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概要

《辽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概要

《辽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概要1.流域概况辽河发源于河北省境内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流经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全长1345km。

辽河流域地处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东邻第二松花江、鸭绿江流域,西邻内蒙古高原,南邻滦河、大凌河流域及渤海,北邻松花江流域,流域总面积22.11万km2,其中平原区面积9.45万km2,山丘区面积12.66万km2。

辽河流域主要河流有西辽河、东辽河、辽河干流和浑太河。

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37.21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39.57亿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21.92亿m3。

辽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

行政区划涉及内蒙古、吉林、辽宁和河北四省区的20个市(盟)。

2007年全流域总人口3383万人,国内生产总值9172亿元,工业增加值3168亿元;耕地面积832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319万亩,粮食总产量2747万吨。

2.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2.1水资源承载能力不足,供需矛盾加剧辽河流域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

目前,全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77%,其中浑太河已达89%,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接近或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及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将提出更高要求,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2.2 水污染防治任务重,生态环境脆弱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废污水排放量大,是国家“三河三湖”重点治理区。

目前,城市废污水处理率较低,水污染问题突出。

经济社会用水挤占了生态、环境用水,部分河流出现断流,河流下泄水量减少,湖泊、湿地及河口萎缩。

部分城市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依然十分严重。

2.3 局部地区用水效率偏低,节水工作亟待加强现有灌区渠道多数没有衬砌,输水损失严重,水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3,水浇地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60,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差距;节水意识不强,部分灌区还存在大水漫灌现象,用水定额偏高;城镇供水管网综合漏失率高达16%,个别城镇甚至超过30%。

2.4 防洪工程达标率低,防洪形势依然严峻流域内部分堤防建设标准偏低,未达到规划防洪标准;部分建筑物阻洪严重,对地区防洪构成严重威胁;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工作滞后。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受洪水威胁地区的经济存量、人口密度、人民财产都将有较大提高,防洪风险越来越大,对防洪安全保障提出更高要求。

2.5 水管理改革滞后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新思路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不够,高效节水管理体制尚未形成,流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尚未建立,水土保持有效管理机制仍未形成,河道管理范围内无序开发、违规建设、挤占河道等现象依然存在。

3.总体规划3.1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精神,遵循人水和谐的理念,按照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以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问题为重点,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协调好流域兴利与除害、开发与保护、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利用,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奠定基础。

3.2 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完善灌排体系。

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用水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2020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81.64 亿m3以内,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1。

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河流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5%,省界缓冲区及饮用水源区水质全部达标,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

流域主要河湖、湿地生态水量得到初步保证,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重点水域得到基本遏制。

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到2030年,建成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各重点防洪保护区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城乡供水保证率进一步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进一步降低。

2030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86.67亿m3以内,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4。

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水功能区全部实现水质目标,地下水超采量全部压减。

流域河湖、湿地水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需求整体得到保障,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

水土流失得到进一步治理,耕地和黑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3.3 主要控制指标本次规划确定水资源可利用量、用水总量、控制节点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用水效率指标和重要断面水质控制要求及限制排污总量意见等为主要控制指标,其中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限制排污总量指标作为流域管理的红线指标。

规划提出,辽河流域2020年用水总量指标为181.64亿m3,2030年用水总量指标为186.67亿m3;2020年农田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61,农田综合灌溉毛定额不高于395m3/亩,2030年农田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64,农田综合灌溉毛定额不高于373m3/亩;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7m3,203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3m3;2020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75%,2030年水功能区水质基本达标。

4.防洪减灾规划遵循“蓄泄兼筹,防用结合,综合治理”的防洪方针,按照左右岸兼顾、上下游协调的原则,妥善安排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既重视重点河段、重点城市防洪,也重视一般河段防洪及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明确了由防洪、治涝组成的辽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总体布局。

以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为目标,加强重点河段和一般河段堤防的达标建设;新建一些具有防洪任务的水库,新建、改扩建重要分洪枢纽,改扩建跨河阻水建筑物、治理河道险工并开展河道疏浚清障;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力度;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堤防为基础,以控制性水利枢纽为骨干的防洪减灾体系。

以提高治涝标准为目标,按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原则,通过对现有涝区进行整修加固、挖潜配套,完善排水系统,使涝区达到5 年一遇治理标准。

有条件的地方适当提高治涝标准。

5.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按照总量控制、兼顾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和综合利用的原则,突出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加快河湖湿地连通工程建设,在协调各部门和上下游、左右岸用水需求的基础上,明确了供水、灌溉、跨流域调水、水力发电和航运等组成的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总体布局。

5.1 供水以保障城乡饮水安全为目标,通过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合理确定流域管理的控制性“红线”,加大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力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切实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加强水源地保护,不断改善水质。

近期共解决73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到2020年,以提高城乡供水保障水平为重点,在退还现状地下水超采和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等不合理用水基础上,通过现有水源挖潜配套、当地水源合理开发和大伙房输水、绰尔河引水、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引松供水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等措施,辽河流域用水总量控制在181.64亿m3以内;到2030年,通过强化节水,用水总量控制在186.67亿m3以内。

5.2 灌溉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在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提高灌溉效率的同时,加快现有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具体包括加固改造现有灌区渠系建筑物、完善灌排体系、对渗漏严重的渠道进行衬砌等。

规划在农业生产用水不增加的原则下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减少水田种植面积,合理发展牧业、旱作农业。

到2030年,流域内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3620万亩,其中现代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的面积约1200万亩。

灌溉率达44.9%以上。

预测2030年农业需水量为121.99亿m3,较基准年减少12.71亿m3。

5.3 水力发电辽河流域水力资源相对贫乏,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开发浑河、太子河等水能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河流。

规划1万千瓦及以上水电站10座,新增水电装机约14 万千瓦,年新增发电量3.4亿度。

5.4 跨流域调水以解决辽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到2020年,完成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大凌河引水工程建设,加快绰尔河等引水工程前期论证工作,适时开工建设。

到2030年全流域调入水量约30.31亿立方米。

5.5 航运辽河流域水资源匮乏,在规划中航运需水不作为水资源配置目标和任务,航运采取“借水行舟”。

规划对大辽河三岔河至营口航道长86km进行升级建设,使其可通航3000吨级内河船舶,兼顾通航3000吨级海船。

其余471km航道进行河道疏浚整治,保证航道稳定。

6.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出发,把握开发利用的红线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明确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水土保持组成的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总体布局。

6.1 地表水资源保护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强化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明确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控制量,通过实施工程和非工程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综合防治措施,实现辽河流域水环境良性循环。

水资源保护的重点地区包括东辽河、西辽河、辽河干流、浑太河及其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集中的水功能区,流域重要城市,流域重要饮用水源地,供水调节水源地及输水干线。

6.2 地下水资源保护以维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加强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划定二级五类地下水功能区198个,并确定各个地下水功能区的水量、水位和水质保护目标及方案。

按照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原则,制定地下水超采区规划方案,到2020年,浅层地下水超采区超采量压减至0.91 立方米,深层承压水原则不开采,将现状开采量0.78亿立方米全部压减;到2030年,浅层地下水超采量全部压减,深层承压水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资源储备。

采取地下水监测、地下水保护、地下水修复等工程措施和加强地下水管理设施及能力建设等的非工程措施,落实地下水利用与保护方案,力求合理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促进其可持续利用。

6.3 水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以流域水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需求整体得到保障,受损的水生态系统得到基本修复为目标,严格控制水生态敏感河段的开发活动;科学实施重点水库生态调度,保障下游河道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强化水污染控制,实现水生态系统自我修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