大臣”
• 鸦片战争以后, 广州十三行专营外贸的特权被取消, 广州、厦门、上海、宁波、福州等五 口相继开放。 • 为了应付头绪纷繁的通商交涉事宜, 1842年10月, 清廷任命曾代表中国与英方议订《南京 条约》的耆英为两江总督, 兼筹一切通商交涉事宜, 通商大臣之设由此发韧,史称“ 五口 通商大臣” 。 • “五口通商大臣”实际上负责条约中规定的五个开放口岸的对外事务, 是一个兼有外交 权力的职务。但是,在清朝边务体制里五口通商大臣实际上没有直接指挥各口的权利,因 此五口通商大臣虽然为钦差却无权对各口已有各省督抚发号施令,通商大臣与各省督抚之 间互相并不合作。且“五口通商大臣”始终为兼职,不是专官也无专署。 • “五口通商大臣”反映出这一时期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 但是又说明清政府的不甘于失败, 内心里“ 蛮夷”观念没有改变,着力将与外国打交道的范围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 • “鸦片战争的炮声终未使中国社会从昏睡中惊醒, 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通商大臣的设立, 在清朝统治者的眼里只不过是对咄咄进逼的西方人采取的一种“ 羁糜” 手段。于是, 在 遥距京师的广州, 奉命“ 驭夷” 的钦差五口通商大臣很快与试图建立新的中外交往关系 的西方人陷人了外交僵局。”--袁燮铭
• 近代中国外交体制转型
• 随着鸦片战争的战败,中国与列强分别签订了包括《南京条约》、《望厦 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黄埔条约》在内的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不仅丧权辱国而且使中国被迫改变了固有的对外交往体制开始了 受不平等条约支配的中外交往时期。
• “条约制度”形成之后,各不平等条约成为了中国在与西方国家交往过程 中所需遵守的“法则”。
• 根据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外交团订立的协议, 总税务司督征关税, 一切以海关关税作担保的赔 款和外债,其还本付息事宜统由总税务司掌管, 以便保护各帝国主义债权国的利益。(总税
务司就是帝国主义各国向中国讨债索赔的代理人)
• 总税务司通过海关总税务司署对各地海关税务司实施权力机构。
• 总理衙门的机构
• 下属机构—总税务司署
• 太平天国占领天京后,清朝政府实际无力控制上海海关。在此情况下,1854年,英国、法 国和美国三国驻上海领事馆联合与苏松太道(上海实际行政长官)吴建彰谈判,决定由三 国各派税务司一个“协助”清朝政府征集关税。
• 清咸丰四年(1854),上海道吴健彰与英、法、美领事签订协定,组织海关税务委员会, 三国各派一人为税务司,征收关税。名义上由清廷派司税管理,实际由英、法委员主持。
• 总理衙门
•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起步。
• 不平等条约签订后外交事务繁杂,各国公使开始相继进驻,外国人传教,外轮入江等问题众 多,加上原本办理交涉的途径已不为列强所接受,主持抚夷局的恭亲王奕上书请求设立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 奕诉、桂良等人于1861年1月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折称:“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 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 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 军机大臣承书谕旨,非兼领其事,恐有歧误,请一并兼管。并请另给公所,以便办公,兼备 与各国接见。其应设司员,拟于内阁、部、院、军机处各司员章京内,满、汉各挑取八员, 轮班入直,一切均仿照军机处办理,以专责成。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 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 在最初设立时,总理衙门的组织仅设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及大臣上行走共三人,即奕、桂良 及文祥。自同治朝起分亲郡王贝勒、大臣、大臣上行走,均称总理大臣,常在九人左右。另 设有满汉章京各八人,实行分署办事制,总理大臣多属于兼任,而章京则多为专差。 • 总理衙门主要负责外交事务的执行而非决策,决策的权力主要掌握于皇帝(实际上是慈禧太 后)以及军机大臣决定,但因为早期负责的恭亲王和文祥都具影响力的军机大臣,因此其提 案大多能获通过。
• 同文馆的毕业生一部分留在馆内,一面继续学习,一面从事副教习的工作,同时大都承担 西书的翻译任务,一部分毕业生充当了外交使节的译员。 • 1876年后中国陆续在外国设立常驻使馆,同文馆为这些使馆提供了大量的译员。也有不少 毕业生到各省担任外交译员及顾问的,后来这些毕业生渐渐升任了外交要职:1888年有升 任使馆秘书的,1896年有升任驻外总领事及代办的,到1907年有4人分别出使日本、英国、 法国和德国。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在国内进入政坛,有的在各地任知县、知府,有的在电报 局、制造局、船政局或军事学校担任了要职,还有两名担任了皇帝的英文教师。
