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比式结构议论文写作训练

对比式结构议论文写作训练

对比式结构议论文写作训练(一)对照式议论文结构图示一.引论二.本论:1.正面论证:(1)正面提出论点(2)正面道理论证(3)正面事实论证(4)正面小结2.反面论证:(1)反面提出论点(2)反面道理论证(3)反面事实论证(4)反面小结三.结论(二)例文分析学然后知不足河水来到浩瀚的大海,就会望洋兴叹,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井底之蛙跳出井底,看到无垠的天宇,就会自惭孤陋寡闻;我们通过学习,就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谦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学习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加谦虚地去学习。

不断的学习过程就是对知识领域不断开拓的过程,每开拓出一片知识的荒地,就可以种下一片智慧的种子,以努力作阳光,把汗水作基肥,智慧的种子就会生出智慧之芽,开出智慧之花,结出智慧之果。

随着知识的逐渐积累、增多,就会发生从量到质的变化,从狭小的知识境界到更广阔的知识境界的升华。

人们常说,“登高”便可以“远望”,远望才能够开阔视野。

在知识的海洋里,知识境界愈高,视野就愈开阔;视野愈开阔,就愈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不过“大海之一滴”而已,于是便愈知己之不足;愈知己之不足,便愈是谦逊虚心,学习起来便愈是勤苦,所以他达到的知识境界就愈高。

不学习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总是自高自大,不可一世。

其实,这种人的知识太浅薄不过了,任何博学多才的人都不会自满自足。

学习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因此,这种人即便有满腹的才学,也会像高空中洋洋自得、自做美梦的云雀一样,从虚幻的云雾中坠落下来,摔在现实的岩石上。

不是吗?夜郎自大的清王朝,以“天朝”自居,不愿意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闭关自守,结果使中国变成一个匍匐在洋人铁蹄之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不学无术,自高自大,同样是我们做学问的劲敌。

由此看来,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谦自励,才能在探求知识的道路上永不知足,永远进取。

上文结构图示学然后知不足一.引论:提出观点:学然后知不足。

二.本论:(一)正面论证:1.正面提出论点:学习能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2.正面道理论证(二)反面论证:1.反面提出观点:不学习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2.反面道理论证3.反面事例论证三.结论:我们只有在学习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自谦自励,永远进取练习请仿照上列提纲。

以“反省使人进步”为题,列一份对比式结构议论文提纲提纲。

(写在作业本上)(三)对比式议论文的变式结构图示变式例文学然后知不足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俗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

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

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

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

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

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退了师傅。

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

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

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

”这位科学家正是因为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

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

”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

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

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

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上文结构图示本文思路结构:引论类比引论法类比体雄鹰搏击蓝天小溪奔入大海本论反面论证反面提出论点不学习也就不会感到不足反面说理比喻论证井底之蛙反面举例江郎才尽楚人学舟正面论证正面提出论点学然后知不足正面举例芝诺的言行正面说理鲁迅语列宁语巴甫洛夫语结论引用:朱熹诗比喻: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四)对比式结构议论文选读1.德者不孤罗曼·罗兰曾言:“名誉是德行的嫁妆。

”我想,朋友同样是德行的嫁妆,正所谓“得道者多助”。

人类发展至今,不难发现,有德的人,必不会孤单,身边一定会有亲近的朋友。

乡村医生王珏,一生悬壶济世捐出数十万元,生前受人尊重,逝世时竞有数万人送行。

王珏是一个有数千人的村子的医生,他在这个位置工作了一辈子。

每天他都走很远的路亲自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看病。

他的生活并不富足,却化名兰小草,每年捐赠三万元,一捐就是几十年,从不接受任何奖项。

王珏的德行,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逢年过节,村民们总不会忘记他,随时为他提供帮助。

王珏去世后,全市有数万市民前来看他最后一眼,中央电视台将他列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

德行的力量是强大的,因为有德,王珏一个普通人身边却能聚集大量的朋友,所有知道他的人都敬重、爱戴他,这不正印证了有德的人不会缺少朋友吗?反之,一个人若是无德,即使他有权、有势、有钱,他必定遭人排斥而没有朋友。

