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脱水精华版今天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1774年,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产生了一部现象级的文学作品,这不,不足140页的小说却引发了德国的全民阅读热潮,又在全世界范围引起强烈反响,无数热血青年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都泪流满面,心痛不已,他们纷纷模仿小说主人公的打扮,模仿主人公的说话语气,甚至还模仿主人公自杀。
这种现象级的风潮,后来被学者专门命名为维特效应,而这部小说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小说不仅让25岁的歌德一跃而为世界级大作家,还成为德语文学历史上第一本世界级畅销书,让德国文学从此开始与法国、英国并驾齐驱,就连拿破仑入侵德意志期间,还专门和歌德一起细细讨论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的问题。
大文豪歌德堪称德国文学的最伟大代表,他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他与著名诗人席勒一道开创了德国文学的古典主义时代,并创作有大量的诗歌、戏剧、小说和文艺散论,以及涉及动物学、植物学和色彩学的理论著作。
代表歌德最高文学成就的作品有两部,一部是她花了一生时间构思和写作的,号称总结了欧洲文艺复兴300年历史的诗剧浮士德,另外,一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是一部书信体小说。
歌德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法国大思想家卢梭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斯小说讲述了贵族姑娘余力和平民胜浦了之间的爱情悲剧,带给歌德许多遐想,他甚至说自己就是小说主人公胜浦了。
所以,当他想写一个市民出身的维特的故事时,首先想到新爱洛伊丝的书信体形式。
歌德还将卢梭的形式进行革新,大胆地将时间设定在三年前,即1771年5月4日至1772年12月24日,制造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与时代感。
为了强化这种真实感,歌德在小说第一版发表时还是匿名的,他虚构了一个编者说,有一个自杀身亡的维特生前写了不少给友人的书信,然后这个编者将其整理发表了。
歌德还故意在小说中增加了注脚,隐去了相关的人名和地名,让读者误以为这样是为了保护真实人物的隐私。
这些统统都给读者制造出一种心灵上的贴近感,让他们成为维特私密情感的知情者,或者正如编者前言所说,面临同样困境的读者可以从中找到安慰。
同时,这本书也确实说出了当时的一代青年的心声,让他们从中照见了自己的影子,据说呢,那时的青年还疯狂的模仿小说主人公的衣着打扮,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影响,就在于小说直接反映了德国日常生活,并非常富于真情实感,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主要内容,小说正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共有书信39封日记一篇,时间跨度为1771年5月至九月,大致四个多月的时间。
除了一封写给绿地的短信之外,其余38风全部都是维特写给好友威廉的。
从信中我们得知,主人公维特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他离开家乡是为了处理一些遗产上的纠纷,同时呢也是为了排遣青梅竹马的恋人,试试给他带来的悲伤,他首先聚居在一处城市里,随后搬到了附近的一处风光宜人的村庄里,村庄的名字很有特点,叫做瓦尔海姆。
在德语中的意思就是选中的家大致相当于第二故乡之意。
