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报告成果名称:古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的新开拓——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和前沿创新的专业课程训练为核心成果完成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古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的新开拓——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和前沿创新的专业课程训练为核心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蒋绍愚、张联荣、张双棣、宋绍年、耿振生、朱庆之杨荣祥、孙玉文、邵永海、胡敕瑞、张渭毅、刘子瑜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年前。
1954年,魏建功和杨伯峻首开“古代汉语”课,同时,王力首开“汉语史”课,并先后出版了三卷本《汉语史稿》和四卷本《古代汉语》教材;60年代初,王力又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初步形成了共时的“古代汉语”课、历时的“汉语史”课和汉语语言学学术史课相结合的古代汉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科研为主导的,全能型的古代汉语教师队伍,他们当中的王力、魏建功、杨伯峻和周祖谟等在20世纪中国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北京大学逐步建立起了十年制的,包括“本、硕、博”三个阶段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同时确定了北大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建设造就大批顶尖的学术人才,这样的人才,原则上要经过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才能完成。
因此,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心也从原先单一的本科生,向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倾斜。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我们古代汉语专业从课程设置到人员的配备,不论是指导思想还是实际操作,都做了重大的调整。
在课程设置上,明确提出,要培养一流的中文专业基础人才和古代汉语专业人才,必须要给学生全面系统和前沿创新的课程训练——全面和系统是指要给学生以从共时到历时的全面的和系统的训练,重点打好学生的古代汉语知识基础;前沿创新是指要通过教师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性课程,重点实现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一个由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子体系构成的古代汉语的专业课程系统;相应地,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我们强调学科布局的均匀,无论在语音、语法和词汇,还是在上古、中古和近代,都有教师在贯通的基础上从事相对专门的研究和教学,同时充分利用外部的学术资源,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从90年代中期尤其是近五年以来,在北大中文系“守正创新”办系方针的指导下,我们面向本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共开出古代汉语类的基础课、选修课近50门,既有在内容上得到不断更新的“古代汉语”“汉语史”“中国语言学史”以及“音韵学”“训诂学”和“文字学”和古代语言学专书研究等传统课程,又有“近代汉语研究”“中古汉语研究”“佛教语言研究”和汉语史专题研究一类反映学科最新发展的创新课程,将学科的基础与前沿有机地结合起来,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多层次的完整而规范的古代汉语专业课程体系,为中文专业的基础人才培养和古代汉语专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得到学生和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在具有指标意义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已有两篇论文先后获奖;另在北京大学的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每年都有古代汉语专业的论文获奖。
更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通过上述课程体系的建设,第三代教师队伍得到了切实的锻炼,已经全面接棒,他们在两个方面有了突出的表现,一是对传统课程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更新,二是开设了一些前沿的课程。
这些都确保了在新的时期北大古代汉语专业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在学术界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
总结已往的专业课程建设历程,我们的主要思路和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建设一支学科布局合理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
高水准的专业课程要靠高水准的教师才能开出。
因此,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始终是我们教学建设工作的基础。
在这方面,我们着重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确立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的原则;二是保持教师学科分布的合理性,为落实给学生全面系统和前沿创新的课程训练的教学理念奠定基础。
由于受到5、60年代教学与科研分离的科教管理体制的影响,进入80年代,甚至到了90年代,有相当一批高等学校的教师,尤其是基础学科的教师,面临着教学和科研的矛盾,北大中文系亦不能完全幸免。
所幸的是,在古代汉语教研室,尽管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但王力等老一辈学者一开始就用自己辉煌的学术实践确立了一个原则,这就是“要以写书来教书,而非以买书来教书”,让我们明白,科研是教学的先导,没有科研就没有高质量的课程,只能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反过来,教学又是对科研的促进,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抓紧科研工作不放松。
因此,努力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成为我们几代教员的共识。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到现在,先后有19位教师在古代汉语教研室工作,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65项,发表学术专著(含教材)超过70部,学术论文600多篇,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有40多项。
其中,王力的汉语史系列论著,郭锡良的上古汉语系列论著,唐作藩的音韵学系列论著,何九盈的中国语言学学术史系列论著在学术界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在岗的12位教师中,蒋绍愚的汉语词汇语法史和近代汉语研究,已出版著作6部,论文60余篇;张双棣的秦汉专书语言研究,已出版著作6部,论文20余篇;张联荣的古汉语词汇研究,已出版著作2部,论文20余篇;耿振生的近代音研究,已出版著作4部,论文25篇;朱庆之的中古汉语和佛教汉语研究,已出版著作2部,论文50余篇;孙玉文和张渭毅的中上古音研究,已出版著作2部,论文近50篇;宋绍年和邵永海的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已出版著作2部,论文近30篇;杨荣祥和刘子瑜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已出版论著2部(另有2部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论文近60篇;胡敕瑞的中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研究,出版著作一部,论文10余篇。
