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第二章

《古代汉语》第二章


第二节 《尚书》《周易》
三、词义分析:格、称、台 台:本义据《说文》为“说”(悦),表示心情 舒畅,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怡”。《史记· 太史公 自序》:“唐尧遂位,虞舜不台。” “台”在 《尚书》中常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如本篇课文: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尚书》中“如台”都 等于说“如何”。本篇课文:“夏罪其如台?” 以上三类用法的“台”都读为yí 。注意:台阶、 高台的“台” 古代不写作 “台”,而是写作 “臺”。
第二节 《尚书》《周易》
一、《尚书》简介 《尚书》为上古之书,“尚”即“上”。 《尚书》亦称《书》、《书经》。 《尚书》为中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 事迹著作的汇编。 《尚书》保存了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初期 的一些重要史料,主要是述功、筹谋、告 诫、誓师、封命之辞。
第二下》节选 本文节选的是《周易· 系辞下》的第二章。 包(páo)羲:又作庖牺、伏羲、宓羲、包牺、伏戏,亦称 牺皇、皇羲、太昊。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相传他始作八 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故“包羲”又作“庖牺”。 象:天象,指日月星辰的变化。 法:法式,这里指山川万物的纵横布局。 类:类比,像。 情:实情,面貌。 罔罟:同义连用,渔猎用的网。罔,通“网”。 佃(tián):打猎,后来写作“畋”。
第二节 《尚书》《周易》
二、《汤誓》 王:指商汤。 格尔众庶:来吧,你们大家。格,来。尔,你们。 众庶,众人。“众庶”是同义词连用。 悉听朕言:悉,都。朕,第一人称代词,先秦不 限于帝王使用。 台(yí )小子:台,我。小子,商周时代君主对 自己的谦称。 称:发起。 殛(jí ):诛杀。 后:国君,指夏桀。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
四、词义分析:受、年 受:上古汉语里,“受”包含“给予”和“接纳” 两方面的意思。接纳义如:《受年》:“己巳王 卜贞:今岁商受年?”《左传· 晋公子重耳出亡》: “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两 例的“受”都是接纳义。“给予”义如:《韩非 子· 外储说左上》:“因能而受官。” “受”又 可引申为“遭受”。如贾谊《论积贮疏》:“一 夫不耕,或受之饥。” “授”是“受”的后起分化字,专表“给予”义。 《左传· 晋公子重耳出亡》:“及河,子犯以璧授 公子。”
第二节 《尚书》《周易》
四、《周易》简介 《周易》,原来只称为《易》,后来成为 儒家经典,称为《易经》。
第二节 《尚书》《周易》
四、《周易》简介 关于“周易”两字有很多解释,传说伏羲 画卦,文王作辞,所以《周易》应和周文 王有关,另外,把周解释为“周全、周备、 无所不包”也可。关于“易”应是阴阳变 化的意思。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
四、词义分析:受、年 年:谷熟,即谷物丰收。商代甲骨文用的 “年”的本义。《受年》:“己巳王卜贞: 今岁商受年?”甲骨文“受年”也做“受 禾”。可见“年”是专为表示“谷熟”这 一本义而造的字。 以谷熟的意思引申为年月的“年”。《尔 雅· 释天》:“夏日岁,商曰祀,周曰年, 唐虞曰载。”又为人的岁数,年龄。《列 子· 汤问》:“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
六、《虢季子白盘铭文》 铭文还记述了虢季子白荣立战功,受赏于 周庙的史实。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
六、《虢季子白盘铭文》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时期的青铜器。 铭文记述了虢季子白奉周王之命征伐猃狁, 荣立战功,受赏于周庙的史实。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
六、《虢季子白盘铭文》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时期的青铜器。 铭文记述了虢季子白奉周王之命征伐猃狁, 荣立战功,受赏于周庙的史实。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
五、金文概说 金文指铸造或镌刻在钟鼎等品类繁多的青 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钟鼎文或称铭文。 金文上自商周,下迄秦汉,记述内容广泛, 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
六、《虢季子白盘铭文》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时期的青铜器。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
六、《虢季子白盘铭文》 铭文记述了虢季子白奉周王之命征伐猃狁。
第二节 《尚书》《周易》
四、《周易》简介 《周易》的理论基础是,世间万物都是阴 阳二元的消长转化。周易的卦象与卦辞也 是基于阴阳二元理论进行演绎。
第二节 《尚书》《周易》
四、《周易》简介 由于《周易》被赋予了能够解释世间万物 的功能,所以也成了占卜之书,风水、解 梦、算命都借用周易之说。
第二节 《尚书》《周易》
二、《汤誓》 兹:这样。 致:送达。 赉(lài):赐予。 孥:通“奴”,奴隶,这里做动词,把……作为 奴隶。 戮:诛杀。 罔:通“亡”,无。 攸:用法相当于“所”。
第二节 《尚书》《周易》
三、词义分析:格、称、台 格:本义是树木的长枝条。司马相如《上林赋》:“天娇枝 格,偃蹇杪颠。”引申为栅栏。杜甫《潼关吏》:“连云列 战格,飞鸟不能逾。”由栅栏引申出阻止、阻碍。《史记· 孙 子吴起列传》:“形格势禁。”(被形势所阻止。)又为抵 挡,抵御。《李将军列传》:“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 猛兽。"又引申为方格,用于抽象事物,就是格式,规格, 格律,标准。《礼记· 缁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在先 秦古书中,“格”常被用来表示“来到、到达”。如《尚 书· 舜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光芒普照四方, 至于天上地下。)本篇课“格尔众庶,悉听朕言。”引申为 通达,感通,如《尚书· 君奭》:“格于皇天。” (即通感 于上帝)。又引申为穷究,探底。《礼记· 大学》:“致知在 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想获得认识在于探索事物,事物 经过穷究然后才能认识真谛。)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
