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现代针灸应用技术

第四章 现代针灸应用技术


仪器 仪器的电源电压测试前应校正并保持稳定。电流强 度过大,皮肤受到刺激后,其导电量可急剧下降, 故测试前,调节电流强度至适当值。 在研究穴位与非穴位间的电学特性时,应注意非穴 位点常取距穴位中心1cm以外的部位。 为保持电极与皮肤接触良好,可于电极下放置浸有 生理盐水的纱布。 测定时各种条件力求一致,如室内温度、湿度在测 试过程中应相对稳定。 电极对皮肤的压力和测定时间的长短均对测定结果 有影响,故应控制好电极压力(10g/10mm2为宜) 和测定时间(如2秒),否则可能出现假反应点。
(三)机体外环境变化对经穴皮肤电的影响
经穴皮肤导电量可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各经的左右测 定值的比值,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常维持在平衡状态 昼夜节律对经穴皮肤电有广泛影响,白天比夜晚高,下午 比夜晚高,子、卯、辰时最低。 温度对经穴皮肤电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将皮温控制再 20℃~40℃之间 针刺时对经穴皮肤电有较大影响捻针时各原穴导电量明显 上升,留针时随着针感的减弱而消失,其导电量降低,起 针后仍继续下降或不变。 用补泻手法时,发现原穴导电量也有相应变化。补法时导 电量升高,泻法时恰恰相反。
(二) 显示针感
实验证实,在针刺得气状态下,经穴 处皮肤电会产生相应的改变,而非经穴的 皮肤电变化不明显。 提示皮肤电的变化可视作针刺得气的客 观指标,可作对临床疗效判定,观察或检 测某些效应指标的依据。
(三) 反应病理
切除某些脏器后,经穴皮肤电阻测量的结果显示, 相应经脉的原穴或俞募穴皮肤电阻降低甚至消失。 分析表明,经穴皮肤电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可以通过经穴皮肤电测值的偏低、偏高和左右失 衡等变化,分析判别其病位之所在,以此作为辅 助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同时,也可以从经穴皮 肤电变化的规律,决定针刺取穴的最佳处方,从 而提高临床疗效。
(二)病理状态下机体经穴皮肤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化
机体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经穴皮肤电也会产生较 大变化. 测定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十二经原穴导电量时, 发现多数低于正常,少数高于正常,变化较明显的 经脉是胃经 、脾经和小肠经,其中胃经的测量值 最低,脾经的测量值最高。 对急性膀胱炎病人的膀胱经进行导电量测定时,发 现膀胱经的测量值偏高,而肝经、肾经测量值降低。 造成实验动物外伤、胃炎、腹膜炎、心肌炎、心肌 梗塞等疾患,观察到耳廓出现低电阻点,其数目是 随着病变的发展而增加,随着病患的恢复而减少。
穴位电阻探测仪测定装置 主要有 直流电式 交流电式两大类 随着近几年的不断改进,目前主要用交 流和脉冲电流来测量皮肤电阻或导电量,这 样可以减少电流对皮肤的极化作用同时还能 测量出皮肤电阻以外的一些特征(电容、电 感等) 该穴位探测仪所测定的穴位的电学反应 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测量 装置
四、穴位电阻探测仪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受试者 测试前应安静休息10分钟以上,测试时取卧位或坐 位,肌肉放松,在测试过程中应保持安定。被测区 域的皮肤可用生理盐水棉球或酒精棉球擦拭以清除 污垢或脱脂。 由于机械、温热或化学刺激均可改变皮肤的电学特 性,故探试时应轻柔,并等皮肤外观恢复正常后方 可按常规的操作方法和程序进行测试。 此外,还应注意皮肤角化、损伤、炎症、皮疹、瘢 痕对结果的影响。
经络探测仪线路图
C 耳机
12∨
S2 9V R1 R2
S
探测电极 W S1
B1
B2
二、穴位探测仪的作用 (一)腧穴定位
穴位探测仪测得的穴位电阻值较非穴位电阻值要低。 穴位电阻值 一般头面部较低,躯干部次之,手足末端较高;而躯 干部又是胸部比腹部低,背部比骶部低; 在四肢部则是上肢低于下肢,并有向心脏和头部逐渐 增高的趋势。 如对十二经原穴测定,测得的电阻值是以大肠经原穴或 三焦经原穴为最低,肾经原穴次之,肝经、心经、心包经 的原穴最高。 通过腧穴电阻探测不仅可确定穴位的具体位置,而且从 另一侧面可以显示出十二经腧穴之间在皮肤电阻方面有一 定的差异和规律性。
第四章 现代针灸应用技术
第一节 穴位探测
穴位探测(acupoint detector)是根据机体 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穴位部位具有某些 生物物理特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客观显示 穴位、辅助诊断疾病的检测技术。 穴位电学探测包括穴位电阻(导电量)探 测和电位探测。
一、穴位探测仪的工作原理
一定电流通过电表,连接于人体经穴或非 经穴表面时,在体表上有容易通电的和不 容易通电的区域,说明其阻抗是有差异的, 这种差异可以通过被测区与电源之间的电 流表显示出来,如果电流表显示的电流量 大则该区域为低电阻点;反之,电流量小 者为高电阻点,这样就可以反应出经穴和 非经穴的电学特征。
三 、影响穴位探测的因素
(一)不同生理状态下机体经穴皮肤电的差异
机体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经穴皮肤电会产生一 定的改变。 测定正常人进餐前后的胃经有关穴位的导电量时 发现,多数在餐后导电量升高,其中以足三里穴表 现的最为显著。 测定排尿前后膀胱经原穴及膀胱俞、太溪、至阴、 照海、太冲、关元、中极等相关经穴的导电量时显 示,多数在排尿后导电量下降,而其它经脉穴位的 导电量变化则不明显。 妊娠初期,测定任脉相关经穴,正常人运动后 测定十二原穴等等,其经穴导电量都有不同程度的 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