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的发展现状及展望莫芳萍,吴 滨,张永玲(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针灸科,四川成都610041)摘 要:目的:对目前针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针灸发展的现状及展望作一综述。
背景: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是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自然科学相适应的整体医学模式,在发展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结论: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中,针灸的研究出现了质的飞跃,面对新的世纪,针灸学将抓住机遇、寻找突破口,向全方位、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针灸学;现状;展望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779(2004)012-0052-01作者简介:莫芳萍(1974-),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
针灸在20世纪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许多研究成果被广泛地运用到临床治疗中。
在新的世纪,针灸的发展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面对新的世纪,对针灸学的发展方向的研究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也成为许多针灸界研究者共同关心的课题。
1 针灸学的国内外发展概况随着现代医学高速发展和针灸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使针灸学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治疗病种的扩大、治疗手段的多样化、治疗效果的提高和研究层次的深入,部分研究已深入到亚细胞、分子水平甚至基因水平[1]。
在针灸学推广、研究、深入、总结的阶段中,我国在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运动系统、妇产科、皮肤病、外科、戒毒、单纯性肥胖症等诸多领域中运用科学技术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
近年来,在针灸学的基础上,还发展起来了实验针灸学、全息针灸学、针刀学3个自成体系的新学派,在理论上都有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科学的成分占较大比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实践性强,有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有专家认为这3个学派及其衍化的子系统将构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针灸学的主框架,逐步与现代科学相接轨,对整个针灸学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2]。
20世纪70年代以前各国对针灸普遍持怀疑态度,近年来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很多专家也纷纷投入到针灸的研究和推广中,出现了世界性的针灸热。
针灸学在20世纪已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治疗疾病,到1990年欧洲已有针灸师88000人。
据2000年报道,在美国也有约3000名医师在接受针灸培训,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对针灸治疗慢性疼痛和药物成瘾方面的疗效予以肯定[3]。
国外针灸研究有其各自的特点,表现在:临床运用方面,对镇痛、哮喘、偏头痛、糖尿病、爱滋病治疗的深入研究;在针灸的实验性研究方面的探讨,如用针刺防止太空症候群[4];在对针灸治疗疾病的机理上也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如:有专家认为针灸之所以能减少对药物的成瘾,是因为针灸刺激了人的副交感神经系统,使之产生镇静作用[5]。
又如:针灸可增进学习和记忆力,是因为影响了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等[6]。
以上可以看出,目前针灸学在临床、实验和研究方面的成果是显著的。
同时,针灸学也面临着它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据未来学家分析,21世纪有两大明显的特征:其1,自然将成为新世纪全人类的时尚。
全球性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以自然疗法为主要手段的中医针灸学都为安全、经济、以调节见长的针灸学提供了成为世界主流医学的难能可贵的机遇[7]。
其2,融合将成为新世纪的变化趋势。
融合是未来信息社会的各种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高度流动的必然产物,医学也不例外。
正是上述两大特征为针灸学带来了机遇[8]。
然而,机遇仅提供了条件,随着日新月异的21世纪的到来和世界开放程度的扩大,针灸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具体表现如下:(1).疾病谱的改变,从治疗传统疾病转变为治疗现代疾病,特别是现代难治病。
现代难治病有涉及脏器广泛、功能性障碍与器质性病变共存的特点,对人类危害极大。
与此同时,现代临床医学科学面临的任务也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已经从单纯治疗向预防、治疗、康复、保健方面发展。
这对长期以来以治疗传统疾病、并以改善功能障碍为主要实践内容的针灸医学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2).按照现代医学的要求,一门医学学科要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并能推广,首先要求在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的前提下,规范化、标准化。
同时现代化疾病对医学的要求是治疗手段个体化、多样化,要解决好这一矛盾是针灸医学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
(3).寻找最有效的刺激区域和工具。
随着治疗人群和疾病谱的巨大变化,以及对损伤性治疗持谨慎态度的防治观念,按照现代人的要求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对经典穴位的扬弃和已有刺灸工具的进一步创新已迫在眉睫。
(4).我国针灸队伍现状不令人乐观,整体素质堪忧,缺乏创新力,低水平重复多,高质量成果日趋减少[9]。
2 针灸学发展展望根据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灸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状况,预计针灸学未来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2.1 基础理论的突破才能促进针灸医学跃上新的层次。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经络研究工作者在经络的起源、穴位与针感、经络现象及其形成机理、经穴一脏腑相关性及其联系途径、经脉循行路线、理化特性的检测及其相应的物质基础等方面已作了大量研究工作。
