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知识梳理
二、《克己复礼》
• 1.“礼”的内涵 • 孔子所说的“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 一是制度之礼。他认为,“礼”(制度)的完善是根本, 所以他推崇理想中的“周礼”。西周面对当时社会纷 争(主要是国君、诸侯的权利争夺),建立以“宗族嫡 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来巩固 社会秩序。 • 二是个人之礼。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这种制度受 到冲击,所谓“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 己复礼”。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 矩。 •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 稳定。但后世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成为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 1.知其不可而为之 •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 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 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 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 “知其不可而为之”与“用行舍藏”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 •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 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 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 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 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 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
《论语》选读知识点梳理
一、《为政以德》
•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
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 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 耻之心而走正道。
一、《为政以德》
•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 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 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 “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 张。“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 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五、仁者爱人
• 3.孔子的仁爱观 • 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 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 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 如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另一方面又 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 为“仁者”。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 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 “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 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 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 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
• 1.周而不比 • “周而不比”主要就是“群而不党”,普遍 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 体,不结党营私。要做到周而不比,一是要胸襟 宽广,不要心胸狭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二 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而不 要惟私利是图,互相勾结利用,背信弃义,以原 则做交易。
八、周而不比
一、《为政以德》
• 3.先富后教 •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 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 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 问题。 •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 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 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 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 “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 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 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 “仁”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
•
一、《为政以德》
• 1.德治 •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 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 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 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 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 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 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 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 鉴作用。
八、周而不比
• 4.以直报怨 • “以直报怨”即当面直陈其怨,不必迂回曲 折,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入,以直言相告自 己的愤怨。相对而言,道家的“以德相报”显 得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 显得太偏狭。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 直报怨当是比较高的境界。
十一、诲人不倦
• 1.因材施教 •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 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论语》中 有许多例子,集中体现在“闻斯行诸”中孔子对 待子路、冉有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中,可谓抑扬 得当,不失时机,效果理想。
六、君子之风
• 3.义利观——见利思义 •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倡导“见利思义”, 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孔子认 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孔子之论符合人 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 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 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无 论是“徽商”还是“晋商”,都以“诚信”为 本。到现代,如日本的商人、企业家都奉《论 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 “义”,这对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应该是
• 几个隐士的人物形象
五、仁者爱人
• 1.仁的内涵 • “仁”作为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与孔子政 治思想核心的“礼”,是《论语》的基本思想, 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对每一个人最 基本的要求,也是搞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 保证。 • 孔子对“仁”的论述贯穿在《论语》中,概 括一下“仁”的内涵,其基本要点是“爱人”, 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孝悌、谨 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 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 心弱者、珍子对“仁”的理解也不片面,他也肯定 管仲统一、匡正天下的“大仁”。学习并全面 正确地理解和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在今天, 尤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仁者爱人
• 2.忠恕——推己及人 • 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忠,就是对人尽心竭 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 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他的人。 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 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与愿望,并尽力帮助 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二、《克己复礼》
• 2.“礼”与“仁” • 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仁是内在的, 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 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 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 “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 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五、仁者爱人
• 1.仁的内涵 • 而墨子“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 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这 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 以实现的。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来衰落的原因。 至于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一方面 是说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着根 本区别(一强调等级、一强调平等),二是春秋战 国“百家争鸣”,各派之间互相争沦,批评对 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儒家讽刺墨家 的“兼爱”因平等而“无父无君”。
六、君子之风
• 4.仁者和智者 • 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 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以山水形容 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仁厚的人安于义 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 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 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
八、周而不比
• 1.周而不比 • 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周而不比”主 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 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为友, 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又提出三种“益 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 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 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十一、诲人不倦
• 2.启发式教育 •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体现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 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 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 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 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 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 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 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
一、《为政以德》
• 2.民生与教化 • 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崇尚自然的。他不 会高唱仁爱的赞歌而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 问政时,他先强调“足食”,然后才是“教 之”。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都 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 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正体现了儒家 “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一、《为政以德》
• 4.正己——率先垂范,克己奉公。 • 以德治国,首先治理者要有良好的的道德素养, 以德服人,百姓才会信服。因此为政者经以身 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君子要带头向 善,百姓才会蔚然成风。
一、《为政以德》
• 5.“均”的含义 • 孔子提出“均无贫”的主张,其实是站在统 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 方法,也就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 得到的部分。这与后来的“均贫富”的含义是 不同的,“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 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实际含义是在劫 富济贫。
六、君子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