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程序优先于实体

论程序优先于实体

论程序优先于实体内容摘要:追求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统一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追求,在二者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兼顾二者的价值,或者说平衡二者的价值。

但在程序与真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就涉及到价值选择的问题。

通过对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各自内涵的认识,可知程序公正具有确定性这一显著特征。

较之实体公正,程序公正不仅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价值。

在二者遭遇冲突的情况下,应该坚持程序优先论。

关键词:程序公正实体公正程序优先引言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坚持程序优先或实体优先是一个永恒的争论话题。

程序与实体有其各自的价值内涵和制度作用,在不发生冲突时,我们理应兼顾和平衡二者的价值,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正义。

在司法实践当中,追求实体与程序的完美统一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

但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更多的时候实体与程序会遭遇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作何抉择。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司法实践经历和对民事诉讼程序的学习与研究,提出在这种情况下应坚持程序优先于实体的程序优先论。

本文先深刻剖析了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价值意义和制度内涵,并由此引申出实体公正的不确定的特征与程序公正的独立性和确定性的特征,在这些基础之上,笔者得出在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不能兼顾时我们应坚持程序优先于实体的结论。

一、实体公正的涵义及其特征(一)涵义实体公正,也可称为实体真实、真实,就是指诉讼结果的公正,就是司法活动对当事人实体权利与义务的裁决是公平、公正的。

实体公正追求的是民事案件的客观真实和民事案件最终得到客观公正的处理。

由此可知,实体公正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事实认定正确,准确再现争执的事实;一是法律适用正确。

在民事诉讼程序中,追求实体公正一方面要求法院和当事人尽最大可能发现争议案件的客观真实,另一方面要求在案件真实得以发现的基础上,法院能准确无误地适用法律,最终使案件获得最大程度地公平合理地处理和解决。

所以,实体公正强调的公正更多的是一种中立、客观的公正和绝对意义上的公正,即使这种公正并没有获得当事人心理上的认同。

(二)特征这里所讲的实体公正的特征主要是从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相比较的视角而得出的,并不是试图对实体公正的所有特征进行全面介绍和分析。

相对于程序公正而言,实体正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即其不确定性特征,也正由于实体公正的这一特征,使得民事程序正义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前面提到实体公正包括两个方面即案件事实认定正确和案件法律适用正确。

我们对实体公正不确定性特征的分析也从这两个方面具体展开。

其一,案件事实认定的不确定性。

这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

一是追求案件绝对真实的不可能性。

案件一经发生,等到法院审判之际已经是过去的事了,要想对过去的事进行完整绝对的重复都是不可能的,任何对过去案件的再现和模拟都与事实本身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有些案件当时的真实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无法再现。

二是案件事实本身的复杂性。

实体公正所表征的“真象”、“事实”,往往与复杂多样的社会事实相连,是客观世界复杂多变的因果链条的一环,而诉讼资源的有限性和诉讼期限的限制性使得对案件真实的查明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相对了解的程度,而不可能对所有的案件事实进行查明。

三是案件再现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

在对案件事实进行查明和再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受到司法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许多案件事实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和取舍,特别是在法官面对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中,法官的自由心证更是一种个人的主观感觉,这种自由心证受到法官个人司法经验、业务素质、道德修养甚至性格倾向的影响。

所以,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对案件事实的再现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

其二、案件法律适用的不确定。

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所决定的,一是法律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法律也是由语言所构成的,语言本身即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另外法律的内容也具有不确定性,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对现存社会秩序的社会关系的一种确认和巩固,因此法律与社会关系密切,这种密切相关使得法律的确定性只能是相对性的。

二是法律适用过程受到法官个人主观因素影响甚大。

案件的法律适用过程实质就是法官面对事实和证据所进行的一种主观司法活动,法官在适用过程必然会考虑到相关的社会因素和掺杂个人因素,这是不可避免的。

二、程序公正的涵义及其特征(一)涵义程序公正,就是指确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民事诉讼程序本身是公平、公正的,它追求的是过程公正,即法院处理民事纠纷的整个诉讼过程中是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依法做到了客观、中立、公平。

程序公正的含义可用季卫东教授在程序自洽性对法律适用确定性影响论述中看出,即“在变易不居、犬牙交错的多义的社会现实中,任何法律决定或行政措施都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

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固然必要,然而,如果面面俱到则具体的判断就会变得极其困难,至少是成本抬昂贵。

