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拉丁舞学习中涉及的三大动作原理与元素练习
一、从拉丁舞技巧的所谓经典三要素说起
1.长期以来,国标舞界对拉丁舞的介绍、人们对它的了解,一直
限于虚无缥缈的抽象描述,如风情、风骚、爱情、性感、缠绵、吸引、勾引、狂放、灵魂等。
稍微具体一点,涉及技巧的词眼有,挤压、律动、意念、重心转移、平衡、高低胯、定点转开关转等,但没上到原
理高度。
­
2.拉丁舞技巧带"三"字的说法也很多,如灵魂性感平衡三要素、
转动律动移动三元素、手臂身体形式三引导、脚膝胯的律动三结合、
律动的高平低三位...但绕来绕去仍说不到根本,只说到某一舞种或某
一细节。
­
3.众所周知,要素二字,仅就舞蹈来说,必须具有动作原理,可
操作的属性。
灵魂、性感,词藻虽华丽,显然不具备这个属性;平衡,
涉及技巧,仅仅反映动作的目的而已。
这三个*没有表达出动作原理,
不可操作,更称不上"要素"。
其他带三字的组合,同样表达不出动作
的原理和功能。
­
4.上述所谓三要素的。
虽然不具备要素的特征,但其中涉及的内
容却包含要素的成分,如"用身体带动脚步" 之说。
其他如脚、膝、胯
组成身体的律动、律动的高、平、低位变化等,也不乏精彩。
对这些
精彩成分的筛选提炼和归纳演绎,具有要素特征的动作原理才可能出现。
5.拉丁不同于摩登的最显著特点是远距离共舞;虽共舞但不联动更
不连体(另类例外)。
双方虽有引带与跟随的关系,更多却是各自体现
肢体的动作。
此外,拉丁的基本步路线,呈十字形轨迹;引带主要不是
为了造成二人相同的轨迹(另类例外),而是向对方提供不同轨迹的信号。
明确这些特点,对于比照摩登谈拉丁很有必要。
二、普遍适用于拉丁舞的第一第二动作原理
1.拉丁与摩登即使有很多不同,但动作原理却有很多共同之处,
这就是"脚随身动"和"反身协调"。
作者在基本功系列文章里,曾对这
两个动作原理做过剖析。
因为拉丁的远距离共舞特点,需要相对应作
一些变化。
2.第一原理,"脚随身动胯带四肢"。
中段胯部作为动力源,带动
下肢的同时带动上身上肢。
上肢舞动沿大臂、小臂,到手腕、手指;下
肢舞动沿大腿、小腿,到脚髁、脚趾。
力量依次向外发散,形成多米
诺骨牌效应。
只有遵循这个原理,才能实现身体的舞动和四肢的协调。
­
至于如何实现脚随身动,则必须找到"若危若安"的感觉。
通常所
说的"前倾",就是脚随身动静态下的一种体现。
­
3.第二原理,"反身协调收腹缩臀"。
反身的功能在此表现为以自
身协调体现舞姿造型的效果,反身也同时为胯带四肢而存有。
反身协
调配合身带四肢,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反身的同时还必须收腹缩臀,才能使身体获得限度的延伸,才能够避免塌腰摇摆和屁股厥起。
必须指出,传统意义上的国标拉丁、本色拉丁延续的是芭蕾的基
础和风格,决不是草裙舞的风情、迪斯科的狂放。
4.第一第二动作原理,互为依存,相互相乘,构成所有舞步的两
大支柱。
第一原理完成身体的流动,第二原理完成身体的造型;同时使
某些舞种(牛仔、恰恰)的快节奏得以实现,变得轻松。
不以胯部为动
力源,没有反身协调,无法适合快节奏。
5.拉丁舞特别注重形体要求。
为了配合胯部的8字形移(摆)动,
在臀部紧缩前提下,脚趾走内弧线,膝盖向内扣,随动作腿重心移动
到下一位置,下身外侧限度地向里凹,从而实现身体与地面垂直。
三、适用于手引带的拉丁第三动作原理
1.拉丁的远距离共舞包括单手引带、隐形引带、双臂闭合、完全
开离四种情形。
最能体现拉丁传统特色的是单手引带,。
此时双人摩
登的"三接触点"的固稳身架功能自然让位于单手引带。
现以伦巴的阿
列曼娜为例,剖析其动作原理。
2.单手引带的动作原理是"对角传力感觉挤压"。
所谓"对角传力",即男士手臂向女士传送信号的同时,沿着人体对角线方向,通过腰胯
发力造成脚部和手部的回力(反作用力)。
过程描述如下:
①男士右胯发力传至脚底-②右脚底发力传至左手腕-③左手腕引
带力传至女士右手腕-④女士右手腕回力传至左胯部-⑤左胯部发力传
至左脚底-瞬间(几乎同时)完成引带与被引带的动作。
3.通常所说的"挤压"又叫"回力",就是对角传力的结果,就是对
角传力造成的感觉。
必须强调,对角着力仅仅"点到为止"。
男士手臂
仅仅提供信号,不造成动力源。
女士的动力源仍来自女士本身、自己
的胯部。
男士手臂提供信号的同时,理应感受到来自女士的"回力"。
显然,这个挤压、回力,来自"脚随身动"。
或者说,"对角传力感
觉挤压"这个动作原理,是"脚随身动"原理的延伸。
没有这个挤压、回
力的感觉,说明违背了"脚随身动"原理。
扇形步的感觉就很有代表性。
4.所谓隐形引带,指不需要手引带就能够同步舞蹈,它是二人配
合默契舞步熟练到一定水准的另类发挥。
对本色拉丁来说,不应该作
为技巧看待,更不应该称其为"身体引带",因为这样称呼会产生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