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方法

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方法

信号检测论——有无法摘要本次实验采用信号检测论中的有无法,检验了甲,乙两名女性被试在呈现信号和噪音的先定概率发生变化时,其辨别力和判定标准是否都受到影响。

结果发现,随着先定概率的减小,两被试判断标准渐渐变的严格,被试的辨别能力大体上渐渐也在提高。

关键词信号检测论有无法ROC曲线辨别力判断标准本次实验尝试用信号检测论—有无法,来检验当呈现信号和噪音的先定概率发生变化时,对被试的辨别力和判定标准是否都有影响,并绘制ROC曲线。

本次实验假设,随着先定概率的减小,两被试判断标准渐渐变的严格,被试的辨别能力则保持不变。

2 方法2.1 被试两名被试,被试甲和被试乙,女,年龄均为20岁;2.2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使用先定概率为自变量,被试辨别力和判定标准是因变量。

2.3 实验材料信号及噪音卡片,每张卡片正面写有1位和2位的数字,范围是8-24,背面分为SN和N(SN 和N都呈正态分布);2.4 实验程序2.4.1 确定五种SN呈现的先定概率,本次实验按照实验手册中表6-2的标准进行;2.4.2 主试按照P(SN)=0.9, P(N)=0.1分别从总体SN和N中随机抽样,形成一个n=50的样本。

数据记入表格6-3;2.4.3 将SN和N的数字分布表给被试看,指导语为:“下面给你看一系列的数字卡片,你根据给你呈现的数字分布表来判断该数字为信号还是噪音,并口头报告。

”2.4.4 将每张卡片呈现给被试并让其判断,被试报告“信号”,主试就在记录表相应的空格内记下“+”,若被试判断为“噪音”,主试就在相应的空格内记下“—”。

每做完50次休息2分钟;2.4.5 实验结束后询问被试,在不同的情况下她是如何进行判断的,并将被试的回答记录在下面的“讨论”中;2.4.6 换被试重复上述过程。

3 结果3.1 从PZO转换表中分别查出的与5对P(y/SN),P(y/N)相应的Z和O值,以及五种先定概率的dˊ和β:被试甲如下:被试乙如下:3.2 绘制ROC曲线:被试甲:被试乙:3.3 用本实验的结果说明信号的先定概率如何影响被试的判断标准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被试甲随着先定概率的减小(0.9,0.7,0.5,0.3,0.1),被试判断标准总体来说是变的渐渐严格(β值渐渐增大,0.89,0.57,0.61,0.81,3.38);被试乙随着先定概率的提高(0.9,0.7,0.5,0.3,0.1),被试判断标准变的渐渐严格,(β值增大很明显,0.33,0..59,0.91,1.41,4.75)。

4讨论4.1 两名被试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判断的简述:被试一:(被试甲)1、当先定概率为0.9和0.1的时候,最容易判断;当概率为0.7和0.3的时候比较容易判断;概率为0.5的时候最难判断;2、序列号在中间的数字比较难判断(15,16,17最难判断是信号还是噪音。

)3、同一个概率时候,刚开始和最后的时候最容易判断,中间的比较难以判断(知道有几个“N”,会判断到了什么时候会出现多少,有一种预期);4、说时会有惯性存在。

(前几个为8~11这种特别好判断的数时,突然出现16会习惯性的说N)另如果4个16同时出现,则倾向于说“S、N、S、N”5、受数字分布表影响很大。

6、判断的标准不同。

(在0.9的先定概率时16更多的判断为N)被试二:(被试乙)1、数字<16时,倾向于判断N;数字>16时,倾向于判断S。

2、判断的标准的差异。

(eg.18这个数在0.1先定概率中,N出现的比率多,但是判断时仍然倾向于回答S)4.2 当先定概率发生变化时,被试甲乙两人的辨别力和判定标准都会发生影响;4.3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先定概率的增大,被试的辨别能力渐渐提高,被试判断标准也渐渐变的严格;4.4 从判断标准似然比β的值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被试的判断标准都随着概率值得增大而严格,但是被试甲的判断标准明显比被试乙的判断标准严的多,而且其判断标准的稳定性也高于被试乙。

4.5从理论上来说,被试的辨别能力是大体相等的。

因为信号检测论从理论上来说是能够将人的感受能力和人的主观态度区分开的。

人的辨别能力是一定的,在实验中也不可能存在学习因素。

而在此次实验中,特别是被试甲的辨别能力dˊ波动的比较大。

这可能是被试甲对先定概率没有理解。

5结论(1)当呈现信号和噪音的先定概率发生变化时,对被试的辨别力和判定标准有影响;(2)随着先定概率的减小,被试的辨别能力(dˊ)渐渐提高,被试判断标准(β)也渐渐变的严格,与理论数据存在一定的差距。

