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叶欣茹¹
一、引 言
高等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层次。

其存在和发展,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又反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

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培养高级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上。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趋势,要求智力开发达到全体人民中普及大学教育的水平,不然就不能实现今后21世纪初的现代化生产。

”(《新技术革命与教育》)因此,加速高等教育发展步伐,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地区之间差异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增大。

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本文研究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指标选取
选取什么指标,来表征、衡量与比较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的现有发展水平?这是一个貌似简单实则棘手的问题。

本来,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有一些常用的现成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状态,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如,每万人口中的大学毕业生数、每万人口中的在校大学生数、高等教育入学率或毛入学率等等。

但我们认为,这些指标用来反映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水平时至少存在如下几点不足:(1)每万人口中的大学毕业生数,是一个时点指标,仅在我国10年进行一次的人口普查时予以统计,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是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距今已近6年,难于及时和连续性地反映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新态势。

另外从系统的角度考虑,该指标主要反映我国高等教育大系统的“产品”(大学毕业生)在各地区的多年累积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各地区高等教育子系统本身的现有发展水平。

(2)每万人口中的在校大学生数,可由各地区每年人口数和高等学校在校生数计算得出。

但是,我国各地区高等学校的布局及高等学校招生、分配在较大程度上是由国家统筹调度进行。

因此,该指标并不能如实反映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程度。

如果在该指标中仅采用各地区地方高校在校大学生数作分子,又会损失一部分重要信息:国家部、委设在各地区的高校435/1996 高等教育研究¹叶欣茹 华中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在职硕士研究生
在当地招收和分配的大学生数被忽略。

(3)高等教育入学率或毛入学率,虽然可以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但它们只是反映高等教育某个侧面的局部指标,综合性不足。

最近,在一项地方高等教育预测规划研究中,提出了(本地)“相关毛入学率”概念,其计算公式为:
相关毛入学率=(本地在校生总规模-外地生源数)/(20-24)岁户藉人口数。

应该说,这一公式已解决了上述3个方面的不足。

而且对于一个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要从“本地在校生总数”中减去“外地生源数”是不难办到的。

但是,要在一项研究中对我国每一个地区计算相关毛入学率,或者说要找出对每一个地区而言的“外地生源数”,就是一件困难较大的事。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选取或设计表征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现状水平指标,应遵循如下一些原则:(1)统一性,即各地区的数据来源、统计口径、统计时点相同;(2)时间连续性,即各地区的数据每年都有统计;(3)一定的综合性和大致准确性;(4)具有一定的(国际或国内)横向比较意义;(5)能大致反映各地区高等教育现状特点;(6)可操作性,即资料来源具有一定的普遍和广泛性,计算方法上又不致太复杂。

目前国际上和一些地方,普遍采用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作为一个反映、比较与评价国家或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

经过对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比较和反复试算,笔者选用国家教委编印的一年一度的《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分析报表》中各个地区普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数量,和《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中各个地区分年龄、性别人口数为基础数据,并通过年龄移算法,得到各地区当年18-21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国际上另有许多国家采用20-24周岁作为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但据中国高等教育招生的实际情况,我国各地区惯用18-21岁作为高等教育适龄人口)。

反映各地区高等教育现状水平的指标即适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适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比率
(综合指数)=
地区18-21岁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包括普通及成人)人数
地区18-21岁人口数
这个比率我们又称之为反映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

三、技术处理与计算结果
由于具体计算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细节问题,对此必须作一些技术处理。

(1)各地区招生部门上报的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数量,未作年龄的划分。

据中国90年代以来的实际情况,考入普通高等学校者的年龄基本上是18-21岁的,而考入成人高等学校的学生中,18-21岁人口也占绝大多数。

加之,自学考试者未计入到成人教育中且其中18-21岁的占有相当比例。

因此在不违背“大致准确性”的前提下,可以每年考入普通和成人高校的人数之和作为18-21岁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者数。

(2)各地区在指定年份接受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的适龄人数可分为两大部分:N年考入的适龄人数;以往几个年份作为当时适龄者考入的在读者。

由于每年均有一部分在读者自动溢出“适龄者”范围,致使这一数据的获得过程复杂化。

为此,我们假定每年考入普通和成人高校人数在18-21岁适龄人口的4个岁别人口中是均匀分布的。

在此假定下,各地区在指定年份(比如N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数由下面4部分合成,每部分的数据可采用“同批人群跟踪44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法”得到。

这4部分是:N 年考入普通和成人高校的适龄人数;N -1年普通和成人高校的适龄人数乘以3/4(按均质假定,有1/4溢出适龄范围);N -2年普通和成人高校的适龄人数乘以2/4(按均质假定,有2/4溢出适龄范围);N-3年普通和成人高校的适龄人数乘以1/4(按均质假定,有3/4溢出适龄范围)。

笔者依据(1990-1995)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分析报表》,利用上述方法得到各地区1993-1995年接受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的适龄人数,再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数据,利用年龄移算法得到各地区18-21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最后利用前述计算地区高等教育水平指标的公式,即可计算出我国各地区1993-1995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综合度量指标(见表1)。

这里,假定各地区之间适龄人口的流动忽略不计,或流入与流出保持平衡。

表1 我国各地区1993、1994、1995年接受各类高等教育比率(%)
45
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46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四、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水平分析
从表1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总人数由1993年的3650810人增加为1995年4523428人。

年均增长11.95%,反映其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从1993年的3.79%升至1995年4.62%,年均上升0.42个百分点。

从高等教育办学形式上看,我国高等教育从过去以普通全日制高校唱主角逐步形成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平分天下的局面(见表2)。

表2 1990-1995年我国高校办学形式比较表
普通高校招生数成人高校招生数成人招生数/普通招生数
19906082054927040.81
19939239528988210.97
19949002751017256 1.13
19959267809137990.99
各地区高等教育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综合指数最高的北京(1993、1994、1995年3个年份的平均值为40.09%),是综合指数最低的西藏(1993、1994、1995年3个年份的平均值为1.58%)的25.44倍。

五、结束语
上述分析是在若干假定的前提下进行的,因而所得结果具有近似性。

尽管如此,它仍然可以说明一些重要问题:1.我国高等教育在解放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特别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2.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上仍存在较大的差异,高等教育水平最高的北京、上海、天津3市,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已达到16%-40%。

按美国教育家马丁・特罗(M arlin Tr ow)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适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比率〈15%,属少数英才者才能升入大学的英才教育阶段;当比率在15%-50%之间时,属于较多适龄者能够升入大学的大众教育阶段;当比率〉50%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普及化阶段),京、沪、津3市的高等教育水平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而其他多数地区高等教育水平距“大众化阶段”还有相当差距,还有一些地区如广西、安徽、青海、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适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甚至不到3%。

3.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达到或接近普及化水平比较,我国还有很大差距,重视教育,发展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4.在引入市场经济机制的今天,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仍是要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乃至求得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

当今社会,在经济发展有赖于人才,人才培养有赖于高等教育的递进因果联系中,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促进的有效性原理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对我国而言,欲达到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经济落后的地区应使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并进,并促进两者间的良性循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