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时事栏目初探摘要:新闻评论节目在香港最早可以追溯到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其开创了当时电视新闻界时事之风,也开了中国电视台个人化新闻时事评论节目之先河。
凤凰卫视将时事评论栏目从开始就做到极致。
依托于主持人的沉稳机智,评论员的冷静犀利,记者们的勇敢客观和领导人的智慧果决,凤凰打造了一档又一档受观众热烈追捧的时事评论栏目。
世界通过凤凰了解了中国的态度,中国通过凤凰听到世界的声音。
对凤凰卫视时事评论节目进行研究,既要总结其成就,为国内大陆其他电视台的同类节目提供借鉴;也需要总结其不足,期望能为凤凰卫视和国内其他电视台的发展提供些许启发。
关键词:凤凰卫视;时事评论节目;要素分析;特色;影响拥有独特的运作是凤凰卫视的一大特色,凤凰卫视依靠这点一直在时事评论栏目上推陈出新。
而凤凰卫视的传播策略,媒体运作程序,新闻理念也给它提供了很大的支持,这也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讨论。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解密凤凰》一书是以时事评论栏目《时事开讲》为主线来解析凤凰卫视运作机制及幕后故事的著作。
作者师永刚先生为凤凰卫视时事评论栏目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对节目的分析评论,节目创建过程、评论节目主持人和评论员介绍以及电视台运作手段等方面讲解比较详细的目前也只有《解密凤凰》一书。
这对凤凰卫视时事评论节目进行系统研究的很有帮助。
对凤凰卫视时事评论节目的初探,可以发现它所有的特长和目前仍有的不足,希望可以给其时事评论节目的发展做些许参考。
一、开评论之先风(一)“评论员”1999年5月9日可以说是中国电视史上一个关键性的日子,这一天打开了一个新的电视形态之门,创造了凤凰资讯类节目的另一个分支,即时事分析和时事评论。
1999年5月9日,在北约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的特殊时期,一档临时制作的特别节目“中国人今天说不”让凤凰卫视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节目制作时间十分仓促,手头准备的资料也并不全面,不足以做一档两个小时的节目,策划人决定在直播节目中加入现场评论。
这种随着事态发展边看边评论的形式,使凤凰卫视出现了一种事件现场报道加评论的新闻评论节目模式。
1999年5月的大使馆事件让凤凰卫视真正形成了一种新闻评论的模式,即直播加现场即时的分析评论。
尽管在今天看来凤凰卫视当时的决定仍是显得仓促和草率的,主持人和嘉宾也显得准备不足,但是他们的言论却并不僵硬。
在第一天的直播中曹先生在评论中指出,美国轰炸代表中国主权象征的大使馆,不但违反了国际公约,也是人道主义的一次历史性倒退,要对事件进行全面谴责。
曹景行的此番言论是当天大家期望听到的声音,是压力下的中国人需要的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愤怒声音,曹景行不经意间成了大家的代言人。
而在接下来的报道中,许多预见性的评论,为其后政治的走向与结果所印证,这种边看边评的方式也在第一时间给了观众信息和观点。
连续一星期的直播,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
作为主持人的吴小莉回忆这个特殊节目时说道:“在‘中国人今天说不’特别节目推出之后我第一次感觉到做电视可以做到像热媒体一样,我当天在电视上说的话在当天的互联网上出现了,电话、传真就进来了。
你跟所有关心这个世界的中国人一起呼吸这一段空气,在关心那一段历史。
这是我生命当中不能遗忘的历史。
”[1]而作为中心嘉宾的曹景行在这里的表现超乎意料的好,他的评论显出了超强的预见性和准确性。
人们惊奇的发现曹景行在电视上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反应都十分强大。
边看边评的方式,许多事件发生的时候曹先生和大家是同步在体验,同步接受到信息的,但他的思维和判断得到了快速的整合。