信号检测论--评价法摘要本次实验采用信号检测论中的评价法,检验了甲,乙两名女性被试对图片再认的准确性和判定标准。

结果发现被试乙对图片的再认能力高于被试甲,但是两被的判定标准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信号检测论评价法ROC曲线辨别力判断标准本次实验尝试用信号检测论—评价法,来比较不同被试对图片再认的准确性和判定标准,并学习信号检测实验的基础程序之一----评价法。

2 方法2.1 被试两名被试,被试甲和被试乙,女,年龄分别为21岁,20岁;2.2 实验材料本次实验在电脑上操作;2.3 实验程序2.3.1 调整至进行测试的界面,让被试坐好;2.3.2 主试指导语如下:“请你来做一个记忆实验,我先给你看60张图片,要求你尽量记住这些图片,电脑播放这些图片的速度是每一秒钟一张”;2.3.3 图片呈现结束后,主试指导于语如下:“现在电脑会呈现120张图片,其中一半是你刚才看过的,另外一半是新的图片。

我给你看一张图片时,你就要判断它是不是刚才看到过的。

看过的图片作为信号,请按下列标准按键:5——90%的可能为信号,4——75%的可能为信号,3——50%的可能为信号,2——25%的可能为信号,1——25%以下的可能为信号;你必须在5秒之内完成判断。

请你快些判断。

”2.3.4 一个被试实验结束后,换另外一个被试,程序和前一个被试相同。

3 结果3.1两被试再认图片的五类反应次数及概率:被试甲:略被试乙:略3.2绘制ROC曲线(P坐标):被试甲:略被试乙:略比较两被试的ROC曲线(P坐标):绘制ROC曲线(Z坐标):被试甲:略被试乙:略3.3 两被试再认语词按四种判定标准的累积次数3.4两被试再认图片的dˊ和β值:被试甲:略被试乙:略3.5从本实验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被试乙对图片再认的能力高于被试甲(比较dˊ4讨论4.1 比较两被试的判断标准有无显著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F=7.076,p=0.029>0.01方差齐性。

t=0.998,df=8,p=0.348>0.05,所以认为两被试的判定标准无显著差异。

4.2 本次实验中两被试的P坐标ROC曲线比较圆滑,说明两名被试的对图片的再认能力在整个实验中保持一致;4.3从两被试的P坐标ROC曲线上,可以发现被试乙的曲线与机率线的距离较被试甲的曲线与机率线的距离远,这说明了被试乙的图片再认能力比被试甲强;4.4被试甲的最后一个β值非常大(3478),是因为被试甲在C5时的虚报率为0,所以导致了β值的突然增大。

4.5有无法只要求被试判断出现的刺激是信号还是噪音,而评价法不仅要求被试对有无信号作出判断,还要求按规定的等级作出评价,即说明每次判断的把握有多大,这样被试在一个实验中就会有几个标准。

所以比较有无法和评价法后可以发现,后者能提供更多信息。

5结论(1)两被试采用的判定标准无显著差异;(2)两被试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再认能力保持的比较一致,被试乙的对图片的再认能力比被试甲高。

(3)评价法与有无法相比,评价法能提供更多的信息。

迫选法信号检测论实验(实验心理学)迫选法(Forced-Choice Method)是信号检测论的一种方法。

用迫选法进行实验时与有无法一样,只用信号(SN)和噪音(N)两类刺激,且信号和噪音的差别也要通过预备实验确定。

迫选法的实验程序有以下特点:1、刺激呈现方式。

一般每次给被试呈现的刺激数目为2-8个刺激,其中只有一个是信号,其余为噪音,这种呈现刺激的方式称为mAFC方式(多项迫选法),即每次从呈现的m个刺激中选出信号,如2AFC即从两个刺激中选出信号,4AFC是从4个刺激中选出信号,6AFC是从6个刺激中选出信号等。

在呈现刺激时,每次呈现的多个刺激可以同时呈现,也可以相继呈现,具体情况根据实验的要求和实验设计而定。

信号在每组刺激中呈现的位置或先后顺序是完全随机的。

2、反应方式。

当呈现多个刺激后,只要求被试回答哪个是信号。

被试回答是信号的依据是他对刺激量的差异的感觉,如果感觉到某一刺激与其他刺激有显著差异,或与信号的感觉量一致,就判断为信号,如果判断后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即可。

3、计算感受性的方法。

根据实验次数和被试正确判断次数可计算正确判断概率,公式如下:P(C)=C/NC为被试正确判断的次数,N为被试判断的总次数,P(C)是反应被试辨别力的指标,P(C)越高,说明感受性越高。

求出P(C)后,转换为d′。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被试的辨别力与每次呈现的刺激的数目有关。

通常一次呈现SN+N的数目越多,被试分辨SN的难度越大;每次呈现的SN+N的数目越少,被试辨别信号的难度就越小。

另外,在迫选法实验中,被试的判断标准是刺激物理量的差别,被试只要从一组刺激中选择出信号即可,因此,无须自己再确定一个判断标准。

所以,在计算时只计算辨别力d′,而无须计算判断标准β。

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它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