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教学设计湖北省钟祥市实验中学徐友军一、教材分析很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往往喜欢用“像不像某种事物”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评价作品,把作品中搞得物象与现实世界中的物象一一“对号入座”,似乎不能对号入座的就不是好作品。
这种看法有部分的道理,因为他涉及的只有具象美术这种类型。
实际上,美术作品中的图像除了可以表现我们眼睛所见的事物之外,还可以表现我们的幻想、梦境乃至我们内心的感受。
对于具象美术,教材分析了它与客观物象之间的关系,重点强调艺术家追求的“真实”;意象美术作虽然与客观事物有着潜在的联系,但更主要的是艺术家对客观形象进行了主观化、情感化的处理;抽象美术是完全不可辨认的图像,源于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脱离了客观形象的束缚,主要强调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达。
教材在列举抽象美术作品的时候分为两类:一是书法作品,二是西方现代派的抽象画。
因此教学中可以融化传统教育内容。
本课的基础性是非常明显的。
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类型分类没有明确的认识,停留在初期的“像不像”评价认识上,所以重点采用比较、观察和引导上。
尽可能多的从美术作品比较中获得认知。
二、学情分析鉴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面特点,以及本课为《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因此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宜过高。
教师需要做的是提供或准备多一些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丰富多彩,观察作品形象要素的种类和变化。
三、教学目标1、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类型包括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
2、理解具象作品、意象作品、抽象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突破只能欣赏具象美术作品的局限,了解美术形态的基本种类。
2、理解三类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并初步掌握鉴赏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作品观察)、草稿纸、笔。
六、教学过程(一)、复习与导入1.人类最早的记事方式便是图画,人们将自己眼睛看到的世界,以图画的方式留给后人,包括动物、人物和场景。
迄今为止,在许多史前的遗迹中,发现了大量早期人类留下的壁画。
(PPT展示:史前壁画,并叙述每幅壁画表现的内容:受伤的野牛(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奔跑的群马(法国-拉斯科洞窟)、围猎的场景(法国-拉斯科洞窟))2、伴随着人类的发展,美术作品忠实的记录着人们眼睛看到的世界,也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只是技艺越来越高超,形象越来越生动,情感越来越丰富。
(PPT展示:图片和美术作品,并叙述内容:皇家围猎场景、动物围猎场景、战争场景)3、展示美术作品(PPT展示:还有……等等,展示的大量美术作品中,把具象作品、意象作品、抽象作品都包含进去,把西方绘画、中国画、书法作品都包含进去)(二)、开始新课我们通常把美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各种形象称之为“图像”,这些图像通过眼睛传递给我们的大脑,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认识,刚才大家看“图像”过程中,我发现了大家的表情是不一样的,有惊奇诧异,也有不解和困惑。
那是因为这些图像并不全是对现实生活的描摹,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又该如何去理解这些图像呢?今天我们就进入我们的第二课,图像与眼睛(PPT展示)。
我们认为:1、美术作品最直接的反映是视觉图像(PPT同步)很多人往往喜欢用“像不像某种事物”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评价美术作品,把作品中的形象与现实世界中的形象一一“对号入座”,似乎不能对号入座的就不是好作品。
这种看法有部分的道理,因为这是美术作品中的一种类型。
实际上,美术作品中的图像除了可以表现我们眼睛所见的事物之外,还可以表现我们的幻想、梦境乃至我们内心的感受。
我们从刚才浏览的作品中挑选了9幅,同时展示给大家看看。
大家看看有什么不同吗?(互动,让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勇气和观点要加以引导和赞扬)我们发现可以分为3组,每组3幅。
(PPT同步)这三组美术作品是不同的,我们讨论一下各有什么特点?我们先看看第一组,相比较其他两组有什么特点?(PPT同步,分别介绍三幅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互动,让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勇气和观点要加以引导和赞扬。
)(▲PPT总结:人物神态、场景布置、氛围渲染、物体质感及空间表现都来自现实世界,显得很真实。
具象美术)我们再看看第二组,相比较其他两组有什么不同?(PPT同步,分别介绍三幅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互动,让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勇气和观点要加以引导和赞扬。
)(▲PPT总结:画面上的形象与现实有潜在联系,不太符合日常生活的逻辑,是创造出的只会在艺术世界才能存在的形象。
意象美术)最后看看第三组,相比较其他两组有什么特点?(PPT同步,分别介绍三幅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互动,让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勇气和观点要加以引导和赞扬。
)(▲PPT总结:完全不可辨认形象,脱离了客观形象的束缚。
抽象美术)所以、这三组作品的根本不同在于形象特征,因此2、在美术作品分类中,根据图像特征划分,可以分为三大美术形态(PPT 同步)分别是: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
(象者,形象也。
分别解释“具象、意象、抽象”的含义)好,我们来分别具体深入了解这三种美术形态。