这次节目能够成功,曹景行的评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论员填补了以往直播中的空档和缺陷,同时还起到了引领风气的作用。
这一次的直播让曹景行时事评论员的形象基本上树立了起来,在此之前中国的电视屏幕上从来没有评论员这一称谓,至于时事评论员就更是首创。
(二)打造一档时评节目《时事开讲》可以说是最早的时事评论栏目,它是一个新闻类型的纯时事分析节目。
主持人与评论员相互讨论每天发生的新闻事件,一边给观众提供新闻信息,一边给出新闻评论。
这样的模式开创了但是电视新闻的时事分析的潮流,也开创了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个人化的先河。
开始策划《时事开讲》的初衷一半是为了填补晚上11点之后的电视“荒地”,一半是曹景行在《中国人今天说不》播出后人气急升让台长王纪言看中了他的才华。
一切都在简单的创意后开始了快速的运行。
凤凰台最终决定在8月22日开播,这节目一开始就显示出了有趣的形态,无法预知第二天要说什么,所有的题目都是当天发生后当天点评,一切都让人充满了期待。
带着一种世事难料的新奇,《时事开讲》开始了创造中国收视奇迹的道路。
2000年,中国最大的烟草巨头红塔集团出巨资赞助这个栏目。
董事长和经理在无意间发现了这个晚间栏目后,敏感的发现了它的巨大商机,改变了赞助黄金时段栏目的想法,花1500万人民币给《时事开讲》定了第一次的身价。
李多钰在《南方周刊》上评论“这个梳理当天内发生的重大国内国际大事的节目,很有看头。
他能够告诉我当天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重要的是,他们不是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华人的角度来解释事件,所提供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线索让人耳目一新”[2]。
“其实《时事开讲》最大的价值远远不止这些,它不仅在华语电视界首创了一种新的即时性的电视时事评论体,更开创了华语媒体中的一个新的电视收视黄金人群和黄金时段。
”[3]《新周刊》在推出2002年度中国电视节目榜单中将《时事开讲》推崇为:最佳新闻类节目。
入选理由是:紧跟时事进展做出最迅速周详的背景脉络分析,满足公众超越日常新闻资讯的深层需求,一资深时事评论员的透彻分析底蕴与业内权威,成为行业无法复制的新闻节目意见领袖。
[4]今天的《时事开讲》依然不断推陈出新、活力十足。
主持人从沉稳的董家耀换到了姜声扬,邀请的嘉宾也越来越专业化细致化,不管是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分析还是对大陆动向的把握,《时事开讲》总能再第一时间给出评论,发出凤凰台的声音。
二、创评论之新意(一)鲜明的栏目特色《时事开讲》的并没有特殊设计,事实上这个节目几乎不需要成本,节目的播出时段也是在深夜,就算反响不好也并不会有什么影响。
于是凤凰卫视的高层决定试试看,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原本并不看好的时段,却意外的吸引了大批观众,包括学生、政界人士、商人等等。
播出一个多月《时事开讲》就有广告,红塔山集团更是一开始就给出了1500万的冠名价格。
《时事开讲》的成功引起了诸多效仿者。
2008年的3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了类似的新闻分析类节目《新闻1+1》。
《时事开讲》与《新闻 1+1》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二者都是纯观点式的新闻评论节目,而且都采用直播的方式。
《新闻 1+1》和《时事开讲》分别作为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的王牌时事新闻评论栏目,几乎代表了整个中国时事评论栏目的水平和特色。
在选题上,时事评论栏目都喜欢以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为讨论点。