• 1875年10月, 总署在上海组建了造册处,由造册处税务司管理,主要负责汇编、印刷各种统计材 料, 供给海关专用帐册、表格、办公用纸等。 • 1874年3月设立驻外税务司派驻伦敦, 称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驻伦敦办事处,其主要任务是招 募海关洋员, 采办运送海关用品, 负责支付回国休假洋员的薪棒及回程旅费, 承办由总税务司 交办的专门任务, 搜集外交情报等等。 • 1874年10月总署设立委巡各口款项事税务司,管理海关会计事宜, 审查各关财务帐目, 到各关 巡视检查。
• 抚夷局
•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咸丰帝出逃,奕訢等议和大臣设立了负责议和的临 时机构“抚夷局”。
• “抚夷局”没有任何成绩,只是订立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完成议 和。靠签订不平等条约“顺利”议和之后,奕訢本人名声大振,抚夷局也 成为了临时的中央外交机构,甚至行使了军机处原来的外交职能。
• 至 1861 年,抚夷局的三个大臣——奕訢、桂良、文祥被任命为总理衙门大 臣。并且通过办理善后、对英法交涉,“抚夷局”会聚、培养了第一批办 理近代外交的官员,从某种意义上讲,抚夷局为以后外交机构专业化、正 规化奠定了基础。
• 1840年到1860年间外交
• 清政府的政策向来是把外交事务看作纯粹的商务性质的, 无足轻重的,所以将外交事物的管理交给对外贸易集中的 广州省当局。
• 自1834年律劳卑勋爵来华时起,直到1860年联军从北京撤 退时,西方国家先单独是由英国、随后由美法两国在英国 的合作之下,努力从高傲的北京朝廷取得对一项事实的承 认,即西方列强并不是中国的藩属,而是应该受到平等待 遇的主权国家。而中国人对于这项要求的反对是由于民族 自尊心的强烈因素。
• 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对外机构的设置 • 军机处
• 军机处并不是主要参与外交事务的机构,但却是对外交影响较大的部门。 • 军机处原本仅偏重军事方面,后来由于军事与外交的密切联系及军机处在清朝的 特殊地位,使得军机处逐渐执掌了有关外交的谕旨、影响了外交的决策甚至经手 了清政府重大国务。
• 其他
• 地方督抚和广州钦差大臣也在接待和和护送外使出入境、翻译文书、管辖外商方 面发挥了作用。 • 地方督抚有对沿海口岸、来华通商的外国商民行使管辖之权。
• 在隶属关系上, 最初总税务司直辖于清廷两江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
• 1 8 5 9年, 清朝南洋大臣何桂清委聘英国方面的税务监督李泰国为总税务司, 此为旧海关这一 最高领导职位的最初设立。总税务司自设立之日起, 直到抗日战争中期, 始终由英籍人担任。
• 总税务司署发展历程
• 总税务司署( 以下简称总署) 创立初期, 总税务司主管全署事务, 另设一名文案襄辅, 由供事 充任。1863年11月添设一名总税务司私人文案, 亦由供事任之。1866年, 上述两文案分别改设 为总理文案兼委巡各口款项事和汉文文案, 前者由副税务司担任, 后者初由供事充任, 继而亦 由副税务司任之。 • 1865年4月, 海关于上海成立船钞部门, 由一名海事税务司掌管, 直隶总税务司。船钞部门主要 负责建造及管理沿海、江河的灯船、灯塔、浮标及其他航行标帜、清理航道、修浚港口、管理 碇泊等事务。同时将中国沿海各口分为北、中、南三段, 各设一名巡查司管理。不久,北、中两 段合并, 称北段巡查司, 驻上海, 南段巡查司不变, 驻福州, 受海事税务司及有关各海关税务 司的领导。
• 总理衙门直属机构
• 京师同文馆
• 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 欺蒙”。清政府遂于1862年8月24日在北京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
• 同文馆初设英文馆(相当于系),后增设法文、俄文、德文、日文、天文、算学、格致 (时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的统称)、化学等馆。学制分五年、八年两种。八年制又分前 馆、后馆。后馆学有成效者升入前馆。学员兼学天文、算学、格物、化学、医学、机器制 造、西洋史地和万国公法等科。
• 礼部和理藩院
• 礼部是清朝中央主要行政机构六部之一,主要掌管东南邻国以及从海上来华的南洋、 西洋各国事务。
• 礼部的会同四译馆则主要负责接待藩属或小国的贡使。鸦片战争之前,会同四译馆 一直是清朝掌管朝贡事务的主要官署,也是接待外国贡使的管机关。 • 创设于明末公元 1636 年的理藩院,最初主要掌管满洲人与蒙古人事务,后来成为 与六部并列的机构,负责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执掌封爵、 户口、赋税、兵刑、朝贡、宗教等事务。随着清朝版图的不断扩大,理藩院的职能 范围和管辖范围也不断增大,处理包括外蒙古、青海、西南土司中亚各国及俄罗斯 的事务。
化晚 清 中 国 外 交 的 近 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