维特在这里感到心旷神怡,心情愉快,他还结识了当地的法官S先生。
有一天啊,当地年轻人举办舞会,维特喝几个人顺路去接S先生的女儿夏绿蒂,他立刻不可救药的爱上了绿地,他之后每天都去找绿地,两人共度了一段快乐时光,但是当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时,维特的心情瞬间跌落谷底,她在嫉妒和沮丧中煎熬。
对于这个,阿尔伯特维特也很欣赏,甚至和他成了朋友,当他发现自己依然无法放弃对绿地的爱,是只能在痛苦中不辞而别,按照朋友威廉的建议,他去到一家公使馆当秘书。
第二部分是1771年10月20日至1772年12月6日的信件,其中一封写给绿地,一封写给阿尔伯特和绿地,其他43封都是写给朋友威廉的。
在这期间,维特忙于公务,她的上司固执而褊狭,周围的人虚荣且无聊,维特在公使馆里一直都是局外人的状态。
有一天啊,他在C伯爵家中做客,恰逢当地贵族在C伯爵家里聚会,他们都不愿意市民出身的维特出现在这里,于是维特被伯爵有礼貌地请了出去。
这件事情被传得满城风雨,维特的一位贵族小姐朋友好意提醒维特注意自己的身份,这让维特更加气愤,再加上他得知绿地和阿尔伯特已经结婚,却没有通知她,心中郁闷,于是提出辞职,决定到一位侯爵的列装去散心。
在侯爵的列装维特受到了很好的礼遇,但是他仍然觉得很不自在,几个星期之后就离开了那里,最终回到了与绿地相识的村庄瓦尔海姆。
在那里,他发现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所有人都遭到了命运的欺骗,村庄里的富人死了,儿子丈夫继承的遗产也成了一场空,那个喜欢女东家的长工被女东家的兄弟赶走,无法回到他心爱的人身边,就连村里长了很多年的胡桃树,也被新来的牧师的太太派人砍倒了。
而最令他痛苦的则是对绿地无望的爱情,绿地夫妇像老朋友一样接待维特,面对绿地的温柔天真,维特极力压抑自己的情感,只能在梦中加倍思念他,他感到愈加痛苦抑郁。
到这里为止呢,小说采用的全部都是维特的第一人称视角,但到了最后一节,编者致读者,歌德采用了另外一种相当高明,而且现代的叙述技巧,这部分中,那个爱上女东家的长工,因为嫉妒杀死了新雇的长工,这对于维特产生了致命性影响,让他开始厌世,坚定了自杀的念头。
而绿地呢,他因为维特每天都来访而闹得风言风语的事情而烦心,他明确了态度,希望维特不要再对他抱有幻想。
维特绝望地跟绿地的丈夫阿尔伯特吵了起来,然后伤心离去。
这些内容都是采用第三人称视角,但是中间不断穿插着维特的笔记,他写给威廉的信以及没有日期的蚕茧,还有最后一封诀别信。
这里的段落被安排的断断续续,视角再第一人称书信,与第三人称叙述之间不停切换,极大地展现出维特矛盾的心情,使小说获得了美学张力。
歌德还使用了英国古诗人额相的诗歌来为小说增色,在最后,维特读者额相的诗歌伏在绿地身边声泪俱下,绿地也心乱如麻,他浑身颤抖着说,这是最后一次,维特,你再别想见到我了。
然后把自己锁在了隔壁的房间,维特在门外低声说了句,永别了,绿地变回家去给绿地写遗书,他已经决定终结自己的生命,第二天,她用从阿尔伯特那里借来的手枪,对着自己的额头开了一枪,维特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小说一名用了烦恼一词,而德文原文呢,是Latin,主要指灵魂上的极度痛苦,所以维特的问题其实不是烦,而是更深层次的苦。
维特的苦主要体现在爱情和自由两个方面,下面我就从这两大根本性主题出发进行讲解,小说的第一个主题是爱情,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爱情小说,贯穿小说的主线就是爱情,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曾经就这本书写过一个很薄的小册子,他把少年维特之烦恼称为恋人,絮语认为,整本书就是一个典型的恋人,心中抒情又焦灼的独白。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讲述的不是维特与绿地之间的爱情,其实仅仅是维特一个人的爱情独白。
