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高考易失分点之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逆温现象

地理高考易失分点之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逆温现象

2019年地理高考易失分点之大气的受热过
程和逆温现象
高考备战时刻,考生们都经过多次模拟考、大小考等,经常会发现每次丢分的问题其实都是相似的,那就要找到本身的学习“漏洞”,才能更针对性的加以克服。

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易失分点,希望大家纠正错误,取得好成绩。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产生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损耗的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补充】:
①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

②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
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
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

③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
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④沙漠地区(晴天)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
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⑥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4、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太阳髙度角
(2)下垫面因素:地形地势、反射率、比热容
(3)气象因素:云量
二、逆温现象
1、概念: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
(1)随着海拔上升气温升高;
(2)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

这就
是逆温现象。

2、影响:
(1)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趋于稳定,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山地的背风坡等。

(2)一般近地面逆温会形成大雾等天气,高空逆温会形成较晴干的天气。

3、逆温的类型:
(1)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小,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逆温层最厚,日出后地面温度升高,逆温层自下而上逐渐消失。

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气温日较差大的晴天晚上和黎明。

地面热量散失,越接近地面空气越冷,导致逆温。

过程为:
(2)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冷空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大气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小,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地形逆温
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发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高低的倒置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晚上。

还有一种情况是,冬半年冷空气在向低纬度地区运动过程中,因冷空气较冷重,把地势较低盆地和谷地地区填满(形成冷空气湖),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气,在盆地上空暖空气与盆地内冷空气交界的大气层形成逆温
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发生在冬半年。

(4)锋面逆温
锋面附近因上面为暖空气,下面为冷空气,所以也会出现逆温现象,如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冬半年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上空出现逆温现象,形成贵阳一带的阴雨冷湿天气。

例题:
(2019北京卷)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5题。

5.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深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答案:B
解析:臭氧层破坏会导致①吸收减少,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大气吸收能力降低,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减少,出现雾霾天气会导致④在夜间增加。

(2019山东卷)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

读图回答问题。

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答案:A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5时、8时、20时都出现了逆温现象,逆温会使得大气更加稳定,所以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因为大气的直接来源时地面辐射,所以C选项错,D 选项明显错误。

本文章来源于查字典地理网,更详细全面的地理学习资料请继续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