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实证

全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实证


第一因子 第二因子
一般预算收入、教育支出、本年度普 通高校招生数、普通高校教职工数 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比 (每十万人)
政策因子 社会素质因子
第三因子 普通高校生师比
师资因子
-194-
表 1-3 因子得分综合评价及排名
地区 第一因子 第二因子 第三因子 综合得分 排名
广东 2.37225 -.56126 .87162 1.46
2.2 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 2.2.1 因子分析的本质 因子分析的核心思想和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是 人们根据多个变量之间存在的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通过线性组合 的方式,从这些指标中尽可能快地提取信息。 该方法可以用于提取 指标之间的公因子,寻找和归纳“潜在”的影响因子。 对于全国各地 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要对其公因子进行重要性排名 并主要研究重要的因子。 2.2.2 因子分析模型的结果分析 提取出的因子如下表所示: 表 1-2 因子命名表
过程中选取了 2009 年全国 31 个省市的 6 个指标来分别反映上述 各个影响因素。 分别是: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一般预算收入 (亿 元 )、教 育 支 出 (亿 元 )、本 年 度 普 通 高 校 招 生 数 (人 )、普 通 高 校 教职工数(人)、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比(每十万人)
2 模型的实证研究 2.1 基于快速聚类法的实证研究 2.1.1 快速聚类的结果分析 最终分类结果如下: 表 1-1 类分组情况
6
浙江 .87922 -.19787 -.33652 .41
7
上海 .08710 1.93762 -.27450 .41
8
河北 .65518 -.50888 .55448 .39
9
湖南 .29979 -.26766 .80130 .28
10
陕西 .08105 .80129 .23977 .26
11
辽宁 .44742 .31679 -.36835 .26
关键词:高等教育 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 综合评价
1 引言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在经历了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呈现出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在新的时期区域间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 题也日益凸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明 确 提 出 要 优 化 区 域 布 局 结 构 ,设 立 支 持 地 方 高 等 教 育 专 项 资金,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 兴计划。 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 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 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 展, 加大东部地区高校对西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力度。 在此背景 下,研究区域间高等教育发展的差异、综合评价各地区的高等教育 发展情况、探寻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国内外研究回顾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 国内外学 者主要从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差异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来 研究。 闫坤、卫婷婷(2011)认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 题主要表现在办学层次不均衡、 区域发展不均衡和学科发展不均 衡三方面。 韩海彬(2010)揭示了影响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形成 的重要因素以及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扩大或缩小的机制。 随着 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许多学者开始着眼于利用多元统计方法来探 寻区域间高等教育发展均衡的影响因素。 李娟、黄健元(2009)通过 对 2007 年我国大陆 31 个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规模的省际间比 较,对全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东中西各个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 经济发展进行回归分析。 毛盛勇(2009)应用因子分析法 对我国分 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利用 31 个 省 区 市 2006 年 横 截 面 数 据 计 算 了 各 地 高 等 教 育 与 经 济 发 展 的 因子得分,进行排序、等级差和相关性分析。 1.3 指标的选取及理论依据 区域间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 的结果, 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差异或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差异的影 响结果。 这里的多方面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持力度、社 会平均受教育程度和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数量和质量等。 所以,在研 究区域间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时要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 素,选取的指标要能充分反映这些影响因素。 基于此,本文在研究
1
江苏 2.61940 .03785 -1.53383 1.26
2
山东 2.04766 -.53512 -.40354 1.02
3
北京 .20973 3.71909 -.95828 .72
4
河南 1.21191 -.82268 .42414 .63
5
湖北 .47551 .49504 .82748 .55
第 一 类 (8) 第 二 类 (5) 第 三 类 (18)
广东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山东 浙江
北京
辽宁
陕西
上海
天津
安徽 福建 甘肃 广西 贵州 海南 黑龙江 吉林 江西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西 四川 西藏 新疆 云南 重庆
表 1-1 给 出 了 各 个 类 的 分 组 情 况 ,从 表 中 可 以 看 出 :传 统 的 高等教育强省被分在了一组, 高等教育发展较落后的地区被分在 了一组。这样的分组情况和我们现实中的分组情况比较一致。说明 快速聚类法对区域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分类是比较合理的。
12
四川 .05270 -.24086 .98118 .17
13
安徽 -.37458 -.22063 1.32764 -.01
14
江西 -.12702 -.17751 .09011 -.10
改革与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2 年 9 月刊
全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苏鹏程 陈治 (山西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全国 31 个省市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利用聚类法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区域分类, 同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为解决我国各地 区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