六、《虢季子白盘铭文》 桓桓:威武。 馘:敌军首级。 孔:大,甚。 格:动词,来,至,到。 宣榭:宫室名。古代帝王遇大事则高于宗庙。 爰卿(饗):爰,于是。卿:饗的初文,乡礼。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
七、词义分析:经、赐 经:本为织机上的纵线,泛指纺织物的纵线。引 申为主干。又为常法,经典。《汉书· 五行志》: “礼,王之大经也。”李白《嘲鲁儒》:“鲁叟 谈五经,白发死章句。”“经”与“维”连用, 喻经略,经营。本篇课文:“不显子白,壮武于 戎工,经维四方。”《资治通鉴· 北魏孝文帝变 法》:“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 所以兴隆也。”又,“吾方经营天下,期於混一, 儿卿等儒士,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
二、《汤誓》 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 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 ‘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 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 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 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 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辅予一人, 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
六、《虢季子白盘铭文》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
六、《虢季子白盘铭文》 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宝盘。 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搏伐猃狁, 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桓 桓子白,献馘于王,孔加(嘉)子白义。王格周 庙宣榭,爰卿(饗)。王曰:“白父孔勋有光, 王赐乘马,是用佐王。赐用弓彤矢,其央。 赐用 钺,用政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第二章 古文综合(二)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甲骨文、金文 《尚书》《周易》 《论语》八章 《老子》《礼记》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
一、甲骨文概说 甲骨文通常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因出土的集中地不同分为殷墟甲骨 和周原甲骨。 殷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安阳小屯一带,自 1898年发现以来,已出土十余万片。内 容为商代后期盘庚迁殷后武丁至帝辛二百 七十三年间占卜的记录,其中也有少数是 记事甲骨文。
第二节 《尚书》《周易》
二、《汤誓》 恤:怜悯。 穑:农事。 割:通“害”,损害。 予:我。 正:古“征”字,征伐。 如台(yí ):如何,奈何,意为:怎么办呢。 率:范围副词,全部,都。 时日曷丧:“时”通“是”,此,这个。曷,通 “何”,疑问代词,多询问时间,何时。
第二节《周易》《尚书》
一、《周易》简介 风水、解梦、算命都借用周易之说。
第二节 《尚书》《周易》
四、《周易》简介 周易之本绝非占卜,应为总括和解释万物 之理。
第二节 《尚书》《周易》
四、《周易》简介 中国本土文化,尤其是儒道文化都和《周 易》有相通之处,虽然儒道文化的世界观 常常相反,但却都建基于阴阳二元论。
第二节 《尚书》《周易》
三、词义分析:格、称、台 称:本义为称量物体的重量。在古书中,“称” 通常借为“偁”,义为举起,扬起。《尚书· 牧 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诗经· 七 月》:“称彼兕觥。”引申为发起,举事。本篇 课文:“敢行偁乱。”又引申为举用,偁引,称 为,称呼。《苏秦连横约从》:“称帝而治。” 引申为称扬,称颂。《报任安书》:“古者富贵 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第二节 《尚书》《周易》
五、《包羲氏之王天下》节选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 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 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第二节 《尚书》《周易》
五、《包羲氏之王天下》节选 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 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 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 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 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 利。
第二节 《尚书》《周易》
五、《包羲氏之王天下》节选 没:死,后来写作“殁“。 斫(zhuó):砍削。 揉:使木弯曲。 致:使至,招来。 噬(shì )嗑(hé):卦名,食也。 神而化之:精通事物的微妙并改变事物。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阻塞不通,与“通达” 相反。变易之理在于遇到阻塞不通时就要变革,实行变革时 就能畅通无阻,畅通无阻就能长久生存发展。 自天佑之:由上天保佑他。自,介词,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