一般都集中于能引起大家关注和讨论的时事、民生、经济、军事等新闻上。
但不同地区的选题也存在着差异,就中央和凤凰来说,地域和文化的影响再加上政策的不同,选题也不完全相同。
“香港特区政府没有新闻审查制度,全世界各地的消息和资料都可以畅通无阻地公开报导,可以表达各种意识形态!信仰的言论和意见,哪怕是对政府行政长官和官员指名道姓的批评。
”[5]在香港文化和思想非常自由,通常节目并没有太严格的审稿,凤凰卫视的很多节目甚至没有人审稿,这一点相比大陆的电视台在选题上就拥有了更多的空间。
因为诸多方面的不同因素,凤凰卫视是时事评论栏目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凤凰卫视在新闻评论节目上的独特个性主要在于其“另类选择”和“多元化选择”上。
凤凰卫视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已经无法模拟和复制的了,再加上其独特的眼光和思想,虽然《时事开讲》开创的时事评论体可以复制,但无法复制的是凤凰卫视的精神和影响力。
刘长乐说过,“我们不怕节目被复制。
说到底,凤凰的经验是两个字:创新。
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战胜自己。
而贯穿在每一天每一刻的创新意识和行为,是无法复制的。
”[6](二)节目形式不断创新如果说凤凰真有什么秘密的话,就在“创新”这两个字当中。
电视业界称赞风凰卫视新闻评论节目锐意创新、独具个性。
从评论节目形态来看,突出电视特性的谈话类节目是节目的主要形态,如《时事开讲》。
凤凰卫视还开创了其他新闻评论节目形态,如《新闻今日谈》、《金石财经》、《震海听风录》、《锵锵三人行》等,都是谈话节目的衍伸和变化形态。
还有辩论会形态的论坛类评论节目、既报道新闻又发表评论的节目等等。
经过多年的时间和摸索,凤凰卫视己拥有了多种风格的评论节目,新闻述评、谈话节目、读报类构成了其完整的“时事评论带”,在一定的程度上为时事评论的发展做了推动力量,也引发了人们关于时事评论节目的深思。
创新精神极高的凤凰卫视不断推出了许多表现形式不同的时事评论类栏目,一直引领着时事评论类栏目的创新先风尚。
简单归类一下凤凰卫视时事评论类栏目,不难发现如今大概有三种类型的节目。
一是简单短评式。
这种类型的评论一般是在重要事件的直播过程,或新闻播报的过程中出现,如《金石财经》《时事直通车》。
二是:辩论式。
主要是谈话人在演播现场针对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社会思潮等提出各自的思想和观点,并围绕这一话题,持不同观点的各方谈话人展开讨论和争辩。
这类型的新闻评论节目如《时事辩论会》、《一虎一席谈》。
三是:演播间谈话式。
这是用谈话的方式来评论重大的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向观众传达谈话者对事件的看法。
这类节目如《时事开讲》《新闻今日谈》《新闻骇客赵少康》《军情观察室》。
三、成评论之极致(一)打造品牌评论员凤凰卫视的在打造明星方面总是不遗余力的,这是因为在商业气息浓厚的香港,“明星化”在各个行业里面都非常明显。
掌握着话语权和造星优势的传媒业自然是培养明星的摇篮。
凤凰卫视的明星主持人带动起了它的品牌创造;而这个品牌的成功让更多的时事评论栏目广为人知,让这些评论栏目大放异彩的重要因素无疑是那些“名评论员”。
在广西一个小镇水电站,有一位失业多年的30岁女性,有一年的时间她坚持每天给曹景行写信。
她每封信都会谈及当晚曹先生或其他评论员的话题或一些她个人的新发现。
她把这个节目当成了她精神生活一个遥远的寄存处,把曹先生当成了精神的依托。
不仅仅是这一位妇女,很多的观众在收看凤凰卫视的节目时是跟着评论员的脚步走的。
他们或许就喜欢听某一位的评论风格,或许就比较关注某一位的评论方向。
可见凤凰卫视给评论员在评论栏目中定了极其主心的位置,起到的中心灵魂的作用和影响。
凤凰卫视走的是“三名战略”的路线,“名评论员”便是这“三名”中的重要一员。
所谓“三名战略”即在中国电视媒体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以明星制来包装记者、主持人和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