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
散文和期刊文学
18世纪
•18世纪前半叶﹐英国社会安定﹐文学上崇尚新古典主义﹐其代表者是诗人蒲柏。
•他运用英雄偶句体极为纯熟﹐擅长写讽刺诗﹐但以发泄私怨居多。
表现出启蒙主义精神的主要是散文作家﹐他们推进了散文艺术﹐还开拓了两个文学新领域﹐即期刊随笔和现实主义小说。
•蒲柏出生于一个罗马天主教家庭,由于当时英国法律规定学校要强制推行英国国教圣公会,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和意大利文的大量作品。
•蒲柏的诗多用“英雄双韵体”。
他的许多词句写得工整、精练、富有哲理性,有些诗行几乎成为格言。
•代表作
•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1711年他23岁时出版的诗体《批评论》,其中许多名句已经成为英语成语。
•蒲柏深受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理论家布瓦落的影响,在《批评论》一诗中提出只有自然才是值得研究和描写的对象,诗人不能离开自然,并认为古希腊、罗马的诗歌是最优秀的艺术典范。
蒲柏遵循着这种古典主义的原则进行文学创作。
•1712年他写作了长篇讽刺诗《夺发记》,1714年又补充了两章。
•这首诗描写一家男孩偷剪了另一家女孩的一绺金发,因为此事引起两家的争执,写成了一部英雄史诗。
•1713年起,他着手翻译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根据当时英国时代精神进行再创作,第一部英语词典的编纂者约翰逊博士称赞为“世界前所未见的高贵的诗译作”。
•蒲柏的代表作是讽刺长诗《鬈发遇劫记》(THE RAPE OF THE LOCK,1714),诗人称之为“英雄滑稽诗”(AN HEROI-COMICAL POEM)。
•这部作品对英国上流社会的无聊生活提出了温和的批评。
蒲柏的
其他诗作还有讽刺长诗《愚人志》(THE DUNCIAD,1742)、哲
理诗《道德论》(MORAL ESSAYS,1731-1735)、《人论》(AN ESSAY ON MAN,1734)和《与阿布斯诺博士书》(EPISTLE TO DR. ARBUTHNOT,1735)等。
另外,蒲柏还编纂了莎士比亚的戏剧集。
•蒲柏还为牛顿写了著名的墓志铭:自然和自然的法则在•黑暗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去吧。
于是一切都被照亮。
•纯洁无辜的人太幸福了。
•世人都健忘,遗忘了世人。
•纯净的心里有永恒的阳光。
•祷告都应验。
•愿望都得以偿。
•期刊文学是应广大读者的要求而兴起。
•斯梯尔与艾迪生两人有首创之功。
前者创办《闲谈•者》报(1709~1711) ﹐後者继出《旁观者》报(1711~1712)﹐将街谈巷议和俱乐部里的风趣幽默写上了期刊。
•艾迪生的文笔尤见典雅。
後来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约翰逊﹑哥尔德斯密斯等名家都曾主编期刊或为期刊撰稿﹐可见此风之盛。
由于他们的努力﹐英国式的随笔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题材更广泛﹐文笔也更灵活。
•更具英国特色而又对欧洲大陆产生重大影响的则是散文小说。
•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1719)﹑《摩尔‧弗兰德斯》(1722)等书把水手和女仆当做英雄人物来介绍﹐细节写得十分逼真﹐虽然书的结构松散﹐作者却有娓娓动听的说故事的本领﹐使读者始终保持兴趣。
他的文字口语化﹐善于绘声绘形﹐而又迅捷有力。
•这些特点﹐加上笛福对英国城乡诸色人等的深刻了解﹐使他奠定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基础。
•笛福生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他属于资产阶级,他是中上层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笛福一生最关心的是发展资本主义,他极力称赞的是资产阶级,他认为一个国家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发展贸易。
•“给我们贸易就是给我们一切”“贸易是世界繁荣的生命”,这就是他最根本的主张。
因为他以为贸易使制造业和航海业发展,使人民有工作,有衣穿,有饭吃,物资也因此能保持高价,并且可以维持高的地租,所以上层社会也得到好处。
他热烈地支持殖民制度,提出夺取、经营殖民地的办法,提出与落后民族扩大贸易的办法,并且拥护黑奴买卖。
•1698年他发表《论开发》,提倡筑公路,办银行,立破产法,设•疯人院,办水火保险,征所得税,办女学等。
•1701年他发表一首讽刺诗《真正英国人》,认为没有纯种的英国•人,反对贵族天主教势力,为外籍的信奉新教的威廉三世辩护。
•此诗连印9版。
•1702年发表政论《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用反讽手法,反对国•教压迫不同教派人士,文笔巧妙,开始竟未被人识破是反对国教,•后被发觉,受到罚款和坐牢的惩罚,入狱6个月,枷示3次,却被•伦敦市民奉为英雄。
在狱中他仿希腊诗人品达罗斯的颂歌体写了•一首《立枷颂》(1703),讽刺法律不公。
•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1726)是以讽刺朝政﹑表现人类的丑恶为目的的寓言﹐然而作为故事﹐也是十分引人入胜。
他把现实细节放在十分奇特的幻想的情景之中﹐而幻想也是正在发展中的英国小说所需要的。
•世纪中叶﹐理查逊用书信体小说细致地描写遭遇不幸的少女的内心﹐以《克拉丽莎》(1747~1748)等大部头小说感动了一整代英国和西欧的读者﹐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称之为伟大创造力的表现。
•但在菲尔丁的眼里﹐理查逊只是市侩哲学的代表﹐于是他起而用仿作去讽刺之﹐其结果却掌握了写小说的艺术﹐于是有了他自己的创作
•其中最受称道的是《弃婴托姆‧琼斯的故事》(1749)﹐它的人物﹑风景﹑场面都是典型的英国式的。
作者歌颂真诚﹑热心﹑忠实而又不受传统束缚的青年男女﹐全书有一种爽朗﹑清新的空气﹐而又结构完整﹐把现实主义小说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当时还有斯摩莱特﹑哥尔德斯密斯﹑斯特恩等人的小说﹐或扩充了题材﹐或实验了新写法﹐都有建树﹐因此虽然世纪末出现了渲染神秘恐怖的“哥特小说”﹐但是现实主义已经成为英国小说中的主流﹐继续向前发展。
•约翰逊的《诗人传》(1779~1781)是传记和文论的卓越结合
•鲍斯韦尔的《约翰逊传》(1791)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境界•伯克的《论美洲的赋税》(1774)展示了政治讲演术的力量•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1776~1788)更以其深刻的启蒙主义思想和典丽的文笔成为全欧钦仰的史学杰作。
•世纪初的蒲柏和汤姆逊在创作﹐如斯威夫特﹑约翰逊和哥尔德斯密斯﹐也善于写诗。
•等到世纪後半叶﹐感伤主义抬头﹐诗歌也复振﹐出现了扬格的《夜思》(1742~1745)和格雷的《墓园挽歌》(1750)等佳作﹐反映了英国许多人在产业革命加紧进行中所感到的痛苦和彷徨。
•这时从经济不甚发达的苏格兰传来了农民诗人彭斯的声音﹐他既是旧民歌的整理者﹐又是新诗篇的创造者﹐而吟唱的内容则是爱情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新思想。
•后者正是法国启蒙思想的结晶﹐在80年代之末导致了法国大革命。
对这次革命的迎或拒﹐同情或反对﹐使英国散文作家发生了严重的分裂﹐但大多数诗人却在革命初起的“黎明”时刻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在这样的气氛中产生了浪漫主义诗歌。