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教学设计方案
不同型别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不同:在犬、猫等哺乳动物中传播,也称“街毒”的狂犬病病毒毒力很强,感染后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病死率几乎100%,是世界上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而在蝙蝠中传播的狂犬病病毒毒力相对较弱。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狂犬病的易感动物主要包括犬科、猫科和翼手目动物,禽类、鱼类、昆虫、蜥蛎、龟和蛇等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犬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猫、猪、牛、马等家畜。蝙蝠、浣熊、狼和护理是发达国家和基本控制了犬传染病地区的主要传染源。
(1)预防接种
所有持续、频繁暴露于狂犬病病毒危险环境下的个体均推荐进行暴露前预防性狂犬病疫苗接种,如兽医、动物驯养师、狂犬病病人管理的医护人员等
基础免疫:第0天、第7天和第21天(或第28天)分别接种1剂,共接种3剂。接种部位同暴露后接种部位。
加强免疫:出于暴露前预防的目的,则已接受全程基础免疫者无需定期进行加强免疫。定期加强免疫仅推荐用于因职业原因存在持续、频繁或较高的狂犬病病毒暴露风险者。每6个月或者每2年监测一次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水平,当血清中和抗体水平<0.5IU/ml时需加强接种1剂。
八、小结
(1)狂犬病的概念、病原学、流行病学;
(2)狂犬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3)狂犬病暴露后的伤口处理和预防接种;
(4)狂犬病暴露之前的预防。
举例
讲解
图示、讲解
图示、讲解
讲解
图示、视频、讲解
讲解、视频、图示
讲解、图示
图示、讲解
讲解
1分钟
1分钟
5分钟
6分钟
3分钟
8分钟
8分钟
8分钟
8分钟
2分钟
难点
5.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暴露后的伤口处理和预防接种,以及暴露之前的预防指导
6.暴露后的处置表现出专业、严谨、爱伤的态度
教学内容
1.狂犬病的概念
2.狂犬病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点
3.狂犬病的发病机制
4.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5.暴露后的处置和暴露前的预防
重点
1.狂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2.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3.狂犬病暴露后的处置和暴露前的预防
(2)前驱期: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早期,通常以不适、厌食、疲劳、头痛和发热等不典型症状开始,50%-80%的患者会在原暴露部位出现特异性神经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如痒、麻和蚁行感)。此期一般2-10天。
(3)兴奋期: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典型患者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以引起严重的咽喉肌痉挛。此期持续1-3天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设计方案
所院:护理学院
教研室:社区护理学系
课程名称:社区护理学
教师姓名:于明明
教师职称:讲师
授课题目
狂犬病的预防和护理
授课对象
研究生□临床医学八年制□护理本科√护理专科□
教学目标
1.说出狂犬病的概念
2.描述狂犬病毒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点
3.说出狂犬病的发病机制
4.描述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II级暴露: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
III级暴露:单处或多处贯穿皮肤的咬伤或抓伤;破损皮肤被舔舐;粘膜被动物唾液污染(如被舔舐);暴露于蝙蝠。
用20%肥皂水或0.1%苯扎溴铵彻底冲洗伤口至少半小时,力求去除狗涎,挤出污血。彻底冲洗后用2%碘酒或75%酒精涂擦伤口,伤口一般不予缝合和包扎,以便排血引流。
狂犬病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昏迷和死亡几个阶段
(1)潜伏期:从暴露到发病前没有任何症状的时期,一般为1-3个月,极少短至两周或者长至一年以上。
潜伏期长短与病毒的毒力、侵入部位的神经分布等因素有关。病毒数量越多、毒力越强、侵入部位神经越丰富、越靠近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就越短。此外,肌肉特异性小RNA可能通过抑制病毒在肌肉中的转录和复制影响潜伏期。狂犬病实验感染动物(如犬)的最长潜伏期为半年。在潜伏期内,病毒主要存在于外周肌肉或神经细胞中。