①具象美术作品(展示《静坐的莫瓦特歇夫人》、《刘胡兰就义》、《重屏会棋图》,引导学生解读和分析前两幅作品,资料见附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具象美术作品,它所表现的形象来自于现实世界,因此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艺术家要表现的内容,甚至那些没有经过欣赏训练的观众也可以看得懂。
它们在人物神态、气氛渲染、衣服的质感或空间的暗示上都显得很真实,仿佛我们可以走进画面。
在这里艺术家追求的就是“真实”。
②意象美术作品(展示《李白行吟图》、《生日》、《荷石水禽图》,引导学生解读和分析前两幅作品,资料见附件)因此,我们认为:意象美术作品虽然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潜在的联系,但是更主要的是艺术家把从现实世界中获得的形象进行了主观化的、情感化的处理创造出一些只有在艺术世界中才能存在的图像。
艺术家创作这类作品的时候所运用的方法如夸张、变形、重组,或者突出结构特点、改变客观物象的比例以及打破经验性的时空概念等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虽然我们可以辨认出画面上的形象,但它们跟实际生活中的形象有一定距离,不太符合日常生活的逻辑。
▲说到意象美术,我个人认为,用文字来解释显得很呆板、枯燥。
同时,我还认为,传统中国画中的写意画才是意象美术的精品,才是无法企及的精神世界。
中国写意画,传达作者的心意志趣,表达深邃含蓄的意境。
什么是“意境”?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一种“觉”,是一种“悟”。
(PPT展示《寒江独钓图》,资料见附件)中国自古讲究诗画一体,有道是“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马致远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全曲没有一个“秋”字,却写尽了“秋”,被后人赞为秋思之祖,营造的意境该让多少游子为之潸然泪下?迄今为止,世界古文明能够传承至今,生命力如此顽强的只有中华文明,不是没有道理的。
③抽象美术作品(PPT逐一展示《在光之间,第559号》、《白色的中心》、《红黄篮》系列的介绍和分析)我们是不是有一种看不明白的感觉?不要紧,稍后,我会带着大家一起走进抽象的世界。
这里,还要向大家介绍一类特别的抽象美术作品—书法④书法(PPT:《古诗四首》张旭狂草。
书法和篆刻之所以能够当作抽象美术作品来欣赏,是因为它根本没有可资对照的现实形象,不存在像不像的问题。
在欣赏这类作品时,要注意的是纯粹形式方面的因素,如点画的粗细轻重、结体的疏密、线条的快慢节奏等。
)(资料见附件)我们的理解是:抽象美术指的是完全不可辨认的图像。
这类艺术作品来源于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脱离了客观形象的束缚,而强调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达。
抽象艺术的衡量标准不是形象的准确与否,而是要看作品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平衡、对比、旋律、节奏等因素是否让人感觉舒服。
在这方面,有人认为抽象艺术与音乐有相通之处,要靠自己的感受才能领悟。
⑤抽象名家介绍向大家介绍两位西方抽象派画家:蒙德里安和罗斯科。
当然,中国传统书法大家众多,以后会做专门介绍。
一位是荷兰的蒙特里安,一位是美国的罗斯科。
我们先看看蒙特里安的作品(PPT展示,并介绍,资料见附件)。
3、上面我们分析了各类型的美术作品,也清楚了美术作品的三大类型,现在我们来对以下美术作品做一个分类,看看我们掌握的情况。
(PPT同步)(将下面的美术作品分为具象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三种类型。
PPT展示作品)我们看看,哪些是具象美术作品?哪些是意象美术作品?哪些是抽象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分类、直接说编号)。
(三)、拓展美术作品主要是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里,但有时候,我们的眼睛也会让我们手足无措,我们来看看下面几幅作品:(展示《错觉》作品三幅,并进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说:有时候眼见未必为实。
对于看到的人和事,我们必须有自己的理智的判断,这对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的生存和生活有莫大的帮助。
(四)、课后研究同学们在课后,可以找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同时完成教材第6页的“活动建议”。
(五)、结束语七、附件:涉及艺术家及作品资料(一)、具象美术1、《静坐的莫瓦特歇夫人》也被称为《贵妇人像》,作者安格尔,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美学理论家和教育家。
《静坐的莫瓦特歇夫人》完成于1851年,共历时12年。
在安格尔全部作品中,最珍贵的部分就是他大量的妇女肖像,这幅画是安格尔晚年肖像画中的代表作。
画面上的人物娴静,具有端庄的古典美,画面富丽典雅,色彩鲜艳清润,人物形象更显风采。
此画以经典手法创造了一种永恒之美。
创作这幅画时,画家把她想象成一个能与古典偶像相媲美的女性,这一美的偶像正以其自身厚重的、大理石般冷静的美丽表达了一种女性形体的强大力量。
由于安格尔创作这幅作品花了12年时间,因而当这一女性偶像最终在他的画布上完成时,画家感到的是一种宗教奉献般的崇高与神圣,这反映出安格尔对女性形象尤其是美丽女性表现出的一股冲动,以及为女性的妩媚激发的灵感。
夫人手中来自的纸扇、服装和饰物充分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生活方式。
2、《刘胡兰就义》作者冯法祀,创作历时3年,完成于1957年,作品高228厘米,长423厘米。
1955年,冯法祀参加了由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指导的油画训练班, 1957年冯法祀完成了他作为“油画训练班”进修成果的主题创作--巨幅油画《刘胡兰就义》,这幅作品的创作完成标示中国油画家驾驭大型作品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成熟期。
《刘胡兰就义》以外光写实色彩完成,这在当时的中国油画创作中是不多见的,需要画家相当的探索勇气与精湛的技巧。
画面以威逼恐吓和宁死不屈的冲突为导线,以刘胡兰就义前在群众中引起的不平、悲愤,在敌人阵营中引起的惊恐,采用了分组集中的手法来处理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
人物形象刻划生动、感人。
这幅巨制现珍藏于中国美术馆,与蒋兆和的力作《流民图》被称作馆藏“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