作为恋人的维特其实是一个希腊式的悲剧英雄,虽然歌德所处的时代已经是18世纪,它使用的手法是当时时髦的书信体,但从文学层面上而言,歌德的创作依然是传统的,是欧洲是的,是古希腊悲剧式的所谓古希腊悲剧,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其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以及对命运变幻无常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
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简言之,古希腊悲剧就是英雄与命运之间的纠缠,或者说是生命尊严与人生痛苦之间的故事。
而维特的命运首先就是爱情,它本来是为了排解失去爱情的痛苦而离开家乡,却又一头扎进了爱情的罗网,最终越挣扎,却越陷越深。
在维特坐马车去接绿地时,一个朋友就已经警告说,你可别迷上他,他已经许人了,这句话已经预告了即将要发生的故事,但我们的英雄对自己的命运还一无所知。
在他见到绿地的第一眼,他的命运钟声就敲响了,我们来看看书中这段最著名的描写,就在我上了台阶,跨进门的当口,以我见所未见的最动人的情景,映入了我的眼帘,在潜艇里有六个孩子,从11岁到两岁,大的大小的小,全都围在一个模样娟秀、身材适中、穿着雅致的白裙,袖口和胸前系着红色蝴蝶结的年轻女子。
他手里拿着一个黑面包,按周围弟妹的不同年龄和胃口,依次切给他们大小不等的一块儿,他再把面包递给每个孩子时都那么慈爱,打动维特的就是这样一个画面们,就像画框,将绿地正好圈在画框当中,这是最适合一见钟情的场景,大幕开启,从未见过的人这时候整个亮相,然后就被猎人的眼睛吞没。
这个场景捧出了他要爱的人,而类似的技法,我们可以在港式喜剧唐伯虎点秋香中找到痕迹,周星驰饰演的唐伯虎见到巩俐饰演的秋香时,秋香正在给穷人分馒头,浑身散发出仁爱的迷人光彩。
维特首先被绿地的美貌和善良所吸引,在马车里面,他发现,绿地和自己有着共同的阅读兴趣和观点,因此愈发的欣赏爱慕他。
在舞会上,他又发现了绿地曼妙的舞姿。
最终决定命运的时刻到来了,舞会上突然下起雨来,两人来到窗前,听着雷声看着春雨,闻着新鲜的空气感上的绿地,把手放在维特的手里,此情此景,令两人几乎同时响起了德国诗人克洛普斯托克的春祭颂歌,而这被维特解读为两人灵魂契合的证据,因此感情的闸门被打开了,维特无可救药的爱上了绿地。
值得注意的是,维特成了恋人,但绿地不是一个对等回应的恋人,他只是维特感情投射的对象,是维特爱情祭坛上顶礼膜拜的偶像。
凡是偶像碰触过的物体,恋人都会怀着一片痴情迷恋上他,维特的恋物举动层出不穷,他亲吻绿地、在他生日时送的蝴蝶结,亲吻绿地写给她的书信,连用来干燥没水的沙子都弄到了嘴里,甚至最后用来自杀的手枪,维特都把他吻了一遍又一遍,因为绿地曾接触过。
绿地作为爱情偶像性质表现最突出的情节是在维特1771年7月18日的信中,维特写道,我今天不能去看绿地怎么办?我派了我的佣人去,仅仅是为了在自己身边有一个今天接近过他的人。
我急不可耐地等着佣人回来,一见到她我就有说不出的高兴,要不是害臊,真恨不得捧住佣人的脑袋亲一亲。
我感到绿地的目光曾在佣人的脸上、面颊上、上衣纽扣以及外套的皱岭上停留过,这一切因此对我也变得十分神圣,十分珍贵啦。
爱情偶像的魔力,甚至让绿地的目光也变得神圣,甚至让维特想去亲吻一个沐浴过恋人目光的男性,然而,在神圣的偶像也不过是凡人,凡人注重的不仅是情感,还有礼貌习俗,社会规则,所以在舞会上两人跳舞累了,坐下来吃维特准备的橘子时,绿地出于礼貌总会先给邻座的姑娘的一片,而这个小小的动作却让维特心像被刀刺了一下似的疼痛。
这段情节,事实上已经预告了英雄的悲剧结局,作为恋人的维特关注的只有他们两个人,就像他在舞会后那封信所言,周围的整个世界全给抛到了脑后,而作为爱情偶像的绿地却依然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所以我们看到维特跟着绿地去看望牧师,去看望生病的夫人,最后还见到了未婚夫阿尔伯特,事实上维特并不恨阿尔伯特,甚至也没有多少发自内心深处的嫉妒之心,他不是一个耽于心理活动的人,维特的嫉妒来源于特定的场景,例如看到阿尔伯特搂住绿地的腰肢,也就是说,维特的对手并不是某个特定的人,而是这个他被迫与人分享绿地的世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