(4)麻痹期:肌肉痉挛停止,进入全身弛缓性瘫痪,患者由安静进入昏迷状态,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此期持续6-18h。
六、狂犬病暴露后的处置
狂犬病暴露后的处置,分为伤口处理和预防接种
(1)伤口处理:
按照暴露性质和严重程度可以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
I级暴露:接触或喂养动物;完好的皮肤被舔;完好的皮肤接触狂犬病动物或人狂犬病病例的分泌物或排泄物。
(1)组织内病毒小量增殖期
(2)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神经的轴突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展,至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大量繁殖,入侵脊髓并很快到达脑部
(3)向各器官扩散期:病毒从中枢神经向周围神经扩展,侵入各器官组织,尤以唾液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的病毒量较多
五、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狂犬病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狂躁型(大约2/3的病例)或麻痹型。由犬传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现为狂躁型,而吸血蝙蝠传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现为麻痹型。
难点
1.狂犬病的病原学特点
2.狂犬病的发病机制
3.狂犬病暴露后的处置和暴露前的预防
评价手段
提问、作业、笔试
参考资料
(备课用)
1.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 2016.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时间分配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咬伤传播,也可由带病毒的唾液经过各种伤口、抓伤、舔伤的黏膜和皮肤入侵。蝙蝠群居洞穴中的含病毒的气溶胶也可经呼吸道传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兽医和动物饲养员尤其易感。
四、狂犬病的发病机制
狂犬病自皮肤或黏膜破损处入侵人体后,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致病过程分三个阶段:
“2-1-1”程序:第0天接种2剂(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接种1剂),第7天和第21天各接种1剂。共接种4剂(此程序只适用于我国已批准可以使用2-1-1程序的狂犬病疫苗)
注意事项:暴露后免疫没有任何禁忌,包括孕妇和婴儿;咬伤后数月的人,也应全程接种疫苗
七、狂犬病暴露前的健康指导
暴露前的预防包括预防接种、学会辨识狂犬和避免被咬等
备注
说出狂犬病的概念
描述狂犬病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点
说出狂犬病的发病机制
描述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正确进行暴露后的处置
正确进行暴露前的健康指导
课程导入:案例
一、狂犬病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迄今为止,病死率达100%
二、病原学
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拉沙病毒属,形似子弹,长100-300nm,直径为75nm。狂犬病毒不耐高温,悬液中的病毒经56℃30-60分钟或100℃2分钟即失去感染力。狂犬病毒对脂溶剂(肥皂水、氯仿、丙酮等)、乙醇、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碘制剂以及季铵类化合物等敏感。
重点
难点
重点
重点
难点
重点
难点
重点难点课后思Fra bibliotek题1.狂犬病人是否具有传染性?
2.被狗咬伤后,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患者是否患病?
指定参考资料
1.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学会辨识狂犬
感染了狂犬病毒的犬类有些特殊的表现,包括狂躁不安、攻击性强或者异常友善;行走困难;嘴周围多涎;声音也可能发生变化。
(3)避免被犬类咬到
当犬类在进食、睡觉或看护幼崽时不能打扰;不要向狗扔任何东西、直盯着狗的眼睛看、或者在狗身边跑来跑去;当一只狂吠的狗冲向身边的时候,应保持静立,双手下垂;当狗攻击时,应将身体蜷成一个球,保护头部。
必要时给予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在伤口底部和周围行局部浸润注射。免疫球蛋白的使用量根据体重计算,如伤口较小,局部浸润之后有剩余,余量应做肌肉注射;若伤口很大很深,不足完全浸润,应用生理盐水将免疫球蛋白适当稀释。
(2)预防接种
5针法:第0、3、7、14和28天各接种1剂,共接种5剂。肌内注射,2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在上臂三角肌注射,2岁以下儿童在大腿前外侧肌注射。禁止臀部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