况且,一个完全开放的决策过程非常容易为事实上存在的事实对比关系所左右。

因此,需要法律规范来创造一个相对独立于外部环境的决策的“隔音空间”。

在这里,只有原告、被告、证人、代理人,而不管他们在社会上是贤达名流还是贩夫走卒。

在这里,只讨论纷争中的判断问题,而不管早晨的茶馆谈笑、傍晚的交通拥挤。

在这里,只考虑与本案有关的事实和法律,而不管五百年前的春秋大义、五百年后的地球危机。

总之,通过排除各种偏见、不必要的社会影响和不着边际的连环关系的重荷,来营造一个平等对话、自主判断的场所。

这就是现代程序的理想世界。

”(二)特征1、相对于实体公正的不确定而言,程序公正即具有很强的确定性,这也是我们在本文中着重强调的程序优于实体观点的重点缘由所在。

程序公正具有很强的确定性源于以下三点:一是程序的形式性。

一方面,程序的形式性使程序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实体公正首先来自于对案件事实客观真实的追求,这对案件客观真实的追求是很有难度的,而程序公正的获得只要参与民事诉讼程序各方遵守一定的程序规则即可,这既是很容易实现的,也是可以被各方可见的。

另一方面,程序的形式性使程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这一点从诉讼程序历史发展沿革即可看出,当今社会中的许多诉讼程序规则在距离当代一千多面前就已经存在了而且有些并没有发生多少实质性的改变,而实体法的纷繁复杂的变化却是显而易见的。

程序的形式性使得各种不同的实体法内容都会从程序法这里获得统一的经过,程序法变化频繁会使实体法的公正很难得到体现。

二是程序的自治性。

程序的自治性更多地来自于人类有意识地自我设计。

实体法的内容是与纷繁复杂人类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所以实体法本身很难具有这种自治性。

为了变化多端的实体法获得公正和公开实现,人类有意识地设计出了与社会相对隔离和内部自治的程序。

程序的这种自治性也是参与到诉讼程序当中的各方当事人的活动能够简单化、确定化和具有极强的可预期性。

三是程序的刚性。

程序的刚性来自于国家权威的严肃性和国家法律需受到尊重性。

国家有意识地程序制度设计就是为了公平合理处理纠纷,排除个人私利救济,所以程序必须得到切实遵守和尊重。

程序的刚性也增强了程序正义的确定性。

2、程序自身具有独立性价值,而不单单是一种工具性价值。

传统的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都“重实体、轻程序”,观念中形成了程序工具主义的思想,我们并不反对程序的工具性价值。

程序法是为了保障实体法的顺利实施,这就是程序的工具性价值。

但是程序除了附庸于实体的工具性价值,更重要的一点是程序自身具有独立性价值。

正是由于程序具有确定性的特征,才使得程序公正具有了独立性的价值。

这种独立性体现在:一是在民事诉讼程序中,程序法可以创制实体法,以弥补实体法的缺陷和不足。

二是程序公正有时候可能使实体法的内容无法得到实现,从表面上看来这是程序公正阻碍实体公正实现的一种表现,但其实不然。

程序本身具有刚性,程序本身必须得到严格遵守,实体法的最终实现必须经过程序公正的检验,所以,有时候二者的公正同时实现确实很难。

但这就很明显地体现了程序公正的独立性价值。

三、二者冲突时的价值选择前面我们分析过,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各有其深刻的制度涵义,对实现公平、正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司法实践最终形成了这样的两种机制,轻易地否定其中一方必然是愚不可及的做法。

在通常的情形之下,我们追求的是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完美统一和结合,使我们的实体公正通过遵守确定、稳定和刚性的程序规则和公正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但是,事实是我们在遭遇二者冲突的时候该作何选择呢?不做选择我们举步维艰,而做出选择会涉及到一个价值选择的问题。

所以,坚持程序优先或实体优先本身都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实质上是一种主观选择和价值选择。

不过,这种价值选择肯定包含着我们每一个体对司法实践的认识和不同法治图景的期待。

笔者在这里提出,在二者冲突之时,我们应坚持程序公正优先,坚持程序优先于真象。

在面临这种冲突的实践境况下,根据以上我们所详细论述的程序的确定性和程序公正的独立性价值可知,坚持程序优先于真象,有利于纠纷的及时解决,有利于维护法律适用的稳定性,有利于培养人们对法律的信仰。

具体详之,坚持程序优先,可以为不确定的实体公正提供正当性基础。

如在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案件中,当穷尽路径而实体公正仍然不能实现时,通过确定刚性的程序规则达到的真象,有利于纠纷得到解决,有利于司法权威的确立和公民法律信仰的培养。

在实践当中,实体公正在很多时候并不能或不能顺利实现,这时候法院并不能拒绝裁判,便可借助确定程序规则的适用而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作出裁判,而且这种通过可看得见的方式确立的司法判决,即使在缺乏有效的实体公正,也较容易获得当事人的接受和理解。

这也是程序独立价值的体现之一。

参考文献:1、《关于民事诉讼程序价值的思考》,《攀枝花大学学报》,第18卷第4期。

2、《程序法与实体法关系考辨》,万毅,《政法论坛》,第21卷第6期。

3、《民事诉讼程序的理想价值》,李丽峰,《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4、《民事诉讼程序的能与不能》,许尚豪、王德玲,《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