(附件一:科研成果目录)这支教学科研并重的师资队伍所取得的丰硕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好评,获得了多种奖项。
以近十年的统计,蒋绍愚、宋绍年参加编写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的“首届辞书奖一等奖”(1995),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6),张双棣《吕氏春秋词典》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4)、《淮南子校释》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淮南子校释》获得北京大学第六届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998),宋绍年《汉语结果补语式的起源再探讨》获北京大学第五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论文二等奖(1996年),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获第五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三等奖(1993),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研究》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试论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获得首届全国青年学者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994)、《佛教混合汉语初论》获北京大学第十届人文社科研究二等奖(2002),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被评为199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杨荣祥《近代汉语研究》入选商务印书馆“中青年语言学者丛书”(2003),张渭毅《魏晋至元代重纽的南北区别和标准音的转变》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2004),胡敕瑞《<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获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4年),刘子瑜《〈朱子语类〉动补结构研究》入选商务印书馆“中青年语言学者丛书”(2003年)等等。
这些富有特色和创新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古代汉语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为系列课程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附件二:教研室成员获奖目录及证书复印件)在教学方面长期困挠许多学校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学工作量的增加和教员人数的不足之间的矛盾。
而且对于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和前沿创新的课程训练作为基本教学理念的北大古代汉语专业来说,这一矛盾似乎更加突出。
在60年代,古代汉语教研室的编制一度达到15人,然而当时的教学任务却相对单纯。
进入90年代,专任教师的数量基本保持在10人左右,而教学对象却有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中文系和其他相关院系的本科教学、全校通识教育课的工作以外,还有平均每年10名硕士生和10名博士生的教学工作。
为此,我们做了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千方百计保持教师分布与学科方向的相对均衡,即在教师的选留和引进时,优先考虑专业分布的需要,尽量避免在同一个方向上人员重复;二是逐步消除教师专业方向过窄的弊端,要求每个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都能讲授两个以上类别的课程。
(附件三:现任教师开课情况)在2004年上半年召开的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上,包括古代汉语专业在内的语言学科进一步提出了要打破现有的语言理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传统类别,提倡打破时空界限,以语音、语法和词汇为纲的学科建设思路,进一步要求中青年教师古今中外兼通,以适应新时期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为了给学生提供全面系统和前沿创新的专业课程训练,我们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充分利用系内和校内资源,利用北大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主要是把中文系内与古代汉语有关的学科现代汉语和语言学理论两个专业的课程也纳入课程体系,并邀请国内外专家以固定开课和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的形式参加对学生的课程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接触到各种不同学术流派的最前沿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信息。
据统计,从2000年以来,古代汉语专业平均每年有10位海内外专家前来讲学。
就在本学期,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龚煌城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丁邦新教授合作开设的《古音研究》课,就是最新的一个例子。
此外,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研究的环境,我们还多次主持召开了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
(附件四:2000年以来邀请海内外专家讲学情况、召开学术会议情况)二、紧紧围绕培养一流学术人才这个中心工作,建立全面系统和前沿创新的古代汉语专业课程训练体系建立全面系统和前沿创新的古代汉语专业课程体系,给学生一个从知识到方法完整的学术训练,是我们长期坚持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
因为只有经过这样的训练,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一流的学术人才。
上述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其一是在基础方面要给学生以从共时到历时的全面和系统的训练。
体现在本科生教学上,是以《古代汉语》和《汉语史》两课为核心,一方面教给学生“古代汉语”的基本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另一方面教给学生汉语古今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演变规律;体现在研究生教学上,则强调不论最终的研究方向如何,所有的学生在进校后都必须接受北大全面系统的专业学位课程训练,语音、语法和词汇缺一不可。
其二是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方面,开设出丰富的将知识性和研究性有机结合的、能及时反映学科前沿成果和趋势的特色课程,主要体现在研究生的教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