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并能正确默写80篇(段)文言诗文(推荐5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中考说明】
佛山市2014年中考说明中对古诗词试题有以下要求:1、能背诵、默写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
2、欣赏浅易的古诗词曲。
【学情分析】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通过模拟考发现学生答题失分严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古诗词鉴赏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另一个原因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2、从炼词炼句角度鉴赏诗歌,对诗歌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进行赏析。
3、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来鉴赏浅易的诗歌。
4、帮助学生克服对诗歌鉴赏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应试的信心。
【重点、难点】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和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型的归纳(考点说明):
根据近三年佛山市语文中考课外诗鉴赏题型,归纳以下三大类型:
❖诗歌意象意境的鉴赏
❖炼词炼句鉴赏
❖表达技巧的鉴赏
二、方法指导
(一) 诗歌意象意境的鉴赏
1、常见题型:
(1)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答题点拨:
(1)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注意语言力求优美。
)
(2)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3)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3、实战演练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前两联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案示例:①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
②作者描绘了一幅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③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淮上渔者 (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
②浦:水边,岸边。
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问: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2分)
参考答案:诗的三、四句描写了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在荻花丛中吹火煮鱼,呈现出一派欣喜欢快情景。
(二)炼词炼句鉴赏
1、命题角度:分析诗中某个字、词的表达效果,欣赏其中写得最妙的一联,剖析整首诗中最震撼人心的诗句。
2、答题点拨: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参考格式:释含义+点作用
3、实战演练: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问: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哪两个字特别传神?请简要说出好在何处?
(参考答案:"隐"和"没"两字特别传神。
"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的难舍难分的心绪。
)
春山夜月(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问:“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惜”字有珍惜、爱惜之意。
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表达技巧的鉴赏
1、命题角度: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答题点拨: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衬托(正衬、反衬)、象征、联想、想象、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白描、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等)
参考格式:点明手法+阐述运用+分析效果
3、实战演练
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问:请具体赏析三四句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生动形象地写出南风的调皮,诙谐。
表达作者对“南风”将带给自己安慰的欣喜之情。
宴词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宴词:写于送别宴席上的诗。
畎:田间小沟
问: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A、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抒发诗人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
B、反衬(衬托),以“浅溪”反衬离愁之深。
(手法1分,效果2分)
三、总结:掌握了方法,答题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容易。
为了方便同学们的记忆古诗
赏析的要点,老师特意编了一个顺口溜,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赏析诗词要有方,把握内容
赏意象,体会情感引共鸣,品味词句抓细节,分析技巧明手法,读懂答题更规范。
四、结束: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在读懂诗的基础上明确了考点要求和赏析古诗
要注意的要点,其实,中考的诗词赏析题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困难,只要我们读懂了诗词,
把握了答题要点,规范了答题语言,它也可以变得很简单,关键是你不要畏惧它。
五、作业布置:
古诗词鉴赏练习
(一)从军行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2分)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2分)
(二)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2分)
2、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深
义?(2分)
(三)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附板书:
中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
❖诗歌意象意境的鉴赏:通过描写什么,抒发(表达)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炼词炼句鉴赏:释含义+点作用
❖表达技巧的鉴赏:点明手法+阐述运用+分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