李林甫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盛唐玄宗时期的宰相,但他是个无德之人。

一上任,他就千方百计赶走了另一宰相张九龄,使自己大权独搅;然后他排斥异己,打击所有与自己不合的人。

他杀人如麻,草菅人命,弄得朝廷政治一团糟。

各地有灾他也不救济。

最后,当宰相杨国忠与节度使安绿山联名上书弹劾李林甫时,朝中文武百官、国内百姓,没有一人愿为他说一句好话,李林甫立即被拖出去腰斩。

公正地说,李林甫确有一定能力,保证了国家法治。

但是,他不注重道德的修养,毫无德行,以致众叛亲离,没有一个朋友,甚至落得惨死的下场。

放眼整个人类史,古今中外的无数史实告诉我们,有德必会有朋友。

刘备得到所有诸侯认可,周恩来得到国际广泛认可,丘吉尔使英国团结一心……他们因为有德,所以受到尊敬、信任、感激,普天之下,所有认识他们的人都可以成为朋友。

刘备的遗诏很好的揭示了这一的关系:“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柏拉图说:“德行是最好的财富。

”所以,让我们注重德行修养吧,做一个有德的人,然后你会获得更多亲近的朋友。

2.以微笑面对苦难人生中难免会遭遇形形色色的苦与难,但我们若是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直面它,就会收获美好生活,成就美好的自我。

苦难是上天派遣下凡的成功的使者,积极应对,就能手摘星辰。

李清照可不就是此理的真实写照了吗!李清照在中年时期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先是亡夫之痛,改嫁之苦,后是国家的岌岌可危。

苦难无不摧残着她,但他却没有被国仇家恨击垮,她重拾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发出“恨吾身非男儿,不能驰骋疆场……”的慨叹,他用乐观的心态关注着国家时事,如同“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般。

面对亡夫之痛,她则坚强面对,鼎力完成亡夫的遗愿,勾勒出述不清的文学瑰宝。

她用乐观的心态,将哀愁封印在诗词中,最终他成为了炽手可热的大诗人。

之所以李清照能成就美好的自我,是因为她在遭受生活中的种种苦难之时,她用积极的精神驱散心中的雾霾,让光明降临其身。

所以当我们遭遇苦痛,我们需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待之,这样才能成就自我。

不过以悲观的态度对待苦难,则会坠入黑暗的深渊。

项羽是众所周知的大将军,戎马一生,但他却有个不可否认的弱点---悲观面对挫折。

当年“垓下之围”一战,项羽的军队粮草告急,战士也是日渐颓废,这种苦难让项羽无心治军,当项羽看到军中的狼狈之景,他哀莫大于心死,便行尸走肉般的草草处理军中事务。

最后,项羽敌不过这苦难带来的哀伤,一代霸主乌江自刎,留下了满目苍夷和国仇家恨。

因为项羽在面对苦难时哀莫大于心死,以灰心之姿应对,才让一代袅雄从此灰飞烟灭。

由此可见,只有积极应对苦难,才能收获美好人生。

不只是这些大人物是这样的,在生活中,人人皆如此。

少年时期会尝到学业受挫的苦痛,中年后会遇到工作中的苦痛,老年则会尝到痛失爱人的苦痛;但若是以积极向上.乐观大方的心态去面对,那么一切苦难都会化作前进的动力,从而让我们收获别样的美好人生。

当遭受苦难时,请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之。

3.自我认知与感到的外界态度每个人都对自己有或好或环的认知,对自己肯定,会觉得外界对自己是友好的,对自己否定,会觉得外界对自己是恶意的,所以,自我认知决定了自己所感受到的外界对自己的态度。

曾经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从小对自己有极大的信心,认为自己有能力,能将事情都做好。

与同学相处,她会觉得同学对自己是友善的;为朋友解惑时,她会感觉到朋友信赖的目光;成绩下降被老师批评时,她会认为这是老师对她的鼓励与鞭策;不小心割到手或摔倒时,妈妈的责备会让她觉得温暖“由此可见,对自己有好的认知,感到的外界对自己的态度也是关心与友善的。

为什么撒切尔夫人感受到外界对自己是友善的?就是因为她对自己认知。

觉得自己很棒很厉害,就会觉得一切是美好的。

罗伯特·舒曼本想成为钢琴家,却因意外导致一只手残废,他认为自己这一生完了,再也做不了钢琴家,是个没用的人。

他无奈做了作曲的人,可每当他递稿子进到店中时,店员们的低语,他会觉得他们在嘲笑他,看不起他。

而妻子成为著名钢琴家,接受众人赞扬时,他会觉得妻子看不起他、众人在轻视他、嘲笑他。

他觉得身边充满恶意。

由此可知,对自己是否定的,就会觉得外界对自己的态度是不屑、嘲笑。

为什么罗伯特感受到的都是外界的恶意?就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认知,觉得自己很失败、很没用,就是觉得世界充满恶意。

这世上千千万万个人,每个人感受到外界对自己的态度有所不同,就是因为每个人对自己认知不同。

我们看不透人心,不能说自己感受到的就是别人真正的态度,但我们感受到的取决于我们内心中对自己的一种认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