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是一种为提供救济的申诉制度
行政复议第三人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一)行政复议第三人必须与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
(二)第三人参加的是已经开始的行政复议。
(三)必须经过行政复议机关批准。
第三人在行政复议中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第三人在行政复议程序中既不同于申请人,又不同于被申请人,也不依附于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而具有自身独立的法律地位和权益追求,其行为不受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的约束,其产生的法律后果由其本人承担。
种类
行政复议中的第三人的种类主要有:
(一)作为行政主体的第三人与作为行政相对方的第三人。
(二)有独立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的方式既可以由行政复议机构通知参加,也可以由第三人申请参加。
本文主要围绕行政复议中有关第三人的情况进行探讨,提出
笔者的一些粗浅看法。
行政复议概念
行政复议是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广泛运用的行政方法,是指行政相对人,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请求重新审查并纠正原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机关据此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法律制度。
哪些人可以作为行政复议申请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条作了明确的规定。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的实务问题。
第三人制度的由来与行政复议第三人的概念
第三人制度在我国最先出现于民事诉讼之中,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三人是指对他人诉讼争议的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或者虽无独立的请求权,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到原告、被告已经开始的诉讼中进行诉讼的人。
后来的《行政诉讼法》同样规定了第三人制度,所谓行政诉讼的第三人,是指因与被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通过申请或者法院通知,参加到已经开始的诉讼中的行政相对人。
可见,第三人制度在我国的法律救济途径中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行政复议制度中,对第三人
也有明确的规定,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查清案件事实,避免引发新的矛盾,更有效地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