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调整研究思路和方法,以期在穴位与经络的实质研究上有重大突破。
2.2 解决传统针灸学与现代针灸学的焊接点,重点加强穴位坐标规律、穴位刺激、参数规律和针药结合优化规律三大规律的研究,使其标准化、规范化。
这是从技术层面提升针灸医学层次的关键。
国外也有学者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在针灸治疗中针刺的深度、长度、治疗频率以及针灸中用点刺激、低强度的激光治疗方面的研究[10]。
2.3 中西医的结合仍有发展优势。
首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知识和技术的结合将在更高水平上形成新的医学诊断模式。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目前还在“拼盘”阶段。
随着四诊客观化、微观辨证、病与证的关系及病证计算机辅助诊断等研究的发展,用中医整体理论为指导的、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于一体的、病证融合的电子计算机诊断系统将成为易于普·52·JC AM .Nov .,2004,Vol .20,NO .12及而且诊断水平更高的新的医学诊断模式。
其次,中西医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和针灸作用的认识将逐步融会贯通。
20世纪中医学尤其针灸学进入了应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从综合走向分析的阶段,而西医学则正从分析走向综合,二者在这种发展中不断相互渗透,吸收对方优势理论,找到共同发展的结合点。
随着中西医之间结合点的不断增多乃至融合,人们对疾病病因病机、诊疗原理和针灸作用机制的认识将会产生质的飞跃。
2.4 无创伤的穴位刺激方法将发展成为针灸治疗技术的主流。
在疾病治疗中尽可能地减弱或消除疼痛、减轻对人体的损害已逐渐成为现代治疗学的着眼点或选择治疗方法的前提和评价医疗水平的标准。
无创伤穴位刺激的发展正是这种新观念日益受到重视的结果,因而各种具有精确定位、定量、无痛、无交叉感染的无创伤穴位刺激疗法将发展成为21世纪针灸治疗技术的主流。
在经络实质和针灸作用机制被基本阐明之后,以良性、双向性调整为特点的、高效、安全、经济、方便又无创伤的新型针灸疗法将倍受关注。
2.5 实验针灸学将完成针灸实验医学发展阶段的使命并将与传统针灸学结合进入现代整体医学发展的新阶段。
目前实验针灸学以实验分析研究方法为主,从器官、组织、细胞乃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说明针灸作用及其规律和机制。
由于实验针灸学保持了传统中医理论和针灸学术的固有特色,又借鉴了现代医学发展的模式和方法,因而发展很快,率先实现了从实验医学时代向现代整体医学时代的过渡[11]。
2.6 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指导针灸临床及研究。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 M)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作为指导临床实践、制定科研计划、分析结果和临床决策的极其重要的方法学,推动了全球医学从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转变。
目前,针灸技术的应用仍停留在依靠传统经验和个人技巧的初级阶段,借助EB M这一方法,充分考虑针灸自身特点,同时吸取其他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将成为改造、发展针灸的又一条新途径[12]。
总之,今后中医针灸学研究发展的方向,要参照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区有关《针灸临床研究规范》,做好临床研究的规范化,切实提高临床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必须继续加强针刺疗法的原理研究,应用现代医学技术,对针刺疗法的作用和特点作深层次的阐明,深入揭示针刺的奥秘。
这种高水平的基础性研究,既推动了中医针灸理论走向世界,又促进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针灸事业将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1]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 王永洲.现代中国针灸学的三大突破性进展[J].中国针灸杂志,2002,22(6):420~422.[3] ADNERSON,CORRINEMSH,RN,C S,GNP.What's New In Pai n Ma nagem ent.OF FI-CIAL JOURNAL T HE H OME HEAL TH CARE NURSES ASSOCIATI ON.2000,18(10):648~658.Ovid Full T ext Bio bl iographic L inks.[4] 刘卓佑.国外针灸进展简介[J].贵阳中医学院学院,1988,(2):19~20.[5] Sc hult z,St ace y.Acupunc ture c an work,and it's not just wishful thinking.U.S Ne ws&Word Report,2000,129(24):58.[6] Sher L.T he rol e of the endogenous o pi od system i n the eff ects of acupunc ture onmood,be havior,l earning and mem oyr.Me d H ypotheses,1998,50:475~478.[7] 张仁.面临新世纪的思考—关于针灸学科学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6):1~2.[8] 许建阳,王玲玲,刘志诚.关于针灸学走向世界的战略思考—纪念承淡安先生诞辰100周年暨针灸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2):1~2.[9] 张仁.针灸医学的困惑、挑战与对策[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5):4~6.[10] Sut herland,Judit h A.R N,P HD,CS,L CDC.Meridia n Therapy:Current Reserch andI mplic ations f or Cri tical Ca re.AACN Cl inical Issues,2000,11(1):97~104.[11] 林文注,朱忠春,郭慧颖.21世纪中国针灸学发展展望[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1):1~2.[12] 杜艳军,孙国杰.循证医学与针灸临床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6):3~5.收稿日期:2004-05-08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研究近况袁燕萍(浙江省宁波镇海龙赛医院,浙江宁波315200)摘 要:目的:旨在体现近十余年来穴位贴敷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及研究,为今后的科研及临床工作提供依据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